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玄的《戒子书》,千载之后犹能让人深感其情

 摩诃般若波羅蜜 2020-12-02

郑玄的《戒子书》,千载之后犹能让人深感其情

郑玄的《戒子书》,千载之后犹能让人深感其情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相继专权,汉家的皇气再也不能福佑子孙了,皇帝已经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力,李固、李膺等守道不移的大臣纷纷被害,战乱四起,朝野一片哀声。在这乱世之中,人就如同一叶小小的浮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战火乱兵的惊涛骇浪所吞没。袁绍、董卓等枭雄角力,昔日的名城巨镇,都在战乱中化为芜城败瓦。

不论是手握重兵的袁绍、还是席卷天下的黄巾军,都对一位老儒生礼敬有加。袁绍想方设法将其招致门下,以增光彩,收拢人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位老儒生回家之时,在路上遇到黄巾军数万人,见之皆拜伏,相约不入山东高密县境生事。这位深得天下的敬重的之人,正是一代儒宗郑玄。

郑玄,字康成,是山东高密人。十二岁之时,曾经随母亲回家省亲,当是客人很多,都身穿华美的服饰,谈吐优雅,郑玄看而不见、听而不闻,一点也不羡慕。母亲私下多次督促,要郑玄仿效他们赚大钱、做大官,郑玄说:“这不是我的志向,我不愿意去做这些事。”

郑玄年轻时当过乡里收税的小吏,每次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听课,不喜欢吏事,父亲为此事多次发怒责骂,但还是无济于事,不能阻止郑玄向学之心。

于是,郑玄来到太学修业,拜第五元先为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向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此时,他已深通各种典籍,以为洛阳已经没有可以当自己老师人的了,又拜入大儒马融门下学习。学成返乡之时,郑玄已在外游历十余年了,因家贫而客居东莱谋生,跟从他学习的有数百人。

此后,党锢之祸起,郑玄被禁锢不能出仕,便索性闭门不出,一心一意注述经典。黄巾之乱起,党锢解禁,当权公卿多次征召,他都辞官不受。此时,郑玄已行年七十。有次病重,考虑后事,给儿子益恩写了一封书信,自述平生求学求道之路,不以产业为意,希望儿子能理解,希望儿子能亲近君子,做个好人,语言质朴,真感真切。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兗、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

信中陈述了求学之艰难不易。从前,我们家里十分贫困,因不谋产业,以至未能好好供养父母、帮助兄弟,他们对我有很大意见,家里都容不下了。我放弃了收税小吏的贱事,到长安、洛阳等地求学,往来河北、河南等地,辗转问学。那些有真正学问的贤人大儒,不论是当高官的、还是隐居的,我都一一求见,意气相投的,都拜为老师,向他们学习。于是,得以博通儒家的经典,并详细学习解说经典的传记,更时时能学习到皇家所重经纬术数的奥秘。年过四十,方才返乡供养父母,以报亲恩。

郑玄父母不支持他求学,他始终仅以“不为父母群弟所容”轻轻带过,个中曲折只字不提。在马融门下学习,三年不得见师面,其中艰难可想而知。没有对道的执着坚持,普通人的难以忍受如此磨难。

“遇阉尹擅埶,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

居乡之时,遇到宦官阉党专权擅势,被当作党人禁锢不能出仕,十四年才蒙朝廷赦免。受举荐为贤良方正有道,准备提拔到大将军三司府任职。朝廷两次派出公车接我召见,那些与我同蒙召见的人,早就已经被皇帝拜相。我想此数位明公,身怀美好的德行,能够为朝廷承担重任、为皇帝参赞天地,他们当大官,是十分恰当的。我自思自想,没有这些才能,不是当大官的料,只是想着能够阐述先圣本来的意思,把百家学说整理好,也就差不多耗尽我的才能了,所以,屡次征辟,我都没有听命。

被禁锢期间,郑玄并不以为意,闭门著述,以明古学。解禁之后,朝廷征召,仍无出仕之意,与其齐名的人拜相封侯,亦视作等闲。“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的之不齐”,一语道尽了郑玄平生的志业所向,他要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注释经典,使后世学者能够体会圣人、百家的奥义。这是何等伟大的精神!

“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

及至到了黄巾军扰乱天下,我就像浮萍一样,飘泊南北,离别家乡,又重新回来。到了今年,已七十岁了。一直以来,发衰齿落,仍有失误,按照礼典,我应该把家事交给你(益恩)了!现在我诉你我老了,家事就由你执掌了!我将闲居以安性情,深思志业。如果不是拜谢国君之命、省问亲人族人的忧患、祭扫祖宗的坟墓、到野外去散心,我再也不会拄着拐杖出门了!

“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焭焭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

家中大小一切事务,你就全部承担一来。可叹你孤生一人,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依靠。你要孜孜不倦地以君子之道自勉,勤加钻研,不能放松。尊敬长官老师,向有德之人学习。在同僚好友中获得称赞,按照自己的志向树立德行。如果名显当世,我作为父亲也有光彩荣耀。可要好好想想啊!可要好好想想啊!

此时,郑玄年已七十,儿子年纪也应不小了,但依然这样谆谆而言,教其立志处事,告诫其矢志不移求取君子之道,真是一片苦心。

“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恨。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我自己虽然没有当大官,但也有礼让爵位的高行。自己觉得高兴的事,是写注述先圣元意的著述,精确恰当,不会被后人取笑。仍有遗憾的事,是亡故亲人的坟墓尚未修好,所喜好的各种书籍大都腐败了,不能够在礼堂中抄写校定,传给有志于学的人。我年事已高,还能够补得上这些憾事吗!家境现在已于比以前好了,你要勤勉努力,就不会有饥寒之忧。不在太在意饮食与衣服,节俭为主,这就让我少了遗恨。如果你听不进我的话,那就算了吧。

这段话,体现出郑玄对著述的自信,“庶不遗后人之羞”,何等的气概。而所遗憾的事,一是亡亲的坟墓未修好,于亲未能尽孝;二是写定群书,于先圣之道未能传播昌大。修墓之事,儿子尚可继承;传书传道之意,则非亲力亲为不可。而时日迫促,能否得遂愿望,实属未知。一代儒宗终生念念不忘的,乃是在此!

此封书信名为戒子,实属述志。人们常说“严父慈母”,但是此信中,体现了郑玄的一片慈爱之情,他并没有给儿子提出过多的要求,仅是希望儿子能够坚持君子之道。郑玄谈了那么多自己的经历,又何尝不是想给儿子树立一个榜样,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家学呢!平淡的叙述中饱含人生感悟,没有对儒家学说的坚守,没有对孔圣的信仰,是无法做到的。

如果我们将郑玄的《戒子书》与马援《诫兄子严、敦书》、诸葛亮《诫子书》对读,就会发现,马援、诸葛亮是严父,对子侄居高临下,口气不容置疑。而郑玄则把儿子平等对待,絮絮而谈,深得中庸之道,体现真儒者的丛容不迫。

千载之后,读此篇文章时,犹能让人深感其情,似见其面,如闻其音。

(本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