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画家张津梁创作的观音圣像

 cang771 2020-12-04

张津梁先生是江苏省著名画家,毕业于江苏徐州工程学院美术系,师从翁剑秋、吴以徐等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会员、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张伯英书法艺术研究院秘书长。他的作品《泉》获省高校评比二等奖,作品《水远路长》获省优秀作品二等奖;作品先后被多家学术机构及国际友人收藏,其母校徐州工程学院曾多次将他的作品作为精美的礼物赠送澳大利亚朋友,见证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国际情谊!

厚积薄发、随境心移,浅析画家张津梁创作的观音圣像

著名画家张津梁近照

在绘画上,张津梁先生可谓博采众家,从山水到花鸟,从人物到走兽,从工笔到写意,从国画到西画。徐悲鸿、黄宾虹、于非闇、刘继卣、李可染、陆俨少、喻继高、何孔德、靳尚谊、彭彬都是他研习的对象,也许正是这种集珎铸剑的精神,才使得他的这把艺术之剑格外瑰丽;其作品随境心移,蕴含着一种震慑心魄的魅力。

厚积薄发、随境心移,浅析画家张津梁创作的观音圣像

张津梁作品《白衣观音》

佛家经典《椤严经》将修行视为转物过程,绘画学习亦可看成是一种修行,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炼决取不回真经,更难达到随境心移的化境!“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二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代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自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这段文字便是《椤严经》里精辟的教义,阐述了修行从必然到自由的转物过程。张津梁先生观音圣像的创作,便是这种过程的情感流露。

厚积薄发、随境心移,浅析画家张津梁创作的观音圣像

张津梁作品《朱笔观音》

下面这幅《观音圣像》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线条遒劲、设色典雅,虽然其选择敦煌壁画中的图式作为自己创作的蓝本,但造型上却注入了新的绘画要素,使观音的形象更为生动,既有神的圣洁又具人的心性,体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胸怀。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在设色上他大胆地将酞青蓝、石绿、朱砂三种艳丽的颜色放到一起,这几个颜色同时使用本是创作之大忌,弄不好便俗不可耐,然而张津梁的这幅观音图并没有使人观后有艳俗的感觉;他将三个颜色进行合理地搭配,恰到好处地衬托出观音面部、胸部、臂部、手部圣洁的肌肤效果,反使观者感到画中的观音神圣而庄严!

厚积薄发、随境心移,浅析画家张津梁创作的观音圣像

张津梁作品《观音圣像》

整幅作品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他先以浓淡相宜的线条勾勒出观音的形体、五官及服饰,然后对关键之处进行细致的刻画描写,短线遒劲、长线飘逸,异常生动。中国画中的线与西画的线有着本质的区别,西画的线主要画对象的轮廓,而中国画的线却要表现对象的结构、体积、质感等等,对于这一点张津梁先生把握得十分准确。他知道中国画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思维传统,其根基是民族的基本哲学,将绘画从形似的象升华到神似的意,这种升华所依赖的是一种意象思维,其表现手段则是寄托在抽象的线描语汇中。

对于自己在绘画上取得的成绩,张津梁先生并不自满,也不固步自封,相反他沿着艺术发展的轨迹继续探索,创作了《坐莲观音》、《净瓶观音》、《朱笔观音》、《三十三观音图》等一大批观音圣像,用线极为精准,简洁明快且富装饰效果,受到业内行家的鼎力推荐,符合大众审美时尚需求,清新疏朗、雅俗共赏!

厚积薄发、随境心移,浅析画家张津梁创作的观音圣像

张津梁作品《坐莲观音》

张津梁先生研习禅宗心性,将自己在佛学上的参悟与自身的艺术实践相结合,使心回到原本澄净的位置,所以他笔下的画与尘世间那种沽名钓誉、急功近利之人的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国真正的画家是在这种“禅宗”思想的熏陶之下审视自己,借水墨本身的特质来表现自己内心情感。我们期望张津梁先生在今后的顿悟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佛像作品经典以回馈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