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家“精彩如电影”的企业!

 suiming2000 2020-12-04

“精彩纷呈。”

我13年开始做投资,受到巴菲特思想影响很重,所以在我投资的前几年,分析的都是一些“知名消费品公司”,这次要讲的,就是其中的一家。

我本身比较强调思考的系统性,再加上读了《聪明的投资者》后,越发感受到框架、体系的重要性,于是,当年的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相对标准化的分析框架,如果某些指标达不到标准,是不会进一步考虑的。

其中的标准之一,就是自由现金流达到5%以上。

于是,在对这家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如今看起来显得稚嫩、却很认真的分析之后,我得到了如下结论,没想到如今翻电脑历史文件,还能找得到,我们一起来看看:

“挺遗憾的,从那么多公司里面,找到这家公司,经过这段时间的分析,目前来看这家公司还是不符合我的投资标准的。

主要原因,是自由现金流不理想,10年下来,自由现金流比率只有0.5-1.4%左右。

据此来测算,就算营业收入能够保持15%的增速10年,按照最高的自由现金流比率,算出来的内在价值也只有8.71元。

这跟现在的股价,实在是相差太远,所以只能先退一步了,未来可以关注资本支出和自由现金流变化情况,再找机会吧。”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这家公司不符合我当年标准的地方,主要是自由现金流比率不理想。

而我当时,是相当认死理的,在我当时看来,以下逻辑是清晰无比、不容辩驳的:

第一,买一家公司,就是买他的未来自由现金流;

第二,按照这家公司历史上的自由现金流情况,哪怕给很宽松的增长率和折现率,股价也是远远高估的;

第三,如果一家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持续不理想,那未来也不会理想,除非有确定的证据出现,毕竟,没有出现过的事情,我怎么能仅凭想象,认为它能出现呢?

做出以上判断的日期,是2015年2月13日,当天这家公司的股价,是28.8元。

转眼间,5年半过去,今天我打开软件看了看,后复权股价的涨幅是3.6倍,年化收益率26%。

所以你看,这就是“研究创造价值”、“知识创造财富”,以及,“我是不是傻?”的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接近6年过去,我的投资体系也更加成熟了,如今的我,会怎么看待这家公司呢?

这一系列文章,我会带着读者们,一步步去理解这家公司,并给出我的判断和建议,沿途风景很精彩,希望读者们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我们一起开始吧。

对了,还没告诉你们,这家公司叫:

伊利股份。

01

登高望远

伊利在A股里,算是一家老牌白马了,我们先从股价的角度看看。

根据粗略的统计,从2010-2020年,伊利的股价,年化涨幅22%左右,这个涨幅,再一次是一个超越巴菲特长期收益率的数字,也是一个“如果你全仓这家公司,躺着不动10年,就可以达到股神水平”的公司。

只可惜,这个分析的过程,远没有那么容易,能拿着一家公司的股票,10年不动,是一件“大智若愚”的事情,背后,是你对这家公司的深入认知。

我们自上而下,来看看我最看重的两个指标的情况,下面这张图很清楚。

在我的体系里,分析一家公司,这张图是个总览。

如果数据过不了关,就没必要进行下一步的分析了,具体的标准,读者们可以去看我之前分析万华化学、华东医药和海康威视的文章。

要说明的是,我们很容易以为:消费品是一个牛股辈出的行业,在这个行业,获得这样的ROE不难。

但事实是,伊利能取得上图这样的成就,是非常厉害的,因为,这并不是个号“赛道”。

数据显示,乳制品行业绝对不是“牛股聚集地”,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伊利的净资产收益率连续几年保持在20%以上,已经位居全球乳业第一,换句话说,这已经是行业的“门面担当”了。

第二,行业第二蒙牛的表现都乏善可陈,2002-2017年,这16年间,蒙牛的平均ROE14%,08和16年亏损,2009-2017年,这9年间,蒙牛ROE的平均值更是只有11%。

第三,行业老三,光明乳业这样的公司,近十年和历史ROE也就在9%-10%之间。

第四,这个行业里,亏损的、微利的公司更是不计其数,天润、三元、妙可蓝多,一个比一个惨。

准确地说,这个行业ROE不要说20%,能维持在15%以上的公司都屈指可数,目前只看到伊利。

02

迷雾重重

我们继续回到上面这张图,从伊利这张图里,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信息。

第一个,2000-2010年之间,伊利表现一般,平均ROE只有13%左右,这个平均数,已经去除了2007年的-2%,2008年的-51%。

第二个,2011-2019年间,ROE平均22%,仅2013年16%,低于20%。

换句话说,伊利的“黄金年代”,是从2011年开始的,在此之前,公司的平均ROE是达不到“优秀”的标准的,也就是20%。

有敏感度的读者,看到这里,脑海中就会马上蹦出一个问题:

“11年之后,发生了什么?”

如果你能问出这个问题,你就问出了投资里非常有价值的一个问题,也就是:

企业的“经济护城河”是什么?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反映了优秀投资者很重要的一个特质:好奇心。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基础上,一系列的问题就会一股脑地被揪出来:

“为什么11年之前ROE和之后相差这么大?”

“2008年发生了什么,怎么会亏损这么厉害?”

“2008年如果是突然事件影响,为什么之前的2007年也有亏损?”

“2011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ROE突然从15%飙升近一倍,到了27%?”

“2011-2013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ROE连续3年大幅下滑?”

“2014年之后发生了什么,为什么ROE从此稳定在20%以上?”

“伊利最近这10年,平均20%以上的ROE,跟竞争对手相比是怎样的水平?比如跟蒙牛比呢?跟光明比呢?这说明了什么?”

我希望上面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吊足你的胃口,让你可以放下抖音、放下朋友圈、放下美剧,想要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因为,如果你选择这样做,那你就具备了成为一个投资者的基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而且,就我个人经验而言,这个过程充满了有趣的经历。

你会由于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被某个可能不起眼,或者不在“主航道”上的线索,给引到一些更有趣的问题上,就这样顺藤摸瓜、穿过层层迷雾,直到有一刻:

“WOW~~!”

之前在你脑海中,百思不得其解的、让你觉得哪里怪怪的那些事情,突然间,有了你自己的答案。

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这家公司的主脉络,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你突然理解了这家公司是否具备投资价值,以及“命门”在哪里。

这种感觉,非常非常棒,尤其是在你上网搜了一遍,发现从来没有,或者很少有人,像你一样去看某个问题的时候,你就理解了“独立思考”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用“顺藤摸瓜”的方式来继续,就像牵起一个线头,虽然不能把一切都弄明白,但一条清晰的主线,是我们投资必须要找到的。

03

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过,2011年之后,伊利好像发生了某些事情,让公司的ROE,一下从之前十年的平均13%,变成了之后的平均22%。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从上面那张图中发现,2014年之后,伊利的ROE表现可以用“稳如泰山”来形容。

从2014年开始,伊利的ROE稳定在22%-24%之间,变化非常小。

换句话说,从2014年开始,伊利可能遇到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让公司的ROE得到巨大的提升。

找出这些事情及背后原因,判断他们是否可持续,就是解开伊利投资价值的密码。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把关注点,从时间维度进一步聚焦了。

接下来,我们需要把ROE进行拆解,看看驱动ROE发生变化的,到底是什么,留下了哪些蛛丝马迹。

我们都知道,ROE净资产收益率是由三个要素相乘得出的,他们是: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

先来看净利润率,我做了下面这张图。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

从2014年开始,伊利的净利润率,一改之前2-4%左右的态势,自从2014年到达7%之后,这几年,几乎就维持在7%左右。

这再一次印证了我们前面的判断,从2014年开始,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

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不要小看这3-4个点的净利润率提升,在ROE的后两个因素不变的情况下,3.5%的净利率和7%的净利率,会导致ROE相差一倍。

提醒一句,以上只是一个示例,让读者重视几个点的净利率润变化,实际世界中,净利率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周转率的降低,因为越贵越不好卖。

再接着说,净利率的起点,是毛利率。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图,伊利的毛利率是怎么变化的。

又是一张很清晰的图,2013年,伊利的毛利率达到几年来的最低值29%,之后就“一飞冲天”,最近几年维持在37-38%之间。

拉长时间来看,在2001-2014年之间,毛利率大约是平均30%左右,而2015-2019年,这个平均值是36%。

可以注意到,从30%到36%,毛利率其实只有20%的增幅,但是,可以带来1倍左右的净利率增幅。

所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进而能创造高毛利率的产品,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讲,都是很关键的。

尤其是对于非轻资产行业来说,由于有经营杠杆的存在,毛利率的提升,能够撬动净利率提升更多,伊利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到这里,毛利率和净利率清楚地告诉我们,2014年左右,发生了一些事情,让伊利的利润率更高了。

到底是什么事情?这一系列文章,就从2014年这个年份开始,逐渐深入伊利和中国乳制品的世界。

我们下一篇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