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预习 教案 课件(附下载)

 全老师志愿填报 2020-12-04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秋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4. 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背诵古诗。

2.在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学习诗人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3.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培养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总4课时)
 
教学工具   教材、PPT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秋词》


一、新课导入


集体背诵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请学生说一说秋天给人的感受。(生答,师总结:悲凉、忧愁。)是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有《刘梦得文集》40卷。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引:引发。悲寂寥:悲叹萧条。
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碧霄:青天。

诗词翻译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5.品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6.归纳中心
这首秋词通过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鼓励学生自己练习组织语言进行归纳)
 
布置作业  1.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

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4. 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背诵古诗。

2.在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学习诗人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3.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培养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总4课时)

教学工具   教材、PPT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夜雨寄北》

一、新课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再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2.诗词翻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3.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四、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4. 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背诵古诗。

2.在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学习诗人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3.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培养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总4课时)

教学工具   教材、PPT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爱国的英雄有哪些吗?(岳飞、王二小等)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写这首诗时,他已年近70。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诵古诗)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


二、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满怀爱国之心,率领将士们在沙场驰骋,却处处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官归隐。壮志难酬之际,亲眼目睹南宋王朝面临强敌入侵,国土沦丧,政权摇摇欲坠的处境,将满腔爱国热忱和悲愤之情化为豪壮诗句。

 

三、整体感知


1.读准一首诗: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学生试读,点评。集体朗诵。

2.读懂一首诗:  

结合注释,合理想象,四人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检查反馈。

参考翻译: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3.读懂一种情: 

找一找,品一品:从诗中哪些词、句,你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生发言。 

僵卧:诗人年迈体弱,赋闲在家,无事可做; 

孤村:孤寂荒凉,远离朝堂,诗人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只能泪洒荒村。   大

家是不是觉得可悲可叹呢?然而诗人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了吗?为什么? 

没有,“不自哀”,他还在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找同学朗读这两句。  

夜阑:夜已将近,诗人忧思难眠。 

入梦来:窗外寒风呼啸,如战马嘶鸣;雨打柴扉,似万箭齐发。在梦里,他终于踏上金戈铁马的战场。这是一个多么豪壮的梦啊!然而,这只是一个梦呀!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潼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4. 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背诵古诗。

2.在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学习诗人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3.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培养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总4课时)

教学工具   教材、PPT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潼关》


一、新课导入


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二、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2.小组合作,探究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点拨:

(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四、知识拓展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腾飞,国力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跟盖自己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定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才。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文章来源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