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灿:束色坡

 颐源书屋 2020-12-03
影师简介

冯 灿
摄影爱好者,某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冯灿 | 束色坡


在村子旁生长着一片500多亩的古树林,村民称其为密枝林,又名密枝社,意为密枝神殿。彝族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自然崇拜的习俗,他们祖祖辈辈始终相信大自然中有着某种神灵在一直护佑着他们,他们相信树神和山神总会给族群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每年的农历冬月第一个属鼠日开始至属马日结束的七天,村里男性们在毕摩的带领下涌到密枝林举行隆重的祭山活动,这几天自然成为彝族同胞最为隆重的“密枝节”。村民祭山和祭树更多的可能是感恩森林给彝族先民带来丰盛的动、植物资源,并庇护着自己的种族和牲畜繁衍生息和平安昌盛,也正是因为这个习惯法,促使这片古老的树林没被人为破坏。

这几年,束色坡村也像中国其它农村一样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下正在经历着大变革的契机,同样,村民也在经历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的蜕变。如今,村里的青壮年大多数都去城市里打工,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耐心守候着静静的村庄,“密枝节”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这里多年以来延续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农耕文明和传统的耕作方式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从2010年至今的10年间我一直关注着这个村寨,每年数次往返于此,耳闻目睹了村寨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也慢慢的同村里一些人成为好朋友。彝族同胞们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坦荡坚韧的性格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让我对他们多了一些发自内心的牵挂和感动。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尝试着用中性和客观的表达方式去呈现我所看到的情景,并用人类学、民族影像志的考察方法去长期跟踪记录。我不去强烈的歌颂或批判什么,我就用普通的视角去展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以一个旁观者角色默默的去守候和凝望着父老乡亲们的成长历程和未来的归途……


束色坡空气清新,是一片没有被工业污染的净土。

村口有一个大水塘,水塘基本解决牲口早晚的饮水问题。

密枝林为村里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树叶可以做农家肥,干树枝做燃料,夏天还可以捡菌子和挖药材。

人们一直延续着早出晚归的农耕生活。

又是种苦荞的季节,村里人又忙开了。

马车是这里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具。

人背马驼适应这里的地理环境。

在周末,大人们通常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到庄稼地里干农活。

收割青稞。

洋芋是束色坡主要的经济作物。

天气放晴,村民准备晾晒苦荞。

拔油菜籽。

用牲口踩踏脱壳的一种古老方式。

杀猪宰羊是逢年过节的常态。

村民家的腊肉。

村里的婚丧嫁娶是最热闹的场景。

老人去世,方圆几十公里的本民族村民都会穿上盛装一起送老人上山安葬。

清明节村民也有上坟祭祖的习俗。

密枝节到了,毕摩带领村民开始祭祀山神和树神。

在遇到喜事时彝族男人爱喝酒,他们常常不醉不休。

前些年,每到立秋节这里都会举行隆重的斗牛比赛。

村里有牛王称号的张建才在锦旗前合影留念。

柴火是这里的主要生活燃料,老人们通常在放牧间隙都会捡拾一背干柴背回家。

土地上和地埂上的杂草可以烧成草木灰做农家肥。

孩子们周末在村口的一个简易篮球板下打篮球。

农活不忙时,照看牲畜和小孩自然就由老人承担。

黄昏,老人领着孙子和孙女匆匆往家里赶路。

这几年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相互帮忙建新房。

村里的新建楼房。

在脱贫攻坚政策下,村里到处都能看到这些超现实的文化墙。

最近几年,村里人从外面引进了大棚种菜的新技术。

这几年村里人从外引进一种经济作物雪莲果。

老人和妇女们喜欢在闲暇之余纺线,羊毛线是制作民族服装的主要原料。

村里的妇女个个都擅长挑花刺绣。

彝族服饰通常在节日、婚礼和丧葬仪式上穿戴,老人更重视这种传统礼仪。

打工回来的小青年穿着时尚的衣服,民族服装几乎很少穿戴。

在立秋场上跳舞,唱山歌和斗牛活动是立秋节的主要活动。

放牛归来的老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