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土为安

 红谷斋主人 2020-12-04

《墨子·卷·节葬下十三

(峻岫)

(原文)

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墨子反反复复地讲节葬,真可谓大声疾呼,希望厚葬之风赶紧得到制止,把有限的财富用在该用的地方。他说如今天下之君主,内心确实想施行仁义,希望做“上士”,希望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希望既符合圣王之道,又能为老百姓谋福利,对老百姓有好处,所以你就必须施行“节葬”,不要施行劳民伤财,毫无一用的“厚葬久丧”。所以希望有为国家的人,仔细地想一想。

人类的葬制,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薄葬到厚葬,又回归到薄葬的过程。晋郭璞《葬书》说:“葬者,藏也,乘生气也。”人死为什么要葬?所谓“葬”就是藏。埋藏死去的人,是为了活着的人。因此叫做“乘生气也。”生命之气是哪里来的呢?古人认为:“阳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晋·郭璞《葬书》]“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因此中国人认为,人死了“入土为安”,如此才能完成生气的循环往复。在人类文明漫长的探索、创造和进步的过程中,葬制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封不树到厚葬成风,有一个过程。归根结底,厚葬起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希望长寿,希望不死,希望到另一个世界里还能继续过与人间一样的生活,所以就有了厚葬,就有了“事死如事生”的思想。“事死如事生”这句话出自荀子。他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荀子·礼论》]荀子的意思是:隆重地发送逝者,祭奠逝者,就像他还活着一样的恭敬。后来这句话被曲解,以为人死了与活着一样,也要吃,也要喝,也要享受,也要风光,不但要大修陵墓,还要有陪葬,活人也拿来殉葬,车马也拿来殉葬,钟鼎拿来陪葬,金玉也拿来陪葬。又是黄肠题凑,又是山陵享堂,高坟大墓。如此厚葬,除了白白地浪费物资财富,白白地耗费人力物力之外,只能留下荒坟孤冢,神道草长而已。无论是厚葬,还是薄葬,都将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厚葬久丧”是历史的印记,从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个过程。人有生就有死,人死后,体面的,隆重的,礼貌地被发送,不给生者造成物质的、精神的压力就是了。(署名 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