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增科散文《久久回荡的吆喝》(纸刊备选)

 作家驿站 2020-12-02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久久回荡的吆喝    

       

文/单增科

 

早市上,大街上,小区里……叫卖的吆喝声,似乎从来没有断过。我想,有人住的地方,叫卖声就永远少不了。而我那年的一声吆喝,已经在我的灵魂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今天买了三根反季节茄子,就想起小时候这个季节,父亲应该平整土地,在塑料膜下撒下茄种、辣椒种、西红柿种了,再过个把月,秧苗就长成了。这些秧苗,是我家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有一句:“要想登山先探路,要想致富得开财源。”母亲听了特兴奋:“你听,‘要想致富得开菜园’,卖茄苗就能致富。” 

几十年后,提起这事儿,满脸皱纹满头白发的母亲笑了笑:“嗨,还提那些干么?现在生活这么好。”我问母亲:“妈,当初卖茄苗多少钱一小把?”母亲又笑了笑,露出满嘴牙根:“一毛两毛没个准数,有时候白送给人都不要。”我又问:“一把是多少棵呢?”母亲毫不犹豫:“茄苗、辣椒苗、柿子苗每把20棵,地瓜苗100棵。”

谁说往事如烟呢?80多岁的母亲记得很清楚,不愿意提起而已。痛苦的岁月,像烙印一样永不磨灭。谁说往事如梦呢?那是母亲的伤疤,不想揭开,因为太疼了。


乡村中的吆喝,诸如“锔锅——锔碗——锔大缸——”“磨剪子嘞,戗菜刀——”,圆润悠长,动情飘荡,人们耳熟能详。唯独“卖茄苗啦——”,短促干燥,韵味全无,名不见经传。恐怕只有我们村,或者只有我们家才常有的。

母亲把茄苗一把一把码在柳条篓子里,盖上湿润的包袱皮儿:“我去队里挖沟,一天能挣10分,耽误了可惜,你把茄苗卖了。”

我头皮都发麻了,把篓子一推:“我不去,走街串巷,像个‘叫街’(乞讨)的,多丢人。”

“什么?咱家的茄苗不都是我挨家挨户卖出去的?我是‘叫街’的?”母亲的巴掌举在空中。

“我同学一个都没有去叫卖的,偏偏就我一个?”我呜呜哭起来。

“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道儿。木匠、瓦匠、石匠、苫匠,吃的是手艺。你爹是种菜的,不卖菜吃什么?”母亲放下巴掌,扯着我身上的衣服,“哪一件不是你爹一棵棵茄苗、一根根大葱种出来的?”


母亲说着就哭了,很伤心。我不敢再嘚瑟了,拐起篓子就跑。遇到同学,就说去姨家串门。有个同学想揭开包袱皮儿:“带什么好东西?”

我吓得捂着篓子就跑,一直到了东塂才停下。站在东塂上,看着远远近近的村庄,茫然不知所措,先上哪个村子呢?

祉家庄太小,十来户人家,还不够溜腿的。大单家村不小,500多户。每10户有一家买一把茄苗,至少卖50把,篓子里才35把,还不够卖的。

兴冲冲地一头扎进了大单家,就像一只鸟儿飞进来茂密的森林。走到村口,竟然张不开嘴。“卖茄苗啦”四个字,从丹田往上涌,经过喉咙,滚到口腔,滑到舌尖,就要喷薄而出的时候,让嘴唇给挡住了,在口腔里打了一个滚,又回去了。

上工的村民上上下下看着我,嘀嘀咕咕。我强作镇静,走过一条胡同又一条胡同,怎么就没有人打听卖茄苗的呢?终于一位大婶搭腔了:“孩子,你是谁家亲戚?是不是找不到门了?”我都不敢看人家的脸:“不是,大婶,我还没走到呢?”

“哈哈,傻孩子,你这都走到村头了。”


“啊?”我一抬头,可不是?村头那棵著名的大树赫然在目,“哦,我走错胡同了,谢谢婶。”

“这孩子……”大婶一边走一边回头。

走了一个钟头吧,大单家的胡同让我走遍了,宏伟的计划也泡汤了。忽然,“豆腐——刚出锅的豆腐——”悠然飘来,一位大娘端着葫芦瓢从家里出来,朝着那个声音去了。

大娘端着香喷喷的豆腐笑眯眯地回来了,看着傻不拉几站在胡同里的我,说:“孩子,你是谁家的?给你爹送饭?这都啥时候了,还不赶快点儿?”

“我……”

“我什么我?你爹大清早就上山干活,这时候早就饿了。”大娘走进门,又回过头,“当儿子的,要学着孝敬爹妈,真是的。”


我一下子塑在了那里,我是不孝子吗?思来想去,我的无能,我的以卖茄苗为耻辱,就是不孝。母亲卖茄苗就不难受?想着想着,蹲在地上哭了……

“小伙子。”有人叫我?一回头,是买豆腐的。
“你是唐家洼的吧?”
“你咋知道?”我站起来,疑惑地看着他。

“你母亲经常拐着这个漂亮的篓子卖茄苗,我卖豆腐,就经常见面。有一次下雨,你母亲滑倒摔伤了胳膊,还是我送到医务室的。”

“哦,谢谢大叔。”
大叔摆摆手:“你的茄苗卖完了吗?”
“我……一把还没卖呢。”我擦了擦眼角的泪。

“哈哈,是不是张不开嘴啊?”大叔揭开包袱皮儿,“这茄苗多好的卖相啊。来,孩子,你跟我一起喊。”

“大叔,等会儿,我运运气。”我大口喘了三口气。大叔拉着我的手:“一二三,卖茄苗啦——”


我的声音虽然没有大叔的大,毕竟喊出去了。大叔挑起大拇指:“再来,孩子。”

随着我有些颤抖的叫卖,终于有人来了。豆腐大叔说:“好小子,万事开头难,早卖早回家。”
“这么好的茄苗一毛钱20棵,值。”一位大嫂挑水回来,停下脚步,“小伙子长得这么精神,我买你两把。”
“大嫂,两把40棵,你家用不了这么多。”
“替我邻居买了,你赶快卖掉,回家做作业。我去叫些人来。”大嫂风风火火走了。不一会儿,你一把我一把,很快就卖完了。

捏着3块5毛钱,我心都颤抖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挣到的钱,我是孝子了吗?一溜小跑往家赶,路边的鸟声悦耳动听,耳边的风儿温柔多情。

看着气喘吁吁的我,母亲吓了一跳,一把抓住我:“孩子,你……”

我神气地将35张1角钱的票子放在母亲面前,母亲瞪大了眼睛:“我从来还没有卖过这么多钱呢……儿子……”

往事如烟,是不是对往事的一种轻慢?往事如梦,是不是对往事的一种罔顾?往事,是不是一件古董,越久越珍贵?我那一声吆喝,便久久回荡。
 


家档案


       单增科,笔名禾下土,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乳山市作协副主席,中学高级教师。在《语文报》《语文周报》《作文导报》《威海日报》《散文诗》《时代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几十篇;出版散文集《穿透岁月的歌谣》。


投稿说明
        1、本平台欢迎原创首发文字,体裁包括:诗歌、散文、杂文、短篇小说。
          2、投稿必须以“文章+体裁+作者简介+照片”的方式投稿,投稿邮箱: 1146596930@qq.com
         3、投稿必须关注“作家驿站”微信公众号zjyz5225,并加主编微信ygx5225,以付稿酬。
          4、稿费支付方式为:赞赏总金额的50%,赞赏费低于10元(包括10元),阅读量低于100,无稿酬。有播音朗诵的,作者40%,主播20%,平台40%。除驻站作家,配音请自己赞赏5元。朗诵费30元封顶。播音自愿,需要请投稿时说明。
          5、稿酬支付日为文章登出第7日,请及时与主编联系;超过稿酬支付日,视为主动放弃。
          6、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7、本平台刊发文字可往湖北《洪湖文学》、黑龙江《乌苏里江》《知青》杂志推荐。

       

编委名单
    社长、主编:叶桂秀(湖北作家,已出版专辑《爱成桃花》一部。)
     副主编: 百姓瞭望(贵州作家,已出版专辑《低吟浅唱》一部。)

 驻站作家
       邛州冷客(四川作家,邛崃市作协副主席。)
       牧青(四川作家,安岳县作协副主席。)
       牛高山(安徽作家,淮北市诗词学会主席。)
       一剑屠龙  李国七(马来西亚)  真真   薛玉林  乔力一  谭小芳(香港)  段载芳   刘禹清   项见闻  季音  铜墙  


 金牌主播
      雪峰  芝兰于室  岁岁平安   素兰   一弓  秋子  海涛  金辉  往都  海畔  徐昭君  康艳玲  旧时光  紫曼陀玲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提醒,我们马上删除。


扫码关注
鼠年大吉


重 要 启 事

   

2020年《作家驿站》第3部文集《作家文苑》隆重征稿了!
投稿请开头注明:“出书投稿”!
诗歌、散文、微小说均可(可以多投,按出版页数审核)。请按简历+文章+联系方式(姓名、地址、电话号码,便于寄书)投稿。
投稿请加叶总编微信:ygx5225
投稿邮箱:   1146596930@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