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纲选择】对比篇内容整理

 沉默思索者 2020-12-04
好啦!
背完分析题,
现在到选择题的时间啦!

昨天给大家整理了定位词的相关内容
大家可以说是“好评如潮”啊哈哈:

每次看到同学们的肯定,
就愈发的坚定自己所做的,
谢谢大家的肯定与支持,
我也会继续给大家整理选择题的重点考点,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我们一起进步!


不多说了,
开始第二十六天的选择题复习!

第二十六天我们来复习

 对比篇内容整理 


“两次论战”的对比

一、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主要内容
首先,要不要变法。
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2.评价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二、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主要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2.评价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1.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
2.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3.地主阶级的妥协态度。
 

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

一、旧三民主义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局限性:一方面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放走了中国人民的最大敌人。另一方面,革命派强调了对满族封建势力的清除而放松了汉族封建势力,结果就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导致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反扑。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性:民权主义归根到底都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局限性: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二、新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
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3.民生主义
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对比

一、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1.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切中时弊的。当封建主义还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时候,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在客观上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批判孔学,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的思想闸门。

正因为如此,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首先,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二、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

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综上所述: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两次政协会议的对比

一、重庆政协会议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38人。

内容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五项协议。这些决议贯彻了和平民主原则,确认了和平建国方针,确定了国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的政治制度。

局限性:政协的上述协议及其他协议,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

进步性: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它激起了亿万善良的中国人对于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热烈期望。
 
二、北京政协会议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进步性:第一,《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第二,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政权主张的对比

一、土地革命时期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工农民主政权,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
 
二、抗日战争时期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不同于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今天的选择题内容就给大家整理到这里了,

笔记都记好,自己复习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