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eurology病例:创伤性椎动静脉瘘

 闫振文 2020-12-04

一名36岁的男子被刺中颈部。他的左枕叶动脉得到修复。10年后,他注意到左耳瘀伤和左侧三叉神经和C5分布以及双侧膝盖以下的间歇性感觉异常。他有一个为期3天的全面不协调的情况。

检查发现左枕骨下方有搏动性肿块和淤血,左臂轻度无力,左臂反射减弱。

MRI(图1)和血管造影(图2)显示由于高流量椎动脉动静脉瘘引起的脑干和颈髓高信号。

他的症状和MRI改变可能反映了静脉高压:血管内闭塞后6周信号已经消退,并且重复血管造影没有瘘复发。

图1:MRI流体衰减反转恢复图像

延髓和颈髓(A)和左颈部硬膜外静脉(B,白色箭头)充满肿胀和高信号。瘘管血管内闭塞后6周,问题已经解决(C,D)。 

图2:高流量左椎体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片

瘘管引流静脉(A,B,白色箭头)从左椎动脉(LVA)引流所有血流(A)。大多数右侧椎动脉血流(RVA)(B)和显着的双侧颈动脉血流(未示出)也通过远端LVA中的逆行流动排出瘘管。血管内闭塞(线圈)(C,D)后,问题得到解决。

椎动静脉瘘是指椎动脉与颈部静脉系统直接相通引起的血流短路。文献报道的多为创伤性,自发性椎动静脉瘘罕见报道,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动静脉瘘形成以后可出现以下生理变化:

(1) 瘘的远端动脉压力降低,引流静脉内压力增高,严重时可出现相应的动脉缺血和静脉淤滞的症状和体征;

(2) 心脏负荷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椎静脉压力增高,管径逐渐增粗,由于椎静脉丛内外相通,可导致椎管内静脉高压,进而压迫颈段脊髓致进行性四肢瘫痪。临床检查时可见颈部局限异常搏动,局部听诊可闻及连续性吹风样血管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性质无改变,据此可做出初步诊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瘘的血管形态、瘘口的位置、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情况等,则需做血管造影检查,这样才能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强调的是,对本病诊断造影时,除需做双侧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造影外,尚需做患侧甲状颈干、颈外动脉造影,这样才能充分了解瘘的供血情况、椎动脉汇合为基底动脉处血管发育情况、盗血情况及潜在侧支代偿情况。

在诊断造影时,导管超选患侧椎动脉时要小心谨慎,应先将导管头端置于患侧椎动脉的起始部位进行DSA检查,明确显示瘘口的数量及位置后,在路图条件下轻柔地将导引导丝上送,越过最远端瘘口的再跟进造影导管,以观察瘘口远心端椎动脉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导丝通过瘘口处时一定要小心轻柔操作,注意导丝弯头方向,以免造成椎动脉夹层。另外,造影时的注射压力及注射速度均不宜过大,以免造成出血。

文献报道创伤性椎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很多,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封闭瘘口,保持椎动脉通畅。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结扎或切除,但由于椎动脉的特殊解剖关系及周围静脉充盈过度,加大了手术的难度,且损伤过大。近年来由于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血管内治疗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既适合于侧支循环好的椎动静脉瘘,又适合侧支循环不好的椎动静脉瘘,后者需要置入覆膜支架,这样既可以封闭瘘口又可以保持椎动脉通畅。对于不适合置入覆膜支架,侧支循环建立差,又需要治疗者,对于瘘口较大的可参考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方法,于瘘口处放置可脱球囊;而对于小瘘口者可用GDC微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从而达到维持椎动脉通畅的目的。对于侧支循环良好者,则可在闭塞瘘口的同时闭塞椎动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