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解读《中庸》,如何才能做到知晓“道”,如何才能实践中庸之道?

 蓝林观海 2020-12-03

年度大型国学文化专题节目

齐鲁文化

电视系列讲座

LET'S GO TO SCHOOL

山东教育卫视

      今天湖南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先生将引领大家去探知如何才能做到知晓“道”,如何才能实践中庸之道。

《中庸》第四章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认为,真正的大道之所以没能施行,一方面是因为那些自以为知道“道”的人做得太过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那些不知道“道”的人却什么也不做;真正的大道之所以未能昌明于天下,一方面是因为“知者”自以为是,自命知“道”;另一方面“愚者”不愿意有所作为。

《中庸》第六章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朱熹说:“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

朱熹则认为,舜之所以被认为是有大智慧,是因为他不刚愎自用,而是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是在听取他人意见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坏的方面,他就藏匿起来不进行宣传;而对于那些好的方面却广为宣扬而不隐藏。以谦逊之心,坚持中庸原则,求扬长避短之效,这才是智慧的体现,亦是知“道”的必由之径。

      《中庸》的最高理想就是只有达到诚的极致,才能把内在的本性发挥出来;能发挥出内在的本性,才能通达所有人的本性;能通达人的本性,才能进一步通晓万物的本性;能通晓万物的本性,就能明白天地之间的生命本质;能明白生命的本质,就能挺立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这便是中国古代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

《中庸》的影响

      佛教在两汉传入中国以后,到唐代达到顶峰,非常盛行,从皇帝、官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都不乏佛教的信徒。从唐代中晚期开始,韩愈首先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其后柳宗元、刘禹锡也加入了这一批判的行列。历经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到两宋的士大夫继续了韩愈的工作,继续对佛教进行批判。《中庸》作为一种经典在反对佛教的理论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儒学的转化、更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庸》的历史影响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彰显儒家道统谱系,塑造儒家理想人格,推衍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经过程颐、朱熹等儒者的阐释,回应了佛老的冲击,为宋明理学的形成提供了经典依托。

      二是强调在日用伦常中不断践履,将儒家神圣的道统观念与普罗大众的修身养性、立身行事紧密结合,推动了儒学向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传播。

      三是揭示了尊德性、道问学、中道而行等系列践履工夫,主张道德与知识的完美融贯,为人、读书、治事的紧密结合,对今日道德风尚的养成、教育观念的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专家简介

      肖永明,男,1968年4月生,湖南武冈人,历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朱子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书院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讲题目:《大学》《中庸》与孔门儒学


扫码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