分享

《清平乐》中宋仁宗的半句话,历史上救了苏轼一命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由网络小说《孤城闭》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清平乐》已经播放完毕,有人说它高开低走,剧情拖沓,主题并不突出,更是丧失了原著的精神和主旨。但是,小珏却认为,《清平乐》剧组能够大胆对原著大刀阔斧的改编,是很有勇气的。它的编剧用心良苦,极力还原北宋风情原貌,哪怕是细微之处也不放过。

比如在电视剧中,嘉佑二年的进士科考试时就有这样一个画面。众所周知,这一科是群英荟萃,被认为是千年科举的龙虎榜。录取的进士之中,包括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等声名赫赫的历史人物,当然最著名的还是苏轼、苏辙两兄弟。

《清平乐》中,宋仁宗也为能够网罗如此多的英才而兴奋不已,并且拿着苏轼的试卷兴冲冲地对曹皇后说:“吾今又为吾子孙…”话未说完,宋仁宗却又突然黯然神伤。原来,此时的他的三位皇子全部夭折,年近半百之人并没有成年儿子,又谈什么子孙?

在电视剧中,为了煽情的效果,这句话宋仁宗只说了一半。然而,在各类史籍中,宋仁宗却实实在在说完了。陈鹄《耆旧续闻·卷二》中,这句话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俞文豹《吹剑录》中则是“吾为子孙得两相”。

用词有所出入,但大概意思是差不多的。这句话往往用来说明宋仁宗识人的眼光毒辣,也说明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文采风华。然而,这句话的更大贡献就是挽救了苏轼的性命。

苏轼年少得志,20出头便进士及第,但他的仕途相当坎坷。无论是变法派还是守旧派,都不容他。因此,虽然才华横溢,走到哪里都是众星捧月的大明星,但苏轼始终却觉得自己没有在政治上一展身手的舞台。

元丰二年,苏轼被调任为湖州知州。普通人看来,这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官,但在四十三岁的苏轼眼中,自己依旧没有能步入政治核心圈,不能在朝堂上指点江山,这与他的满腹经纶是不相称的。因此,苏轼在例行公事的谢表中明显带有情绪,写下了“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句子。

这一下引起了轩然大波,御史何正臣首先弹劾苏轼“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接下来,部分新党成员从苏轼的诗词中找到所谓的证据,抨击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

要知道,宋朝优待士大夫,提倡言者无罪,基本上没有闹出过文字狱。但是,这一次却变了脸,朝中许多大臣来势汹汹,非要置苏轼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确实不是新党成员,对变法也颇有微词,当时与王安石的关系更是非常紧张。他的诗词之中,对于变法的态度,也并不赞同。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宋神宗的态度非常暧昧。一方面他爱惜苏轼的文采,另一方面他也亟需杀鸡儆猴,扫清变法的一切阻碍,实现自己的抱负。作为帝王而言,宋神宗当然愿意以苏轼的人头祭旗,也许能够将阻力重重的变法推进。

然而,就连苏轼的政敌王安石也不赞同。此时的王安石已经致仕,赋闲于金陵。听说此事后,他连忙给宋仁宗上书称“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不光是他,就连许多新党成员也奔走相救,但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曹太后。

曹太后就是宋仁宗的皇后,此时的身份是太皇太后。她听说此事后,就将当年苏轼、苏辙进士及第后,宋仁宗的那句话讲给宋神宗听。宋神宗虽然不是曹太后的亲孙子,但对曹太后历来十分尊敬和孝顺,又感叹宋仁宗的良苦用心,最终做出了轻判的决定,仅仅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试想一下,如果因为乌台诗案,苏轼人头落地的话,那么我们必定读不到《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苏轼的历史地位自然不会受太多影响,但宋词将会缺少那些最为夺目的珠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