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艺术金融的现状与困境

 昵称50368963 2020-12-02

  近年,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面临进一步“深化”的局面。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几个明确趋势:一是“资产荒”、资金回报率下行或将成为新常态;二是财富管理需求呈现多元化;三是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等传统领域业务仍具结构性机会;四是资本市场股权投资占比上升;五是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信托业务需求渐增;六是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望爆发。这些趋势的存在,要求我们在关注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同时,除要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外,还要重视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要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取得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突破。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面对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寻找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与抓手。

  艺术金融发展的基本现状

  其一,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需求强烈。股票、房地产与艺术品被称为三大投资领域,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艺术品投资领域已经成为资产配置出口。随着人均GDP提升,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进入快速转型期,艺术品消费成为重要突破口;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潜在需求巨大,据测算,应突破2万亿元,而目前释放出来的仅仅3000多亿元,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已成为释放这一潜在需求的最为重要的动力;三是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作为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2016年我国理财资产规模近30万亿元,艺术品在其中所占比例非常小,而艺术品资产配置与财富管理又正在成为高净值财富人群的重要选项。

  艺术金融的现实需求旺盛,艺术品的需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终端消费性需求、收藏性需求、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第一种是终端消费性需求,这种需求是为了使用;第二种是收藏性消费,满足一种兴趣与爱好;第三种是投资性需求,为了以后增值变现;第四种是投机性需求,为短线炒作,快进快出。当下,不同的需求状态都有了明显提升与发展。

  其二,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关注度高。参与艺术品投资的人群众多,据统计,已经达到将近1亿人;媒体的关注度高,并且持续;政府管理部门关注度高,并在积极探索治理的有效方法与路径;社会关注度高,很多艺术金融圈内的事都会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

  其三,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激发效应明显,发展快。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表现出了与艺术品市场不同步甚或相反的节奏。似乎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调整不仅没有阻碍艺术金融的发展,还推动激发了艺术金融产业大踏步前进。2014年,中国艺术金融的总规模大约是220多亿元;而到了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产业总规模已达580多亿元;2016年更是达到了980多亿元,是2014年的4倍多。

  其四,中国艺术金融创新业态发展快,但是传统金融业态与体系参与度非常低。传统金融业与迅速发展的艺术金融产业,其参与越来越显示出被边缘化趋势。2014年,中国传统金融体系参与艺术金融的规模占中国艺术金融总规模之比约为80%以上,而到2015年,这个规模变为40%左右,2016年这个规模更是达到了不足25%的程度,被边缘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反映出传统金融体系参与度不高的事实。

  其五,中国艺术金融创新的投机意味浓。在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平台化交易与互联网艺术金融发展较快,特别是艺术品资产化的平台化交易发展迅猛。以艺术品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为例。这一模式兴起于2014年,但到了2015年就达到了1.5万亿元的交易规模,2016年更是达到3.9万亿元。但这种迅猛发展脱离了市场与产业,泡沫较大,投机炒作成分大,政策风险显而易见,形成交易规模大起大落的局面。

  其六,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前沿实践脱节。很多研究与实践或从艺术的视角进行,或从金融的视角进行,两个视角的融合聚焦还没有形成基本的或强大的共识。特别是研究探索过程中的问题意识不浓,研究探索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现实需求过程中的“真问题”。

  艺术金融发展的五大困境

  其一,对中国艺术金融发展认知的滞后与艺术金融产业及市场快速发展的创新步伐不相适应。

  在对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认知上,概念态——形态——业态等不同认知态混合存在,不同状态的认知,都以为自己离真理最近。

  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正在经历艺术金融的概念形态、研究形态,并不断走向产业业态的发展方向。艺术金融产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其重点是实现艺术品的资源化、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对于中国艺术金融产业来讲,由于艺术品及其资源的特性,以及存在中国艺术金融产业本身、不同产业业态之间、产业发展的内部要素与结构、产业的分布与布局及产业的发展环境等多层面、多内容的问题,故而造成了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研究对象较为复合,比较重要的是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类型、结构、关联、组织、布局、政策等等,其主要的核心就是关注中国艺术金融产业资源的配置及其相应态势的发展与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核心是促进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发现。

  其二,中国艺术金融研究探索的泛化、外围化、焦虑急躁化严重。

  目前,我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创新发展,大多在外围与边缘,至多是在产品层面进行探索。不少关于艺术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还没有围绕或触及艺术品及其资源这一核心领域。最为关键的体现在:泛化倾向,特别是要防止脱离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这一主线,而把一些外围创新当成重点,不谈核心突破,泛化艺术金融及其业态的发展;洋化倾向,遇到问题,一味从国外搬模式、找解决方案。中国独特复杂的金融环境与艺术资源状况,决定了国外艺术金融发展的今天不是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明天,中国的艺术金融需要在创新与借鉴过程中发展;焦虑急躁化倾向,热衷于一招制敌、一蹴而就的措施,投机意识浓厚,造成艺术金融业规模结构畸形,容易大起大落。

  其三,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系统问题突出,解决的难度大。

  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系统突出问题,是以资产化为核心的艺术品及其资源鉴定、估值以及艺术品资产流转。主要表现是缺乏关键性的创新突破。但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核心是推动中国艺术品资源资产化进程,即通过建立资产化综合服务平台来推进艺术品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础,以价值链的建构为核心建设文化金融产业链,从而推动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在这一趋势中,资产化是关键,金融化是核心。在资产化过程中,对资产的估值是关键,而估值的核心是定价。如果不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中国艺术金融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四, 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空转趋势明显。

  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创新的“空转”,主要是指创新没有在核心形成突破,规模的形成带有一定的泡沫性与不可持续性。提出“空转”的趋势问题,就是提醒人们,中国艺术金融增量创新有走向畸形的可能。这里的“空转”,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艺术金融规模结构发展的畸形化。中国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规模迅速膨胀,但传统金融体系参与太少,而创新体系的规模又在投机牵动下发展过快,创新的沉淀与积累不够,规模结构畸形化、泡沫化倾向显现,出现了“婴儿肥”式的创新“空转”;中国艺术金融发展与艺术品市场产业发展呈现“两张皮”;传统金融体系参与度不高,增量创新主要依靠创新业态;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创新抓手少;

  其五,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呈现支撑服务缺失多、水平低。

  凡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形态下生发而形成的新业态,追求、重视支撑与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必须的、理所当然的。特别是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一些特性,更增加了重视支撑与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在以往的很多研究与阐述过程中,我们发现将支撑体系与服务体系合并称之为支撑服务体系,但在中国艺术金融具体业态发展过程中,支撑体系与服务体系有其明确的界限与内涵。

  首先,艺术金融支撑体系,泛指那些能够为艺术金融这一新业态发展提供支撑与架构系统的总和。主要包括:体制与管理体系、市场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法规与监管支撑体系、人才支撑体系、智库支撑体系等。

  其次,服务体系泛指能够为艺术金融这一新业态提供服务支撑与架构的系统的总和。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权服务体系、鉴定服务体系、估值服务体系、鉴证备案溯源服务体系、集中保管服务体系、物流服务体系等。

  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与服务体系发育不良,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创新发展。突出表现在: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支撑服务“缺”;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支撑服务“软”;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支撑服务“散”。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难度较大,中国艺术金融面对创新的问题多而且复杂,在创新过程中,缺失的比较多,但缺少创新抓手与可以落地的路径最为关键。但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突破口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在某一有可能形成突破发展的方向上,需要找到可以落地的“抓手”。

  (作者为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