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简历

 songningbb 2015-03-18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享年66岁。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北宋一代文坛宗师。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意思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相当于今天小汽车的安全带,有不可或缺之意。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是北宋文学家秦观(秦少游)、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宋代行书四大家:书法方面,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排第一
三大行书: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苏黄:苏轼和黄庭坚在宋代被认为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辛:北宋的苏轼和南宋辛弃疾,宋代豪放派词派,公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欧苏散文方面他和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被认为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欧文如潮,苏文如海

绘画与表哥文同学是北宋“湖州竹派”代表人物之一,擅长枯木、怪石、墨竹;

哲学方面是当时北宋关学、洛学、蜀学三大派中蜀学的代表人物;

史学方面也颇有见地,这个天才加全才在八大家中是唯一的

-------------------------------------------------------------------------------------------------------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出生与四川眉州眉山,天府之国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苏轼娶了王弗为妻,那时候苏轼才十九岁,王弗十六

嘉祐元年(1056年),46岁的他带着苏轼、苏辙兄弟,到益州拜访知州张方平。益州(四川)知州张方平向来有慧眼识才的名声,苏洵特意带上两个儿子前去拜访。张方平和苏轼聊天之后认为苏轼乃是奇才,,立马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洵去找汴京的欧阳修,因为他知道,以他在文坛的影响,是不足以让苏洵父子名扬天下的..,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分歧而交怨,一贯合不来,但在惜才荐才,奖掖后进上两个人都有识见和胸襟。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47岁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双双中举,一下子名动京师

苏洵?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说的是苏洵发奋读书的故事。苏洵一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童年到二十七岁之间的废学游历阶段;二是从二十七岁到三十九岁之间的边读书应考边游历山川的阶段;从十八岁到三十七岁的二十年间,苏洵参加过大小四次科举考试,但每次都名落孙山,以失败告终。三是从三十九岁后的苦学有成并文名满天下的阶段。不考了,后来朝廷特意通知他去参加应试,他都没有去。

苏轼考科举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有一篇最好的文章他以为是他的弟子曾巩的,为了避嫌,给了一个第二名。其实,这篇文章是苏轼的,科举本来是第一名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

母亲病故的噩耗。

1056年---1059,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为母守丧三年

嘉祐四年(1059年)月守丧期满回京
嘉祐六年(1061年),中了制科考试,三年京察”,入第三等,在整个宋代为“百年第一。

制科考试是宋朝(南、北宋)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

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

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

制科考试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

其中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一和第二等为虚设的)第五等最差,也就是说你可以拜拜了,没你什么事了。

所有参加制科考试的人中,为第三等的人只有一位,就是苏轼。

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朝庭任命26的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陕西凤翔府判官,陕西省宝鸡市。苏轼担任的第一个官职,是凤翔知府的助理官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这位笑傲官场的千古英雄便从凤翔这片黄土地,迈开了出仕的第一步。

按照北宋官府惯例,只有相当资历的官员才能担任“签书判官厅公事”这样知府、知州的助理官,而苏轼这个二十六岁的年轻小伙子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担任这个比较重要的职务,主要是由于他在进士、制举考试以及文章写作方面出类拔萃的表现。

扩建东湖,可以说是苏轼为凤翔做过的意义最为深远的一件好事。”凤翔三年,改革衙前之役、查决囚犯、赈济灾害、修筑东湖、为发展凤翔酒业呼吁奔走,这些都是苏轼为凤翔人民做的实事好事。可以说,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让胸怀“致君尧舜”理想的书生完成了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的蜕变,仕途的历练让苏轼的政治主张开始走向成熟。

凤翔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新起点,仕途为苏轼的文学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凤翔八观》、《石鼓歌》、《太白山早行》《王维吴道子画》等130余篇诗文和《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名篇佳作都成于凤翔。苏轼为凤翔留下了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他的文风和学风,也极大地影响和激励了凤翔一代代学子。

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三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相当于宋朝的信访机构工作

-----------------------------------------------------------------------------------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丁亥,苏轼的第一个夫人王弗在京师逝世(今河南开封),结婚十一年因病逝世,苏轼四十岁时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亡妻。年仅27岁。

第二年,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521),苏轼的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返乡,守孝三年

10682月,王弗堂妹王润之,嫁给苏轼做继室,比苏轼小11岁

---------------------------------------------------------------------------------       

三年之后,宋神宗赵顼(XU)熙宁二年(公元1069),苏轼从蜀返京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尽管政见不和,他们之间在政治上相互宽容和在文学上的互相倾慕,苏轼的职位不高,王安石却已经是权倾一时的当朝宰相。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新党领袖,而苏轼则是站在反对新法的旧党一边。作为文人,他们是相互尊重相互倾慕的,但在政治上,两人的治国方略却相去甚远。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惹不起,躲得起。

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36岁,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相当于副省长(或辖市副市长)

宋神宗熙宁四年,39岁的苏轼,浪漫的初遇歌姬12岁的王朝云,西湖名妓。苏轼爱幸之,纳为常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朝云时年十二岁,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由于十分仰慕东坡先生的才华,且受到苏轼夫妇的善待,十分庆幸自己与苏家的缘份,决意追随东坡先生终身。朝云与苏轼的关系很奇特。她与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特别是陪伴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和贬谪惠州两段艰难岁月,但一直没有苏轼夫人或妻子的名号,只是到了黄州后才由侍女改为侍妾。

熙宁七年秋八月,苏轼已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被转迁至密州(山东潍坊的诸城市。)任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生活上的漂泊,政治上的失意,更兼夜梦与亡妻相遇,十年间的感情积溢,催发出了这首断人肝肠的《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那几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四十岁的苏轼苦于不能亲临边关,为国效力,便在词中发挥想象从此便有了另一首意义深远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豪放词。

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那一年的中秋,苏轼在月光下默默地喝酒。将人情世故,壮志未酬统统斟入酒杯一饮而尽。那一刻,他竟有了一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感觉,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写下这篇旷世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事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治理黄河水患。苏轼上任后的三个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浩浩汤汤地来了,苏轼亲自来到抗洪第一线,布衣草屦,结庐城土,几过家门而不入。在他的组织、指挥和影响下,全城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于避免了一场大水灌城的惨剧。苏东坡在徐任职期间,不仅给徐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如黄楼、快哉亭、放鹤亭、东坡石床、苏堤等,而且还对徐州风土民情有着美好的记述,传承着徐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期间,他写了170多首诗词,特别是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放鹤亭记》“

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在苏轼罢任去湖州时,彭城父老纷纷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在苏轼的马前,他们捧蓝献花,洗盏呈酒,为这位使君祝福。苏轼激动不已,挥泪写下了《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斩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滴泪,流不到,楚江东。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市长。在湖州苏轼仅仅做了三个月“父母官”。七月底就因“乌台诗案”被御史台派人逮捕进京。尽管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却让苏东坡过足了山水瘾,留下了七十多篇诗文,也让湖州百姓记住了这位祈雨祷晴、悯农又贪嘴爱玩的太守。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苏轼是诗人,这本是例行公事,个别诗句被新党抓住小辫子,诬陷苏轼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他们又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39人,官位最高的就是司马光。苏轼坐牢4个月,103天,从被捕到释放,一共经历了5个月。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为了避免麻烦,家人烧了他大部分与友人的通信和手稿,后来苏轼发现自己的手稿残存着不过三分之一,乌台诗案成为苏轼粉丝和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大遗憾。当年7月官差用锁链凶残地拷走了这位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自发来送行的湖州百姓站在路的两旁泪流满面,默默无声。这是公元一零七九年的七月二十八日,中国文学史上最昏暗的一天。持续四十多天的拷打,逼供。最终成就了这场著名的“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初被贬滴至湖北黄州。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涅磐重生,走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苏东坡。苏轼在此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雪堂,“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人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5]

东山再起

1084年四月(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在这个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的地方,奉诏赴河南汝州就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苏轼只能委任汝州,在去汝州上任的路上,他路过庐山、石钟山,留下了那首“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题西林壁》和《石钟山记》,途经南京,特意去拜访了隐居在此的王安石,两位当年的政敌,多年之后再次重逢,无限感慨,唏嘘不已。那一年,苏东坡四十九岁。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宋元丰八年(1085年10月15日)苏轼受命复朝奉郎宋初为文散官,秩正六品上,知登州,这一年他五十岁。登州(蓬莱)。

自常州赶到登州后才五天,又接到调令,要求其立即回京,任礼部郎中一职。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病逝,二月宋哲宗即位沿用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宋哲宗继位,因哲宗年幼。她以太皇太后身份听政。高太后廉洁自奉,处事公正,她垂帘听政期间,朝政比较清明,她因此也被称为女中尧舜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赵顼去世苏轼被召回汴京河南开封,东山再起(得益于高太后的垂青)

1086年,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1086年)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1087年,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

1088年,知礼部贡举,特命主掌贡举考试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苏轼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故地重游,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在杭州的两年里,他疏浚了茅山、盐桥二河,修筑了苏堤,并上疏太湖灾情,做了不少实事。筑建苏堤。苏堤春晓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三潭映月。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

元祐六年1901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颍州西湖,安徽阜阳。苏轼到颖州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八丈沟开挖工程,由于前些年,开封连年遭遇水灾,颍州周边的几个地方也闹水患,他们主张开挖八丈沟, 苏轼经过对颖河和淮河实地测量和考察,取得了系统的水文资料,苏轼坚决反对开挖八丈沟。 最终朝廷相信了苏轼,决定停工,八丈沟停挖,颖州至少免除了十八万夫役和三十七万贯石钱米。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江苏扬州知州、苏轼颖州出任军州事,不到一年,又被调往扬州出任军州事。苏轼在扬州任上仅半年光景,时间虽短,但他努力革新鼎故,做了几件深得人心的好事。为民请命每年所欠官税。虽说各种积欠并没有免除,只是放宽期限一年,但老百姓也可以喘一口气了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河北。五十八岁那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九三年的八月,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闰之在京城去世了,这对苏轼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还未待从悲伤中缓过来,一个月后,又是一纸调令,命他去定州出任军州事。百姓赞曰:苏公仅知定州不到半年,却为民造福无限。

公历1093825王润之卒于京师’, 1047—1093,享年46岁

---------------------------------------------------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已经年近花甲的苏轼,别为宁远南省永州市)军节度副使,在苏轼还未到达贬所之时,又下调令,再次被贬至更为遥远的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这个人竟然是苏轼早在凤翔做判官的时候与之拼命结交的人里面的一个。两个人曾一起游山玩水,指点江山。就是这么一位“老朋友”,在拜相之后的第一件事竟然是以“讽斥先朝”的罪名,将苏轼便到了这么遥远的地方。这一千五百里的路途,从中原走到岭南,实在是未卜之旅。他决定把家属交给弟弟子由,并遣散所有姬妾,只与朝云和两个小儿子一同前往。

绍圣三年八月1096,王朝云逝世,三十四岁,葬于惠州西湖孤山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儋州,今海南岛内,这一次真的是要远渡重洋了,贬谪地竟然到了中国的本土之外,这也足见那些当权小人们是黔驴技穷了。儋州的生涯对于六十四岁的苏轼来讲,是非常难挨的,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

苏轼就这样过了三年,公元一一零零年,哲宗去世,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终于离开了这座天涯海角的孤岛,北上大陆。临行前留下诗篇,其中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之句,慷慨豪迈,六十五岁的苏东坡,底气依然十足!苏东坡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回来的!他所到之处,当地百姓均夹道迎接,欢声雷动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广西廉州安置、舒州(安徽省安庆)团练副使、湖南永州安置。

宋徽宗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病逝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66岁。历经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以及宋英宗,宋神宗

宋哲宗,宋徽宗五位皇帝还有一位贤明的高太后,

苏轼今存四千多首诗词。他的题画诗的代表作《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元丰八年(1085),作者在汴京见僧惠崇所画《春江晚景》后,写绝句二首,此其一。惠崇画至今不存。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高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题解】
选自《东坡七集》。作者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今在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道中游庐山西林寺,因题壁留诗。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题解】
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春天杭州西湖上。作者以绝世的天才,宦游物华天宝的杭州,为名山胜水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许多描绘湖山美景的佳作。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和子由渑池怀旧
【题解】
见《东坡七集》。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原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今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题解】
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原共五首,此第一首。望湖楼,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又名看经楼、先德楼,在西湖边。
【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汲江煎茶
【题解】
《汲江煎茶》一诗中,作者苏轼取材描写了如何汲水、煎茶以及其他饮茶的日常生活琐事,写得诗意盎然,引人入境。
【原文】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题解】
选自《东坡先生全集》。章质夫作《水龙吟》杨花词,苏依韵和作此词。全篇层层铺叙,句句都是寄托之笔,且把杨花、思妇、“我”,这三种本来毫不相干的形象加工锤炼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全新的艺术形象。
【原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醋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绕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调歌头
【题解】
见《东坡先生全集》,题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此词中作者田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自人及月,从古至今,表达了其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
【题解】
选自《东坡乐府》。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有名的“乌台诗案”被捕下狱,经多方营救,最后贬至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至十月间,他两次游历黄州城西的赤壁(赤鼻矶),三咏赤壁,先后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不朽的绝作。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西江月(并序)
【题解】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当时苏轼被贬放黄州,一场大病初愈,正值景色宜人、春意盎然的时节,与友人同游蕲水清泉寺,顿觉精神格外爽朗。于是便用生花妙笔,以明朗的色彩,描绘出秀丽无比的暮春景色,充满春春活力。
【原文】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春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住上。

照野(左氵右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眼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临江仙·夜归临皋
【题解】
选自《东波先生全集》。该词题为“夜归临皋”。全词所叙作者苏轼夜饮东坡雪堂、醉归临皋亭寓所之事,抒发了作者意欲获得自由的情怀。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定风波
【题解】
见《东坡先生全集》。此词写作者在风雨中吟啸徐行从容自如的神态,反映其坦荡的胸襟及开朗的情绪,并隐含了其对待贬谪生活的态度。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贺新郎
【题解】
选自《东坡先生全集》。此词系作者借美人迟暮寄托伤时感世、怀才不遇之情。全词采用比兴、衬映和烘云托月的手法,写得储蓄、蕴藉,耐人寻味。
【原文】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扉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苦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解】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苏轼借出猎一事抒发了爱国豪情,表达了他热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以急切愿望。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题解】
此词见《东坡先生全集》,作者以虚实相衬的手法写出自己对去世十年的妻子正弗既真挚浓烈,又曲折多变的思念之情。乙卯,熙宁八年(1075),苏轼时为密州(今山东省渚城县)知州。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
【题解】
此词选自《东坡先生全集》。题为“春景”。该词通过描写远方的晚春景色,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时的复杂心情。
【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浣溪沙
【题解】
自《东坡乐府》。此词作于徐州,原作一组共五首,题下有小序云:“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这五首词都是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宛若五幅农村风俗画,生动自然,浅近贴切。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野人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