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天,长孙无忌被唐太宗召见,他走得匆忙...

 Loading69 2020-12-01
有一天,长孙无忌被唐太宗召见,他走得匆忙,挂着佩刀直接闯进来。按照唐律,这是大罪,太宗令封德彝对这事进行裁决。封德彝判看门的校尉死罪;而仅罚长孙无忌二十斤铜,无罪释放。
 
这时,主审法官戴胄站出来坚决反对,认为这不公平。他对李世民说道:“校尉因为无忌的原因获罪,被判处死刑,这没有问题。但是事关陛下的人身安全,不可以有失误,两个人的罪行一样严重,都必须判处死罪。”
 
熟悉法律的戴胄还对太宗进行普法,他说,根据现行的法律条款规定,供皇帝使用的汤药、饮食、舟船出了问题,即使是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工作人员必须处死。
 
本来,李世民想偏袒他的大舅哥,让校尉当个替死鬼,如今戴胄说大舅哥是死罪,一下子把李世民吓傻了。
 
见李世民愣在原地,不知所措,戴胄连忙话锋一转,说道:“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意思是说,您要是觉得无忌同志有功劳,想赦免他,也不是不可以。但有个条件:“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事情明摆着,两人罪行一样,杀一个,罚一个,厚此薄彼,不符合法律规定。戴胄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李世民就是有心想包庇大舅哥也不敢了。
 
于是,李世民大义凛然地说道:“法律是天下的公器,朕怎能偏袒亲戚呢?”他要求封德彝对此案进行重新审理。
 
哪知,封德彝是一个马屁精,他早就摸清了李世民的心思。复审结果出来了,维持一审原判,而李世民也打算批准封德彝的复状。
 
客观地说,在这事的处理过程中,李世民是有自己的私心的。这从封德彝坚持一审原判的行为就可以看出。封德彝很会察言观色,他知道李世民需要什么样的结果。
 
从李世民的立场来看,他有这样自私的想法也无可厚非,他的妻兄当然不能杀,但校尉失职确实会危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最好杀之以儆效尤。
 
面对这样的复议结果,戴胄当然又一次提起抗诉,他坚决不同意杀校尉而罚无忌,并极力争辩说,校尉是因为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当轻判,“若皆误,不得独死”。
 
戴胄一如继往地硬挺,坚持不能只判校尉一个人死,不依不饶地非要拉着长孙无忌给校尉垫背。
 
这一招还真管用,最后,李世民一碗水端平了,把两人都赦免了,戴胄刀下留人成功。
 
这个故事来自《新唐书·戴胄传》,读完给人一些启示:
 
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校尉与长孙无忌同为犯法,虽然校尉身份低尉,长孙无忌贵为皇亲国戚,但在法律面前,他们要接受和校尉同样的处罚。
 
2、  李世民的宽宏大度。面对戴胄一一步步紧逼,李世民并没有蛮横以对。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帝王,在我行我素的年纪,李世民听得进反对的意见,容得下尖锐的批评,真是让人钦佩和赞叹。
 
3、戴胄的底气。戴胄的进谏之所以如此有底气,那是因为他手握一个核心武器,那就是法律。法律代表正义,他以此与君王进行叫板,而且多次说服了君王,维护了法律的公正。
 
有时候,我们谈古,很容易联想到今。古今的法律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基本的目的还是一致的,那就是维护个人权益,伸张社会正义。
 
但这个社会仍有不完美之处,有很多人在面对强权时,迫于对方权势,会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在上面那则故事中,戴胄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跟皇帝叫板,终于拯救了校尉的生命,这让我们普通人对法律有了更多的信心。
 
我们的懦弱更多地源于对法律的无知,如果多学学法律,我们就有更多的底气与不法行为叫板。
 
在这里,我隆重推荐一部《民法典》,它包罗万象,包含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责等,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不是有所心动了?赶紧点击下方商品链接即可购买,一本只需要28元。#翘楚读书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