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旅观察 | 旅游公司拿钱跑路?警惕“障眼法”!

 闻旅 2020-12-04

数万元人民币,本以为可以如约实现多年多次境外定制游,没想到公司跑了,钱也打了水漂儿。

日前,一家名为“成都啾啾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的旅游企业遭到多名消费者的举报,他们根据“入会享受出境定制旅游”的宣传语,均向该公司缴纳了数万元不等的入会费,却发现与之签订合同的公司已在不久前注销,而接盘的另外一家公司则表示,他们只接收部分会员,前提是仍需另外缴费。

消费者甲称,自己明明是看过成都啾啾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的正规营业执照,才签订的合同,本以为板上钉钉的事情,却遭遇了“人去楼空”的变数。

利用“障眼法”骗取消费者信任

闻旅派通过“企查查”发现,成都啾啾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最近的核准日期是今年2月15日,目前确实属于“注销”状态。

成都啾啾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跑路被曝光后,成都市文广旅局曾对媒体公开表示,成都啾啾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虽然经过了工商登记,但经营范围无旅行社业务,同时也并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不属于旅行社企业。

上述信息,与闻旅派在“企查查”中获取的信息一致。在成都啾啾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的企业详情的页面上,其“所属行业”一栏,标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字样,经营范围有: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房地产开发;酒店管理服务;分时度假产品的开发、推广及咨询服务;票务代理;汽车租赁服务;会议服务;组织体育、文化活动;计算机网络及软件开发与销售;农业技术推广;物业管理服务;装饰装修工程施工。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营范围中,明确注明: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图片截取自“企查查”)

《旅游法》第29条明确规定,设立旅行社,招徕、组织、接待旅游者,为其提供旅游服务,应当取得旅游主管部门的许可。

综上,成都啾啾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虽有工商登记证明,但从未获取旅游从业资格,其关于旅游的相关从业行为实属违法,也恰恰是这一纸“营业执照”,在消费者面前上演了一出“障眼法”,落入了不法分子的圈套。

监管力度亟待加强

旅行机构拿钱跑路的情况,在业界不算少数。

2017年8月,青扬五洲董事长携巨款跑路,该公司出售的旅行产品和旅游金融产品一时间均“前途未卜”;2018年2月,北京永利国际旅行社被曝:报名参团的受害者遭遇了老板跑路的情况,300多人行程受阻,涉案金额高达380万元以上;同年,主要业务为欧洲散拼批发上海质行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因发团当日,工作人员迟迟联系不上公司负责人进行批示打款而导致当天“爆团”……

业内专家表示,由于现有旅游法规相对滞后,一些企业违法违规成本低,对旅游领域的预付消费行为的监管及可能带来的风险防范缺乏有效手段。

事实上,早在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就曾下发关于规范出境游保证金有关事宜的通知,首次要求旅行社如收取出境游保证金,均应采取银行参与的资金托管方式,旅行社和个人不得以现金或现金转账方式直接收取保证金。然而,目前,对于出境游押金由银行托管的规定不具备法律强制效力,即使执法过程中发现旅行社没有按规定执行,也只能责令其改正,不能进行处罚。

企业遗留下的问题让消费者与社会承担,极不公平。因此,我国除了在相关的立法方面,仍亟待完善外,对于监管和执法力度也仍需进一步加强。

多看、多想、多问

每年中国消费者协会都会接到大大小小数百起关于商家卷款跑路、消费者投诉无门的举报,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每年都会提醒消费者,认清正规旅行社产品,切勿贪图便宜,因小失大。

那么?如何尽可能地避免消费者遭遇“拿钱跑路”的陷阱?

消费者应时刻保持警惕,不要相信“天上掉馅儿饼”的诱惑,签订合同时,先要搞清楚与自己签订合同主体,是否具有旅游从业资格,如微信群、各种协会、车友会、驴友会、俱乐部等非旅行社组织的“活动”都有可能涉嫌无证揽客,而这种无资质的个体组织旅游必然存在极大风险,游客事后维权上也将增大难度。遇到此种情况,游客往往需要找当地工商部门投诉,因为投诉主体并不归旅游部门管理。

相关法律人士建议,在选择旅行社时,可通过查看旅行社的《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判断旅行社是否属于正规旅游企业。若出现旅行社收钱后拒不履行出行承诺,消费者可以通过诉讼来维权。如果旅行社存在恶意诈骗,那么其行为已经属于经济诈骗,老人应该及时报警,交由公安机关侦查处理。一定要多看、多想、多问,切莫轻信旅行社的口头承诺。一旦遇到消费纠纷等,可及时向有关部门及消协组织投诉,确保自己合法权益免受侵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