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昌古城的历史

 取经的兵 2020-12-02

武昌古城的历史

    古城武昌,早在六朝时期,城外的鹦鹉洲(长江武昌岸边陆洲,上起鲇鱼套,下至黄鹄矶)一带就形成初具规模的军港和商贸集散地。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刘骏置郢州,委萧思话为郢州刺史,州治设于夏口,并在夏口城基础上修葺和改建,称郢州城,且为以后齐、梁、陈各朝所设郢州的州治所在地。郢州城垣沿蛇山坡而上,“版筑而成,基址坚实,用工缜密”,曾抵御过十数次敌兵的进攻。今黄鹤楼至高冠山脊仍存有“古郢州城”遗迹,现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中国,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改郢州为鄂州,置江夏郡,其郡、州、县的治所均设在江夏,今武昌因而又有鄂州之称。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江夏郡,江夏为江夏县和鄂州的治所。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江夏划归江南西道。唐代中期,鄂州(今武昌)为贡赋转运中心,设有武昌军节度使。宰相牛僧孺为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将江夏土城扩建为砖结构城垣,区境从此兼有武昌之称。

牛僧孺是甘肃灵台的一位历史人物。他既是政界的贵胄。又是文坛的名士。牛僧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25岁的牛僧孺高中进士,步入仕林,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他一生六十九年中经历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个皇帝。唐中叶,鄂州(州治江夏县,在今武汉市武昌区)成为东南贡赋转运中心,地位日显重要。宝历元年(825),唐敬宗命宰相牛僧孺出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领鄂、岳、蕲、安、申、光等6州。牛僧孺在鄂6年,裁撤冗员,整肃吏治,减轻民赋,颇有政声。其间,他奏请废沔州,并汉阳、汉川于鄂州,开始将汉阳、江夏纳入同一行政区。江夏县原为土城,牛僧孺分期将其建为砖城,使之北临沙湖,南抵紫阳湖,规模空前宏大,为唐宋时期鄂州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对武昌重修的时间顺序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修:雍正六年(1728年)三修: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修,同知史湛等修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孙廷华五修;嘉庆六年(1801年),知县王澎六修;道光十七年七修,道光二十九年八修,同治四年(1865年)知府黄昌辅九修。此外同治八年(1869年),湖北巡抚郭柏荫曾对环城墙的水门进行维修,并改造修建了9座排水闸。至此,武城围达三干四百三十丈,东西五里。南北六里,城墙高二丈八尺,底厚六文八尺,顶厚五丈四尺,壮观巍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