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磁器口古镇

 昵称45109175 2020-12-04


重庆,简称渝或巴。北宋崇宁元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时宋光宗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重庆既以“山城”著称,又以“雾都”而扬名。

初到重庆,就被眼前群山环绕江水奔流,细雨蒙蒙薄雾轻飘的景色为之震撼。行驶在蜿蜒起伏的盘山公路上,只见一座座跨江大桥宛若巨龙横卧一江两岸,江边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远处造型各异错落有致的建筑物鳞次栉比……此时此刻,难以掩饰内心激动的心情 。


朦胧细雨,润物无声。

来到重庆必须去磁器口。沿着江边前往磁器口的路上,久逢的诗友侃侃而谈的道出诸多原因与理由。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沙坪坝区嘉陵江畔,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从大门走进磁器口古镇,有一栋具有百年历史的清代民居,用石头、砖块砌筑而成,住宅整体结构方正规整,名曰钟家院。整体建筑古朴典雅曲径通幽,一处池塘静谧安逸,轻风掠过水面微波荡漾。此时此刻,阳光正好,倘若小坐,品茶观鱼,好不惬意。据说, 钟家院是慈禧太后管家钟云亭所建,整个院落轴线对称严谨,天井宽敞明亮,颇有皇家园林的风范和北方院落醇厚独特的韵味。 

走过湿漉漉的一条街,转向另一个路口,就可以看到古镇有一堵非常醒目的名人墙。这里是磁器口古镇为充分利用书画店铺集中的优势资源,打造主城最大的书画展览和交易市场。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出43位曾在磁器口生活的历史名人,在名人墙上看到,马寅初、郭沫若、徐悲鸿、巴金等名字。 



漫步在雨中街巷,一条潮湿而又坚硬的石板路,笔直地伸入纵深,街道两旁有许多的店铺和摊贩,布满了各色古玩和当地小吃及土特产。站在怀旧的石板路上,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真想随便找个小茶馆坐坐聊聊,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一下历史名城古朴的味道,领略一下雾锁山城老重庆的风土人情。

只身行走在一条高低不平而又狭长的街道上,游客来来往往的络绎不绝,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街道两侧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品和当地小吃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街巷时而平坦、时而上坡、时而下坡,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繁华而又喧嚣的街景令许多游客应顾不暇流连忘返。


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当初并不叫磁器口,当地人称其为白岩场,因为镇上曾有一座名为白岩寺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1918年,龙隐镇本地商绅集资在镇内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远销蜀外。后来随着工艺进步,瓷器品种增多,名气也扩大了起来。龙隐镇瓷器业最发达时期有70多家。
民国时期,重庆成为战时陪都,因水运方便,龙隐镇成为嘉陵江上的商贸集散之地,城里一些大商贩干在磁器口开设分店收购货物,输出以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广杂货等货物。他们在河坝里搭建起一起临时街道,分别堆放木竹、铁货、陶瓷等,各在一处,各为其市。在这个时期,往来的商人渐渐将龙隐镇改口为瓷器口,缘由是这样更贴切、顺口。后来,因为“瓷”与“磁”相通,又被称之为今天的磁器口。


磁器口是沙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凤凰山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委员会驻地,聚集了徐悲鸿、傅抱石、王临乙、张书族、丰子恺、宗白华等众多的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而且当时省立教育学院也在此办学,一些国学大师在此任教、著书立说,连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当时也在此读过嘉陵小学。

解放以后,磁器口的繁华依旧不减当年,码头上停泊着各种大小型号的船只,南来北往的商客川流不息络绎不绝,这种繁荣的景象,至今还深深地留在“老重庆”的脑海中。当年大街小巷流传一首民谣:“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如此形容码头上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入夜后商家各自点亮油灯、汽灯、电石灯,在滔滔江水的映衬之下,星辰闪烁,夜如白昼。

磁器口古镇是巴渝民俗文化旅游圈,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是距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古镇景观,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翰林院是保留下来的古代私塾。清朝乾隆年间,磁器口孙家有私塾学馆“鲤石草堂”,百姓称之为“鲤石学舍”。清代中后期,孙家先后高中三名举人,同时,在此读书的磁器口人黄钟音高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官至监察御史;另一名学生段大章也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甘肃布政使。因此,当地老百姓又称该学舍为“翰林院”,故有“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之说   。翰林院还保存着中院,内庭有一座小拜月台,种植几株泡桐树和桂树,周围布满了许多的花草,是当年主人举行家庭祭祀的地方。

传说,明朝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宫后削发为僧,当他流落到巴渝一带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长达五年之久。世人知情后,就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改称为龙隐镇。
宝轮寺,据说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位于马鞍山前端的白岩山上,面对嘉陵江,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唐代建有宝轮法塔,所以寺庙后改名为宝轮寺。因为明朝建文帝曾隐居于此,故宝轮寺又名龙隐寺。原寺庙大门挂有“龙隐禅院”大匾,可惜后来已被毁掉,山门石阶上端照壁上刻有“龙隐禅院”四个大字应为后来所建。


大雄宝殿的殿柱是约两人合抱的马桑木,其余殿宇的柱子直径不过一尺大小。令人称奇的是大殿中的两柱基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许,一柱凹下几寸。整个大殿金碧辉煌,没有一颗铁钉。虽历经千年而不倾斜,巧夺天工,堪称一绝,堪称我国建筑艺术之瑰宝,令建筑专家赞叹不已。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的宝轮寺规模很大,庙内殿宇层层叠叠,古木参天,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全盛时期有殿宇16座,佛像372尊,禅房客舍数百间,寺内常住僧侣达300余人,前来受戒、挂单者更是络绎不绝。


磁器口流传民谣:歌乐灵音寺,龙隐凤凰台,渠涪文昌水,石马桂花香。也有这样的说法:磁器口香火最旺的寺庙是宝轮寺,最热闹的道观就是文昌宫。

前行十几米,可见到一座风化严重,局部剥落,饱经沧桑的青石砌筑的拱形城门,这就是小街里巷老古董建筑——古文昌宫寨门。

文昌宫座落于绿树浓阴的山上,四周砌筑坚硬的条石作为城墙,曾有房屋100 余间。其殿宇金碧辉煌耀睛夺目,上面香烟缭绕云雾缥缈,下面嘉陵江水如碧绿丝带绕山而过。庙中供奉的文昌帝君,常年庇护着文人学士。这里是历代文人学士、社会贤达常来跪拜求愿的地方。传说建文帝避难磁器口时曾多次拜谒文昌帝君。


站在文昌寨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文帝塑像,一位留有长胡须的老者在一个幼童的指引下,好像欲行又止的模样。此尊塑像为建文帝离开磁器口时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其头上已有头发生出,包扎有头巾。正看,是一位目光忧患、凝神沉思的和尚;侧看,却是一风骨绝佳、胸藏千兵万马的皇帝。

如今的文昌寨,早已不复当年“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的盛况,只留下青砖结构的寨门,深邃而又厚重,一条高凹凸低的石板路。现已是磁器口的一大景观。

深水井是古镇保存完好的明代古迹之一,相传明建文帝朱允炆辗转流落到磁器口时,为躲避官府追捕,曾在枯井中藏身,饥渴难耐之时,井中突生甘泉,饮后饥渴顿消。脱险后到磁器口的宝轮寺出家隐居。当时人们称为“生水井”,当得知是建文帝引来的,当时的他已是宝轮寺的僧人,人们便起名为“僧水井”。后来,井也越淘越深,人们也就称之为“深水井”。

说起磁器口必然谈起吊脚楼。


磁器口古镇吊脚楼作为巴渝的文化遗产,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景观。

由于地势、气候的限制,民居无法拥有平整开阔的土地,只能依山就势而建。吊脚楼结构造型从屋顶、屋面到台基都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既保证了结构的稳定,又在艺术的感觉上,呈现了布局自由高耸挺拔的形象。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不断地与大自然抗争,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它,把吊脚楼修得更加牢固,更加坚强,透射着老祖先顽强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云雾缭绕,风景如画。沿着奔腾的嘉陵江,顺着连绵起伏的山脉,一座座吊脚楼依傍着悬崖峭壁,仿佛诉说着昨天一段段悲喜交集的故事。

磁器口正街的高石坎,从客栈门前走过,周围变得非常的幽静,迈着沉重的步伐拾阶而上,即可看到当街塑有华子良前来接头的铜像。长篇小说《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就是在古镇的街巷里买菜时,乘机逃出魔掌的。沿着一级一级的台阶继续前行,空气湿漉漉雾蒙蒙的,更显出磁器口古镇老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红岩》中华子良的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在街头留有一尊他的塑像,印证了他参与革命活动的足迹,那不可磨灭的记忆,令人肃然起敬。


磁器口古镇,一个有1000余年建镇史的民俗文化古镇,蕴含着古朴厚实自然粗犷的巴渝遗风,有历经岁月古韵犹存的茶馆、有历史传承鲜明的码头文化;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宫十八庙;有正气凛然的红岩志士抗战遗址;有独具特色的川剧清唱和变脸、火龙表演,有工艺独特、品种繁多的传统旅游产品,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海内外每年前来参观、旅游的宾客达300余万人次,被命名国家为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重庆“新巴渝十二景”。

另有磁器口赋:昂昂乎!白岩灵山,隆然高耸,挺亘古之奇姿,收三巴之烟雨。清水小街,两腋潆回;金碧凤凰,双峰拱卫。前俯嘉陵碧浪,后承歌乐灵音。上仰无极,下临不测。有吞天噬日之象,万劫不羁之势。如龙巡四海,马跃中天。夫以一川两谷三山四街而名天下者,乃磁器古镇是也。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