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媒体新年献词,为啥一年不如一年了?

 蓝媒汇 2020-12-01
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

一个叫“佳能”的读者,在看完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锚住幸福,穿越这时光之海》后,大为失望,并留言“越来越像中学生作文了”。

他预料不到的是,南方周末后台不仅让这条吐槽上墙,并且还给了置顶的位置。紧随其后,是另一个用户吐槽,意思为大不如前。


以自黑的方式,南方周末似乎也默认了这一点:今年的新年献词,确实不咋地。

背后,那个让人“泪流满面”的时代早已过去,尽管各家才子骚客都在文本上费尽心力,却再也难以让读者产生共鸣。这些个让人腻味的鸡汤文,收获的却是一年不如一年的吐槽。

就跟春晚一样。

1

又一轮新年献词开始密集轰炸。

回顾昨天,展望明天,宏大叙事,亦或具体而微,它们或饱含深情,或温婉如玉。诚意满满,其心拳拳,但好像反响寡淡。

凤凰网的《人民,你好》、搜狐的《再微小的鼓励,都会大声将人们唤醒》、新华社的《稳中求进,扬帆驶向新航程》……

满屏的华丽辞藻、款款抒情再加上诗意表达,当然还有那迸发不止的正能量,你被它们感动了吗。


到了这个时候,各家媒体都会定时刷存在感,这已经是传媒界的惯例。无论写的是否有质量,是否早已令受众审美疲劳,即便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能因此缺席。

所以,虽然吐槽多多,但这不妨碍各家新年献词的集体亮相。

有人要问,报纸都很少有人看了,传统媒体甚至门户也陷入经营困境,为啥编辑部出品的新年献词,依旧如此热情洋溢。


没能让读者共鸣,没关系,起码他们自己被感动了:这碗鸡汤,先干为敬。

2

每年的这个时候,发新年献词,是情结,同样更能秀存在。到了年末,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比新年献词更能刷存在感的呢。以至于有业内人士吐槽,新年献词被当作了一种辞旧迎新的仪式,不复以往。


业内熟知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以基于价值立场和情怀的煽情体闻名遐迩,1998年的“让无力者 有力,让悲观者前行”,1999年的“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 们泪流满面”,到2009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这些饱含深情或煽情的语句,一时佳话。在传媒界,如果没有听说过这些,估计你自己都会不好意思。

复制这种模式,来篇新年献词,成了传媒界的共识。

其中固然不乏媒体人情节的元素,无论是关于对新闻理想的追求,还是对于媒体属性和情怀的表达,新年献词,对于一张报纸或媒体平台来说,都是展现其形象和追求的标志。

通常,它由几部分组成:回顾过去得失,勾勒未来图景,利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进行热情洋溢的自说自话。这几乎已经成了套路。每逢新年之际,不推一篇献词,没有排山倒海的词句表达或排比式的抒情,在业内可能会被当做“异类”。

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最初带着新闻理想和情怀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开始慢慢被解构和稀释。 

3

大环境的变化,手脚的放不开,文本形式的难以突破、用户的态度等等,新年献词自诞生以来,虽然经过如南方周末般洛阳纸贵的时刻,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洗礼,已经很难有太大的突破,无论形式和内容,都难逃窠臼。

套路化越来越成为新年献词难以出彩的障碍。

那些早期令人心 潮澎湃泪流满面的范文级的献词,只能被模仿,难以被超越。以至于市面上出现的新年献词,对于受众 而言,很难再有新鲜感可言。

令人审美疲劳的,不光是套路,甚至可能还包括这种“传统”形式。尤其 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那些或者情怀高昂,或者涓涓细流,亦或温婉如玉的新年献词,就其文本而言, 也很难被广大吃瓜群众所接受。不活泼、不好玩、不深入浅出……对于每年都受一次类似文风冲击的人 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

甚至有声音认为,新年献词已成为一种速朽的文体,它变成了一种更加精致也更让人感觉腻味的鸡汤文,仪式化的同时,虚弱无力,几乎不再具有任何传世的可能性。

当然,客观地说,有关新年献词的重要性,与一开始时兴时相比,已经有所下降。亦不排除一些媒体每年之所以还在写,只不过是为了不丢掉“传统”起见。

这种“传统”,你觉得还有保留的必要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