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打造“生活圈银行”!“生活圈”才是中小农商银行的“护城河”

 殷国辉 2020-12-04

导  读

“生活圈银行”,就是立足本地,重点针对零售客群,在做深做细做扎实上下功夫的银行。“生活圈银行”既是中小农商银行零售金融的终极目标,也是最有可能建立“护城河”的生存方式。衡量这类银行的标志不是规模,甚至不是利润,而是市场占有率和客户好评度。
中小农商银行可以以网点为中心,以外拓和三方合作为手段,通过占领B端来辐射C端,实现金融服务的“曲线救国”。

作者丨包头农商银行  段治龙

在国家针对中小农商银行聚焦本土化、回归表内化的各项政策约束和红利激励的大背景下,“生活圈”成为中小农商银行安身立命的根本之道。“生活圈银行”既是中小农商银行零售金融的终极目标,也是最有可能建立“护城河”的生存方式。

所谓“生活圈银行”,就是立足本地,重点针对零售客群,在做深做细做扎实上下功夫的银行。衡量这类银行的标志不是规模,甚至不是利润,而是市场占有率和客户好评度。相比较而言,“生活圈银行”的打造,中小农商银行不仅能做,也能做好。但是,需要有“愚公精神”,持之以恒,聚沙成塔,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

为什么要做“生活圈银行”

有人认为,银行做生态就是一个伪命题;中小农商银行做生活圈,也是一个“乌托邦”。言外之意,就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这些观点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银行业务是比较专业的,也是相对封闭的,还是比较规矩的。如果跨领域去做其他事情,多少有点不务正业。但是,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既要回归本源,也要与时俱进。

回归本“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同理,银行也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最早的商业交易是不需要银行的,因为有了结算、存储等需要,才出现了银行。因此,银行是基于商业场景而存在的业态。如果脱离商业场景,银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

银行重回商业场景,就绕不开支付的关卡。由商业到汇兑,进而产生存款、贷款需求的演进路径,这一底层逻辑一直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每项需求的主体和形态。微信、支付宝的崛起,完全控制了支付场景,银行被迫成为渠道,这是现实。因此,中小农商银行要想重回场景,就要利用好这两个支付通道。此路是人家开的,过路费是一定要交的。不是银行交,就是客户交。现实的选择还应该是银行交,否则,存款、数据等后面的故事就结尾了。即使交了过路费,银行也要紧紧抓两端,一是客户绑卡率,二是占据商业场景。如此,才有可能在当地的金融生态里保有一席之地。

与时俱进。今年,中小农商银行普遍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存款流动性很好,但存款成本居高不下,活期占比普遍偏低。存款多,与国家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以及疫情下客户储蓄意愿增强有关。成本高,与客户投资意愿下降,偏重定期利率有关。活期少,则与客户基础差,活跃客户少有关系。二是零售贷款放不出去,主要是与国有大行普惠金融投放力度直接有关。之前,中小农商银行与国有大行总体上是错位竞争的。也就是说,中小农商银行服务领域是国有大行留下的空白地带。现在,国有大行携带低成本利率、高可信品牌等优势,直接参与普惠领域投放竞争,中小农商银行失去的不只是客户,还有因为利率下降而带来的利润急速下降。因此说,给中小农商银行真正威胁的,不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银行之间的“战争”。

在这种形势下,中小农商银行更要发挥自己“地头蛇”的特点,利用人缘地缘情缘等传统优势,发挥点多面广人多的特点,主动走出去,大力度地占领场景。具备条件的,还要以场景为支点,进一步撬动广泛的C端客户。否则,有效客户与小银行就绝缘了,客户信息、存款、贷款等业务需求早就被隔空拿走了,咱还在那里傻乎乎地等着。

基于以上考量,中小农商银行一定要反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们虽然存量客户不少,但真正活跃客户有多少?

人人都好几张银行卡,有我们的银行卡吗? 

有我们的卡,绑定手机支付了吗?

如果绑定,经常使用吗?经常使用,余额有多少?

有余额,又在哪些地方使用? 

除了存款,我们又为客户做了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生活圈”。

怎么做“生活圈银行”?

那么,中小农商银行怎么才能做成“生活圈银行”?

战略上,要调整业务结构。首先,中小农商银行要把业务定位作为政治站位的主要体现。怎么能够体现出政治高度?没有严格的业务结构调整,又怎么保证支行长们不“抓大放小”。其次,要坚决地推动零售业务升级。中小农商银行是零售业务的鼻祖,改革开放前基本做的都是农户业务。改革开放后增加了乡镇企业。只是等到2000年以后,才将业务重心偏离到其他业务板块。因此说,零售业务本质上就是中小农商银行的初心和业务定位,主要的服务客群就是国家倡导的普惠客群。对于中小农商银行来说,回归本源不只是服务实体经济,还有地域上的回归、业务定位上的回归。现在的问题,不是应该不应该主做零售,而是怎么样针对客户需求,利用新技术,效率更高、体验更好地提供零售服务。最后,是要建立一整套涵盖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业务体系、业务流程等全方位的零售业务体系。否则,零售业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容易让人走着走着就扛不住压力、耐不住寂寞、找不到方法、保不住激情,最后又回到老路上。

战术上,要建设“掌下生活”。中小农商银行的生活圈,有点像招商银行的线下“掌上生活”,可以称之为“掌下生活”。主体是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利用银行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通各类客户的资源壁垒,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银行居中或者幕后,以支付为切入口,以账户为基础,以存贷款为抓手,以数据为取向,实现闭环良性服务。

“纵”就是基于特定场景,往深里挖,作为网点的延伸服务触角。支付是高频的,但是已经不在银行端。银行存贷款业务是低频的,因此,要利用商业场景的高频来弥补和粘合银行低频的短板。比如一些店铺,周边人员经常光顾,用中小农商银行的卡有折扣,办理会员有折扣、办理贷款有折扣、银行积分可以当钱花等等。所谓“横”就是往大扩面,涵盖不同消费场景,理发、吃饭、买菜等等日常起居必不可少的地方。重点是“驱动”客户用你的支付、办你的卡,根据流水“配”贷款。

这一设想的基本逻辑,是占据B端,辐射C端(参照下图)。钱不管怎样转,总要有个放的地方,银行卡还是最可信赖的地方。中小农商银行可以以网点为中心,以外拓和三方合作为手段,通过占领B端来辐射C端,实现金融服务的“曲线救国”。

银行怎么做“生活圈”?关键是三个点:规则、运营和科技。(参考下图)。中小农商银行从自身业务特点和客群需求出发,定出服务规则,比如,支付免费率;比如,使用本行银行卡满多少减多少,给到运营商。运营又是三个关键点中的关键,一是看资质,二是能让合作方挣上钱,可以按照固定费用或者业绩分润来算账。运营要整合利用,让银行客户与商户客户互相引流,银行资源与商户资源互相赋能,商户资源与商户资源相互利用。科技也不能少,可以是银行自建,也可以是联合三方共建,但数据安全和客户信息要保护好,也要通过线上贷款能够触达,这样账就有的算了。

便利店是“生活圈银行”的主要据点

生活圈里天地宽,各类商户林林总总。想着全覆盖,确实有困难。重点选取或者攻坚的是两类:一是客流量大,如当地的网红店;二是资金留存大,如理发、健身等会员制店铺。

便利店是“生活圈银行”的主要据点,一是客户流量相对大,二是资金流动相对稳。在国外,便利店兑换货币、安装ATM机具等金融服务也很普遍。下面这张图,是基于便利店场景的生活圈模型图,可以参考一下。

总体来看,分两个层面来拓展生活圈。总行统一对接一些当地大型场景,或者由支行对接后,总行面向全行统一开放。也就是只要是本行客户,均可以在这些大型场景消费享受本行刷卡满减等政策优惠活动。同时,以银行网点为中心,在网格化范围内分横轴、纵轴两个方向拓展商户。这些商户除了享受总行的共性政策,还可以增加网点的个性政策。

横轴方向,代表商户的多类型。主要以支付和账户为主要拓展内容,通过切入支付,带来开卡,并依据流水(包括微信、支付宝)等数据,给予商户预授信。这个方向的取向主要是“扩面”,一方面将银行的客户引流到商户,另一方面将商户的客户引流到银行,中间的金融纽带是“支付和账户”,手段是积分、权益等政策的激励。

纵轴方向,代表细分领域的纵深度。这里面的内涵就比较多了。往下纵深,可以增加B/C端商户的开卡、绑卡、存款、贷款,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供应链商家。往上延伸,基于超市这一高频的线下场景,可以辐射带动生活圈广泛客群,进而带动搭建线上服务板块,包括生活公众号、线上商城、线上引流渠道等等。

通过上面的一纵一横,中小农商银行基本能够“撑起”本地生活圈,“圈”里面有大多数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商家服务植入,本地居民又大多有当地中小农商银行的银行卡,行方便,得实惠,大家何乐而不为呢?同时,在线下服务的基础上增加线上服务方式,也给其他不具备这方面条件和能力的商户提供了线上平台,中小农商银行的获客、活客、黏性、存款、贷款等诉求,也就间接地实现了。

“生活圈”的精髓在于通过“金融 场景”的方式,提升了中小农商银经营客户和经营风险的核心能力。

“生活圈银行”,我看好,你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