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图识病(163):四肢无力+感觉异常

 闫振文 2020-12-04

一位59岁女性,在数个月的时间里,双侧下肢和上肢上升无力,感觉异常,导致步态异常。

图:大脑的轴向FLAIR图像(A,B)显示了皮层下和脑室周围白质中的非特异性T2高强度小病变。颈椎的矢状(C)和轴向(D,E)T2WI在C2-C6水平下显示背脊柱中T2信号增加,而没有脊髓萎缩的迹象。这些信号异常区域在对比后图像上没有显示出增强。在矢状位图像上,还可以看到C6-C7的轻度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和多发椎体血管瘤。 

答案:铜缺乏性脊髓病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体内除参与构成铜蓝蛋白 (cemloplasmin,CP) 外,还是多种重要代谢酶的辅助因子,对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

铜缺乏性脊髓病 (copper deficiency myelopathy,CDM) 是由于铜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可引起脊髓后索与侧索及周围神经病变,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损害损害等症状。

反刍动物因为铜缺乏出现共济失调已被众所周知,而人类则在2001年才由Schleper等 首次报道获得性CDM,之后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对CDM综述如下。

铜的代谢与生理功能

铜广泛分布于动物组织和食物中,而每天需要量很少,正常摄食可以保障铜的生理需要。铜主要在胃、十二指肠吸收,可溶性吸收率为40%~60%。

食物中铜被吸收后,在门脉系统与白蛋白和转铜蛋白结合后进入肝细胞,由铜蓝蛋白转运至全身组织发挥生理功能。铜大部分由消化道排出,由胆汁排出80%,由肠壁排出16%,铜在血液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出,因而只有4%随尿排出,尿铜每日不超过0.25mg。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必不可少的维持造血功能和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的一种微量元素

铜在线粒体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以各种酶的形式参与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以及催化氧的电子传递和体内各种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铜主要为氧化还原反应电子传递媒介,参与包括细胞色素氧化酶 (氧化磷酸化)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抗氧化防御) 、铜蓝蛋白 (铁代谢) 、酪氨酸酶 (黑色素合成) 和多巴胺·B-羟化酶 (儿茶酚胺合成) 功能,发挥造血、结缔组织和黑色素形成、维持毛发结构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

铜缺乏可导致甲硫氨酸合成酶等酶类功能异常,引起神经髓鞘合成障碍,脊髓后索等长轴突受累明显;引起神经细胞功能紊乱,并可导致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减少、退行性病变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病因与发病机制

引起低铜原因有先天及获得性原因。先天性以Menke病为代表,此病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转运基因变异导致肝和血清中缺铜。获得性原因诸多,包括含锌义齿粘附剂过度使用,血透,最近有报道在Wilson’s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脊髓损害,也有人报道低铜与维生素B12缺乏合并存在。

Jaiser等提出获得性铜缺乏原因有:上消化道手术史 (47%) 、锌过量 (16%) 、营养吸收不良 (15%) 、铁补充 (2%) ,另外有20%原因不明。

目前认为血清锌过量会导致金属硫蛋白合成上调,铜取代锌是因为铜对金属硫蛋白有较高亲和力,铜与金属硫蛋白结合后脱落进入肠道导致低血铜。在一些已报道的病例中,几乎所有患者血清铜、血清铜蓝蛋白和24h尿铜明显降低,补铜后部分患者血清铜及铜蓝蛋白恢复正常,而神经系统症状仅轻度改善或停止进展。

低铜性脊髓病发病机制有人认为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机能障碍有关,CDM和亚急性联合变性(SCD) 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也有学者提出了甲基化环路途径功能障碍是CDM和SCD发病的共同途径的假说

该环路的关键酶均为铜依赖性酶,铜缺乏可致甲硫氨酸合成酶等酶类功能异常,引起神经髓鞘合成障碍,脊髓后索等长轴突受累明显,但需更多的研究证实。

铜缺乏导致血液系统异常的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其致铁代谢障碍有关,推测可能与铁利用的某些步骤障碍有关

临床表现

3.1 起病形式

CDM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40~60岁女性多见 (男女比例1∶3.6) ,多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缓慢进展。

3.2 神经系统表现

表现以脊髓受累为主的多种神经系统症状,类似于SCD,临床以痉挛性步态和感觉性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以及视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变性疾病。

包括不同程度的手足麻木,双下肢僵硬,步态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膝以下触觉关节位置觉减退,反射活跃以及视觉异常等;与SCD难以区分

有报道神经系统除脊髓神经受累外,还可累及脑干,以及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3.3 血液系统表现

1930年描述了缺铜导致贫血的病例,Peled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铜缺乏抑制CD34+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更新,损害正常的造血功能。主要是导致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很少全血细胞减少,但有时被诊断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Jaiser等提出,78%的CDM患者至少有一类血细胞减少,以贫血多见,多为巨细胞性或正常细胞性贫血,少数为小细胞性贫血;约50%的患者为粒细胞减少;部分患者也可无血液学异常。

Gabreyes等的回顾中,86%同时有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损害,18%有血液系统的表现,94%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包括贫血、血小板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而贫血可以是正常细胞,巨细胞或者小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减症少见。

3.4 神经影像及神经电生理表现

神经影像学检查最具意义的表现为脊髓MRI显示脊髓后索T2WI高信号灶,以C2~7节段多见,也可累及胸段,或颈胸髓病灶呈连续性,无明显强化现象;部分患者脊髓MRI可无异常征象。

Jaiser等提出,47%的CDM患者表现有颈髓后索T2WI高信号,影像上与SCD难以鉴别

电生理方面,患者有轴性多发性感觉运动神经病表现,以感觉神经受累多见,传导速度减慢;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多可发现有中枢性本体感觉通路传导障碍,也可为周围性感觉传导障碍

诊断与鉴别诊断

低铜性脊髓病的诊断要点包括: (1) 亚急性慢性起病。(2) 有引起低铜、锌过量等易感因素。(3) 贫血和或白细胞减少。(4) 临床表现有痉挛性瘫痪、感觉性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等表现,脊髓MRI提示颈胸段后索出现长T2信号等。(5) 血清铜、铜蓝蛋白以及24h尿铜低下。

鉴别诊断包括可引起痉挛性瘫痪、感觉性共济失调等脊髓疾病鉴别,包括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硬脊膜动静脉瘘等,尤其是SCD。

Jaiser等回顾性分析55例铜缺乏导致脊髓受累为主的神经功能异常及贫血患者,发现其临床表现与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SCD难以鉴别;因此血清铜、铜蓝蛋白、24h尿铜、血清维生素B12的检测在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及预后

低铜性脊髓病的治疗包括纠正易感因素,如对于有锌剂使用者,应该适时停用,同时采用铜的补充剂治疗,大多采用口服铜制剂治疗,包括醋酸铜、硫酸铜、枸橼酸铜、葡萄糖酸铜等,剂量为元素铜2~8mg/d;由2mg/d口服开始,1~2m后逐渐递增至4~6mg/d,甚至8 mg/d 并长期维持;也有人采用静脉补铜治疗。

Jaiser等对铜补充剂治疗结果的评价指出,神经症状稳定者占51%,好转者占49%。Halfdanarson等回顾的40例患者中,89%的患者经铜剂治疗后血液学参数能完全或大部分恢复正常。

综上,对具有致低铜的因素患者,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贫血等症状,应考虑到CDM,及时检测血清铜、铜蓝蛋白、24h尿铜等,作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文献出处:汤亚男,高丽霞,卢丽萍.铜缺乏性脊髓病诊治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07):664-66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