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让曾国藩当7天巡抚,咸丰的圣旨又到了:弄错了,收回成命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湘军创立之初,条件十分艰苦。领头的人是曾国藩,他并没有实权,而是以二品侍郎衔受命办团练。虽然有募兵权力,但曾国藩既无地盘,也无财源,军需都要求助于各地督抚。地方诸侯们的官职并不比他小,受太平军影响较小的督抚自然不愿意出力,即便是出钱的督抚,也会附带各种要求,上至肃清匪祸,下至看家护院,严重影响了湘军的战斗力和战略部署。

咸丰四年,朝廷的一纸诏书无异于及时雨。它授予了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的实职,也就是让湘军有了根据地。这个货真价实的职位,对湘军上下都振奋不已,然而,曾国藩却忧虑起来。

其实,曾国藩得到这个职位,来得太不容易了。在一穷二白的时候,他能创建湘军,经过浴血奋战,水路并进,这才打下“九州通衢”的武昌。于情于理,担任湖北巡抚都令人无话可说。那么,他到底还忧虑什么呢?

原来,他担心的是人言可畏。曾国藩本是儒生,在京城当官时就被认为是理学家。他是为母亲守孝,才辞去官职丁忧,遇到太平天国起义,接受了朝廷的征召,出山主持团练。但此前好歹是虚衔,没有实职,少了几分非议。如果现在担任湖北巡抚,他担心会被人嘲笑贪恋权位,更怕被封建士大夫们骂做猪狗不如。

所以,尽管有了自行筹钱,缓解湘军财政压力的美好前景,曾国藩还是提笔写下了请辞的折子。不管他是虚情还是假意,毕竟是做出了姿态。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份奏折刚刚发出七天,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根本没有到达京城,咸丰帝的第二道圣旨马上就到了:

曾国藩着赏兵部侍郎衔,办理军务,毋庸署理湖北巡抚。

也就是说,刚刚挂名七天的曾国藩,在战场上立下大功,却被咸丰轻描淡写地带过,几乎无功无赏。当时太平天国节节胜利,朝廷的八旗军和绿营根本不能与之抗衡,好不容易出了曾国藩,带出了湘军,皇帝为何不重用了。咸丰在圣旨中还是做出了解释:

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湖北巡抚,赏给兵部侍郎衔

咸丰的理由就两点,一则曾国藩是孝子 ,必定会请辞;二则湘军还要挥师东进,攻打已经定都天京的太平天国,那时候曾国藩不在湖北,怎么管理呢?

这两点理由,其实相当牵强。曾国藩固然不好意思在丁忧期间担任实职,但按照古代礼仪,如果朝廷有大事,还是可以夺情起复的。现在太平天国几乎要断了清廷的性命,当然是大事。既然已经让曾国藩带兵,就不用掩耳盗铃了,应该授予实权。

另一个理由就更可笑了,曾国藩固然是湘军领袖,但又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他完全可以坐镇后方调度。后来湘军攻下天京,曾国藩也没去前线瞧一眼。而且,即便曾国藩担任巡抚而又不再湖北,还有布政使、宣政使处理政务,又不用他天天坐堂打卡。后来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总督府还在天京,还在太平天国的手中,怎么没担心他不能行政呢?

这些经不起推敲的理由背后,隐藏着咸丰的忧虑。在湘军攻下武昌、汉口重镇时,清廷终于听到了久违的捷报,咸丰自然欣喜万分,大笔一挥给予了曾国藩实权。然而,他很快被大臣们浇了一盆冷水。即将致仕的大学士祁寯藻就对咸丰说:“曾国藩只是在籍官员,无兵无权,登高一呼却应者如云,这恐怕不是好事。”

祁寯藻点醒了咸丰,朝廷中还有人持同样意见,不得不让他冷静下来。要知道,清廷虽然极力调节满汉矛盾,但始终对汉人带有戒心。他们可以让汉人担任首辅,担任总督,却害怕汉人掌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如同紧箍咒一样,戴在清朝皇帝的头上。

既然曾国藩这么有本事,几乎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就扯起大旗,抗衡太平军,那么哪一天坐大之后调转枪头对付清廷,不也是很容易的吗?咸丰觉得,太平军虽然厉害,毕竟还能应付,要是汉人成了气候,那就是心腹大患。

再加上咸丰本来就小气,格局不大,这才做出了反悔的笑话。此后,他还多次偏袒满人,希望能有满人摆平太平天国,不能让湘军抢了功劳。但是他没有料到,太平天国如此强大,更没有料到满人已经如此衰弱,后来他不得不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曾国藩身上,授予了更大的官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