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RI在急性脊髓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闫振文 2020-12-04

急性脊髓炎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的脊髓受到急性横贯性的损害,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但其具体发病原因目前仍不确定[1]。磁共振成像(MRI)能够高度分辨软组织,可以清楚地扫描到脊髓内部病变组织的范围、性状等特征[2]。本文对MRI在急性脊髓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确诊为急性脊髓炎的患者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3~57(28.7±5.8)岁;双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患者16例,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3例。

1.2方法

MRI检查使用设备为飞利浦公司的Achieva1.5T超导性磁共振成像仪,使用扫描方位为横断位TSE-T2WI,层厚度为6mm;矢状位T1WI、T2WI、STIR,层厚度为4mm,层距0.3mm。所有患者行增强扫描:静脉注射造影剂马根维显13ml,行横断位和T1加权矢状位扫描。

2结果

2.1病变范围、位置

所有患者都是急性发病,且均为首次发病。在发病前2周呼吸道发生过感染7例,其中伴随硬挫伤3例;出现肢体无力以及活动障碍患者22例,其中出现感觉障碍16例,大小便障碍12例,分析发现患者脊髓出现炎性病变的部位与患者出现感觉障碍的脊柱平面相关;所有患者中颈髓出现病变12例,胸髓出现病变10例;患者的病变范围较长,超过7个椎体平面;出现脊髓肿胀7例,有超过3个脊髓节段发生病变9例。

2.2MRI检查

所有患者的MRI影像资料显示患者的脊髓内信号均为异常。其中胸段异常10例,颈段异常12例。具体表现为:患者发生病变的脊髓变粗,不同患者程度不同,且平面蛛网膜下腔逐渐变窄。患者病变部位脊髓T1WI信号低,T2WI信号高。患者行增强扫描后,病变部位未出现强化现象16例,出现斑片状强化现象3例,有细条状强化现象3例。

3讨论

急性脊髓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的急性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出现功能障碍,但是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确定。该疾病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都有发生,多发于青壮年。患者的病变部位包括颈段、腰段和胸段[3]。回顾患者的病历发现,患者在发病前2周左右会出现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的症状。此外,脊椎受外伤、极度劳累以及风寒等都有可能导致急性脊髓炎。本研究选取的22例患者中7例患者在发病前2周呼吸道发生过感染,3例患者伴随硬挫伤。急性脊髓炎发病急,临床症状主要有不同程度地肢体障碍,伴随运动障碍,患者传导神经感觉受阻,括约肌出现功能障碍等,此外患者发病的脊髓节段处皮肤会出现少汗或无汗、皮肤干燥等症状[45]。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因为病变的脊髓部位不同而不同[6]。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都存在肢体无力并伴随有活动障碍,其中16例患者出现感觉障碍,12例患者出现尿潴留,有大小便障碍。

MRI是脊髓检查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作为唯一的检查方法其在脊髓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1)MRI能够准确判断患者脊髓早期病变,对于脊髓中的水分改变十分灵敏,具有准确的组织比较性[78]。(2)MRI可以进行横断位和矢状位的扫描,矢状位扫描能够明确且清楚地显示发生病变的脊髓的位置和范围[9]。(3)MRI能够确定或者排除脊髓中其他椎管内病变[10]。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MRI影像资料显示患者的脊髓内信号均为异常。其中胸段异常患者10例,颈段异常患者12例。患者的病变范围较长,超过7个椎体平面。7例患者出现脊髓肿胀,9例患者有超过3个脊髓节段发生病变。具体表现为:患者发生病变的脊髓变粗,不同患者程度不同,且平面蛛网膜下腔逐渐变窄。患者病变部位脊髓T1WI信号低,T2WI信号高。患者行增强扫描后,16例患者病变部位未出现强化现象,3例患者出现斑片状强化现象,3例患者出现细条状强化现象。

综上所述,使用MRI能够有效诊断以及鉴别急性脊髓炎,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具体临床诊断及鉴别时应充分根据患者的MRI特异性表现并结合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