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回顾 | 究中日文学之辨,成大师一家之言

 人和月 2020-12-01

究中日文学之辨,成大师一家之言

——文学院《“五四”新文学的世界性》讲座成功举办


毛泽东有言:“风物长宜放眼量。”此一语道中比较文学之要义。2020年11月27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秘书长董炳月教授,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比较文学主题讲座《“五四”新文学的世界性——以日本白桦派的影响为中心》。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主办、李宏伟老师主持,本硕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董老师以精深广博的学识和引人入胜的讲授,为我们展现了日本白桦派文学对中国“五四”新文学的深刻影响,让我们一睹“文学长宜放眼量”的比较文学风采,可谓“究中日文学之辨,成大师一家之言”。

讲座开始前,李老师先向大家分发了董教授事先准备好的讲座材料,以便让大家更有效地学习和更深刻地认识讲座内容。随后,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董老师和讲座的主要内容。董老师同时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成立的祝贺和任职其中的自豪。

讲座材料

主持人与主讲人

讲座开始后,董老师从破题入手,解读了讲座题目中“新文学”和“世界性”这两个概念,首先建构出一个清晰的研究语境。接着进入正题,讲述日本白桦派文学的各方面内容,包括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人物武者小路实笃和有岛武郎、日本白桦派的人道主义思想、白桦派对鲁迅和周作人的影响和新村运动等。

    董老师在娓娓道来之间,充分展现了其作为大师的教育高度和作为学者的治学态度。

大师的教育高度之高,在于运用了从语境建构到具体分析的方法——先简述概念背景和时代背景,再具体讲述话题对象,很好地捕捉并运用了认知规律。这样先“预热”再“烘焙”的过程,不仅从开始就减轻了一些对“五四”新文学和日本白桦派不甚了解的同学与该话题的距离感,更从整体上引导所有听众对日本白桦派产生的时代因素和深远影响有了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认识,远胜过直接“灌输”的效果。

学者的治学态度之严谨,在于其“口说有凭”的充分实证分析。董老师的“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比较文学领域的代表著作,也有亲身探访体验。通过对各方面材料的综合分析,加之董老师的独到见解,最终形成在该领域的“一家之言”。董老师既向听众们传授了宝贵知识,又树立了学术研究的典范,让此次讲座价值更为突出。

董炳月教授

董炳月教授

参与讲座的师生

师生们对董老师的精彩讲述感受良深,经过思考后踊跃举手提问、援疑质理,董老师给予了耐心解答。答疑结束后,主持人李老师进行了整体回顾与总结,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图片:张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