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前言:东坡何许人也?

 潇潇雨ekg9m5f4 2019-01-15

灵隐楹联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江南名刹。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明初毁,后重建。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在灵隐寺的大雄宝殿里有一副江庸(1878-1960,字翊云,号澹翁,四川壁山人,民国时任司法总长,见过后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著有《百花山诗草》刊行)题写的楹联: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

胜缘结香火,来游福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图1灵隐寺大雄宝殿

在上联中点出了对形成杭州西湖今天格局的两位史上名人——白居易、苏轼,并盛赞白居易所题《灵隐》诗,以及苏轼判犊。

白居易(772年-846年)(图2),字乐天,号醉吟先生,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人,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因为白居易曾官太子少傅,故又称白傅。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出守杭州时,因遇杭州大旱,白居易主持疏浚六井、筑捍(白公堤,今已不存)钱塘湖(时西湖名),使市民能够近湖而栖,安居乐业,从而初步奠定了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在他的200多首关于西湖的诗词中,其中《灵隐》诗:

一山分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後台现,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最为人所称赏。另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最为现人耳熟能详。白居易在他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诗名中和《杭州回舫》诗: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中最早出现了“西湖”的名称,让西湖之名广为传播。到了北宋,名家诗文已经都以西湖为名。

图2白居易,清宫殿藏画本。北京:故宫博物馆出版社,1994.

至于“苏公”指得是苏轼苏东坡,因为苏轼去世后被宋高宗追赠号“文忠”公。苏轼曾于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后又在元祐年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据《梁溪漫志》载:“东坡镇馀杭,遇游西湖,……以吏牍自随,至冷泉亭则据案剖决,落笔如风雨,分争辩讼谈笑而办。”“苏公判牍”指得就是这件事。

在今杭州西湖苏堤的南端,杭人为苏东坡建了一座纪念馆(图3),旁有雕像(图4),让苏东坡屹立在他自己所筑的苏堤上(虽然此苏堤非彼苏公堤),静静地守候着他所开俊的西湖,诉说着对西湖的眷眷情愫。自苏东坡后才有了南宋的“西湖十景”,才有了后人的不懈疏浚与治理,从而造就了今天的西湖,正如明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所言:“盖自乐天之后,二百岁而得子瞻(东坡字);子瞻之后,四百岁而得温甫(孙隆)”。而最有资格评论西湖风光的人莫过于东坡自己了。天下西湖三十六,东坡两次在杭州为官,在其任知州的颍州、扬州,被贬地惠州,游览地雷州等均有西湖,其弟子秦观有诗《东坡守杭》云:

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

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已无。

杨万里亦有诗《游丰湖》云:

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及罗浮。

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

“钱塘颍水及罗浮”分别是指杭州、颍州与惠州西湖。一句“西湖长”,从而确立了苏东坡评价天下西湖的“权威”地位,也透显出对这位西湖才子的钦佩仰慕之情。

图3 苏东坡纪念馆,位于苏堤南端(2017年摄)

图4 苏东坡雕像(2017年摄)

那么,苏东坡又是何许人物呢?

苏轼初入仕

苏轼(1037—1101年)(图5、图6),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阴历)诞生于四川眉州眉山县城内纱縠行苏宅。父苏洵,字明允,即《三字经》中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苏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图5苏轼画像(左),传宋赵公麟原画,清朱野云临摹,清翁方钢题款。

图6苏东坡小像(右),传元赵孟頫绘。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苏辙一同进士及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在赴凤翔途中,苏轼写下了七律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其中“雪泥鸿爪”由此成为一个被后世广泛传诵的成语。而其在凤翔所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吾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东坡事类》)既为他带来了众多的好友,在之后的贬谪流放生活中获得了支持与安慰,也由于交友不慎惹来不少的祸端。

四年后苏轼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1065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制三年。三年后,苏轼还朝,王安石变法开始。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神宗)皇帝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促怒了王安石,苏轼于是请求自我外放。

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任杭州通判,积极赈济饥荒、灭蝗灾、与太守陈襄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等。苏轼曾在到杭三日后前往孤山报恩院(即孤山六一泉寺)拜访惠勤、惠思二位高僧,并传达欧阳修的殷勤致意。回到家中后,写下《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同时也写下了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此“西湖”有了别称“西子”。

熙宁七年秋苏轼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除蝗灾、遇旱灾而祈雨、罢给田募人充役而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上书《论京东河北盐专卖之害》、平息强盗、重葺超然台等。

密州,是苏轼词创作的巅峰期,其中有诸多耳熟能详的词。其一是思念其亡妻王弗十周年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中国自《诗经》开始,就有“悼亡诗”,其中北宋之前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悼亡词,则是苏轼在历史上的首创。苏轼通过写实与记梦,深切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沉思念和执着深情。

其二则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因思念其弟苏辙而写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想必最后一句每个人都能张口而出。

在密州,苏轼又创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图7)一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由此开创了“豪放词”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图7苏轼出猎图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在徐州任知州,遇黄河决堤,苏轼亲自到武术营求救并筑内堤,城市终得以完整保留,得朝廷奖谕;灾后又修筑木岸、筑高徐州城以防洪水入城,建黄楼;上书建利国监治户武装,以防盗贼;在城西南白土镇之北发现煤,解决了徐州燃料问题。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被调往湖州任知州。七月,由于新党的诬陷,发生了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污蔑收监。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所植的柏树上终年栖息着乌鸦而得名。在众多与苏轼政见相同的元老及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的救援下,包括已退隐金陵(今南京)的王安石亦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在收监130天后,并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在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国策下,最终躲过一劫。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