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阅读 · “英国诗歌之父”笔下的情色爱欲,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写不到的

 正午文化 2020-07-17

“除了莎士比亚,乔叟要算是英语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美国文学家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公元1400年10月25日,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的杰弗雷·乔叟,被安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自此,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而6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惋惜却又感慨,如此优秀的诗者,至今仍无人能出其右。凡是对中世纪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大抵都会知道这位中古英语文学最伟大的代表,英语诗歌的奠基人。

杰弗雷·乔叟生于伦敦,父亲是位酒商,母亲与宫廷有关系。受到良好教育的乔叟,自幼就出入宫廷,长大后更是顺理成章地担任了政府的外交职务。他精通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曾作为国王的侍从出访法国和意大利。正是在意大利,他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也是受了薄伽丘《十日谈》的影响。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部诗体短篇小说集,叙述朝圣者一行30人会聚在一家旅店,这些朝圣者有当时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包括骑士、扈从、跟班、修女、教士、托钵修士、商人、牛津学士、律师、平民地主、缝纫用品商、木匠、织工、染坊主、织毯匠、厨师、船长、医生、有手艺的巴思妇人、堂区长、庄稼汉、磨坊主、伙房采购、管家、教会差役和卖赎罪券的人等。他们准备前往坎特伯雷去朝拜圣托马斯。旅店主人自告奋勇为他们担任向导,并提议在往返圣地的途中每人来回讲两个故事,众人接受了店主的建议。故事根据每个人身份的不同而风格迥异,有的故事讲究,有的故事下流,有的故事富有哲理,有的讲经说道被人厌弃。

这种让身处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的朝圣者各讲两个故事,进而展现当时社会全貌的写作手法,并非乔叟首创,却在他这里被发扬光大。相比于《十日谈》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故事则更多了一些荒诞性与幽默感。只不过,《坎特伯雷故事集》其实是本未完成的著作,根据书前《总引》部分可知,作者原计划讲120个故事,只是最后作者逝世前仅完成了20个完整的故事,另有4个故事只有残片,颇为遗憾。

印象中的中世纪,总是带着令人难以理解的矛盾性:既在死守清规戒律的日子中享受,又在偷奸耍滑的破戒中得意;人们既追求自由豪迈的浪漫情结,又分分钟苛求别人谨守道德约束;那是段黑暗又血腥的历史,却缔造了无数后人幻想不及其万分之一的传说。这本《坎特伯雷故事集》可谓是打破了宗教和性的束缚,全篇尽在戏谑罪恶和死亡。中世纪特有的浮世绘人物群像、欲望的狂野模样在诗人笔下尽数展现。

乔叟是第一个突出地运用独白来塑造人物的作家,这种手法的绝妙之处在于不是由人物直接说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是让他在独白中不知不觉把自己的本质、性格戏剧性地暴露出来。比如卖赎罪券教土的卑劣不在于他说出了自己是如何贪婪与无耻,而在于他的津津乐道。他不是在悔罪,而是在宣扬。这种戏剧性独白的写作手段极其充分地证明了在同时代的主要英国文学家中,乔叟受外来影响最为广泛,但从英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他又最具有"英国性",因此被尊为"英国诗歌之父"。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著名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曾将《坎特伯雷故事集》改编并拍成了电影,甚至亲自下场扮演了乔叟这一角色。该片也荣获了1972年第2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