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良《花果图》

 fuhaizhenren 2018-12-08
关良《花果图》

关良 花果图 嘉德2015秋拍 成交价149.5万元



作品鉴赏

形神兼备是我国绘画的优良传统,作画之前要有一个要求,要追求特定的境界,注意倾注自己的感受。如画一条鲜鱼,要画出鱼的活泼的情趣,不然画出来是死的,或者是腌过的咸鱼。技巧则是不断提高的问题,技巧成熟了,终是可以表达出来,但又没有这个追求,却是大相径庭。
-关 良
“那个时期(1916年)前后,在东京研究油画的中国学生已有不少。我最能记忆的,如江新(江小鹣)、严志开、汪洋洋、雷毓湘、方明远、李延英、许敦谷、胡根天等诸人,这几位也是先后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的,当时在东京,他们成立了一个“中华美术协会”,那是个美术学生的联谊机关,也是备作课外习画的场所。在那里,我常常遇见上述的人。”
———— 陈抱一
“西方的美术固然早胜过东方,并且东方素来无故有艺术的日本,也渐渐凌驾于中华之上了。细细想来,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耻的一件事,也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后退。不知急起直追去从事艺术运动,那以后的世界上将只知那西方诸民族和日本的文化,再没有地位给我们中华了。”
———— 刘海粟 《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
在中国的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外出留学的青年学子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代中国的美术发展和美术教育之所以能在20世纪初短短的几十年间迅速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与这些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归国之后一方面办学授课,按照规范的西式教育培养新一代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他们在不断努力探索具有本民族艺术风格的同时也积极创办美术刊物、举办画展、著书立说、翻译西方艺术典籍、传播西方近现代美术的思潮和知识成果,为大众的美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应该说,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中国的美术形态和美术教育模式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中国外出留学的美术留学生中有将近一半是去日本留学,赴日的美术留学生人数超过了赴其他任何国家留学的美术留学生,而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去日本留学,首先是因为日本与中国毗邻,与欧美相比,地理位置和文化状况更为接近;其次也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在学习西方艺术思潮和政治体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去日本留学也是希望能够学习怎样将西方的模式与本国国情完美融合的经验。当然,外出留学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一个在漫长学习过程中不断去判断、筛选、整合和探索的过程,对于这些留学归来的艺术家来说,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具有独立自觉的文化意识和坚定的家国认同感,他们并没有陷入西方的文化窠臼,而是不断努力探索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本书收录的这些留学日本的艺术家均为留日美术家中的佼佼者,其中不少人都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著名画家。
在东京美术学校追随日本著名画家藤岛武二学习油画的卫天霖,归国后对于推动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画风将印象派技法与带有中国民间美术特征的造型和色彩相结合,被誉为现代中国油画的先驱之一;与之画风相似的还有林达川,他是将印象派色彩与中国传统文人画形态结合得最完美的画家之一;同样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的丁衍庸也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将现代艺术的形式色彩与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意蕴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被誉为“东方马蒂斯”;还有初学西画,后来以戏曲人物为画坛所瞩目的关良;坚持野兽派画风,积极介绍西方现代艺术,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赵兽、谭华牧;中西绘画兼能的艺术家王济远,他早年曾参加“天马会”、“决澜社”积极推动西方现代艺术,定居美国之后又致力于在海外发展中国绘画;除此之外,还有将印象派与现代主义画风相结合自成一格的宋征殷;融合印象派、表现主义画风和中国画审美意蕴的著名女画家唐蕴玉;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乌叔养;以及擅长油画和粉画创作的石熙满。
总的来说,这些留学日本的艺术家在学成之后仍在继续推进艺术风格的探索,他们画风各异,有的融合西方现代主义的不同画风形成独特面貌、有的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独树一帜、也有的借用西方艺术的形式改革中国画,在民族艺术风格和个人面貌上另辟蹊径,然而,无论是何种方式,都对于中国美术形态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他们的作品最好地呈现出了中国美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关良
1900 -1986
1900年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南亭镇。1917-1922年留学日本,先后入川端研究所、太平洋画会师从藤岛武二和中村不折学西洋画。
1923年在上海私立神州女校和上海东方艺术研究会任教素描;参加“天马会”第六届画展。1930-1940年先后在武昌艺专、广州市立美专、上海美专、四川成都技艺专科学校任教。1942年在成都及重庆举办个展,首次大量展出戏剧人物画,郭沫若在《中央日报》载文盛赞。1945年与丁衍庸、倪贻德、陈士文、周碧初、唐云、朱屺瞻、钱鼎及宋铭沅在上海组成“九人画会”。
1946年国立杭州艺专任教。1957年与李可染由中央文化部派往东德访问,并在柏林科学院举办画展。1960-1981年 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及上海文联委员会等职。1978年与刘海粟畅游桂林,回沪后创作一批描绘桂林山水和水墨京剧人物画。1979年新作在深圳展览馆举行的“江苏省、上海市艺术展”展出。1982年举办个展,上海美术馆;历年创作油画50幅汇编出版《关良画册》,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中国名画家全集-关良》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柯文辉著。2005年“腕底粉墨-关良的绘画艺术”,香港城市大学举办。
谈关良先生的画,从关良的画展,感想到目前中国的绘画艺术,应该有一种新的趋向, 新的作风。无庸讳言, 近百年来, 中国一切政治教育思想都受了欧化的影响, 在艺术思想上, 当然不能例外, 形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 或是一种独特的作风的东西, 不能偏倾地一概拒绝, 问题在离开了主体,而去盲目的生吞活剥地模仿他人, 抄袭他人, 弄得 “画虎不成反类狗”, 真是一种不可想象的笨拙! 单从艺术上看吧, 许多长头发, 大领结的“挂牌艺术家”, 才学得人家一点技巧上的皮毛, 调调画板,描描轮廓, 涂涂颇色, 便自命不凡, 忘记他自己是中国人, 把中国的独特精神, 抹煞殆尽。在抗战的锤炼中,中国的画坛上固已是现着蓬勃的气象, 许多进步的画家, 都在努力发掘自己的灵感转变作风, 去创造血与肉的, 和枪弹刺刀同其功效的东西。
但这只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过程, 而且是一种单方面的发展。如果从多方面说, 从整个的艺术领域来说, 这种努力还是不够的。因为时代所赋予我们中国画家的使命太伟大了。抗战已表现了中国民族独特的精神, 我们画家, 更要把握时代的枢纽, 从抗战中去尽量加以发挥。我并不反对西画, 也不是固执地自信中国画没有缺点。西画有西画的艺术价值和他的特点; 中国画亦有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和他的特点。西画是西方民族的生活反映; 中国画正是中国民族的生活反映。一个中国画家无论他是画西画也好, 画中国画也好, 最低限度, 他不能忘记中国艺术的中国风格。中国艺术的“中国风格”是什么? 即是中国民族生活的反映,亦即是中国的“民族特质”。原则上无论政治, 教育, 以及艺术思想上, 我们应尽量吸取西方的精华, 但绝对不能反客为主, 而离开此时此地的中国。
中国人和西洋人在生活方式上, 艺术的观点上, 各有不同, 西洋画与中国画在创作的风格上和技巧上, 也截然两样, 因之中国人与西洋人在鉴赏艺术的标准上, 亦相互歧异。凡此亦即分别代表了中国与西洋民族特质。例如中国人好静, 所表现于画面上的是恬静, 洒脱, 淡于功利之念, 所表现于画面之上的是淡泊, 超逸, 这说明中国民族性是酷爱和平。西洋民族是一种动的, 热情奔放的, 甚至于急功好利的, 所以西洋画的作风, 有粗大的线条, 鲜明的轮廓,浓郁的色调, 坚实和夸奖的性格, 读之容易感人媚人。中国画是从内在的灵境出发, 从平面中蕴蓄无尽, 富于一种潜在的神秘感, 西洋画是从外在的实感出发, 从立体中发扬无遗, 富于一种外砾的印象感。中国画是在某些部分实不及西洋画的技巧, 西洋画在大体上, 然亦不及中国画的蕴藉。因此中国艺术的价值, 殊觉可贵。不过从时代的意义上说, 目前的中国是需要动, 需要有一种热情奔放的推进力量, 需要由“山人”“居士”的意境, 转变到正视人生的意境, 及需要发扬“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的画家, 尤其是研究西洋画的中国画家, 不可不注意以下数点, 摆脱模仿, 抄袭的樊笼, 端正自我的视线, 选择独立的主题, 发挥崇高的个性, 创造时代的, 进步的, 发扬中国作风, 中国气派的绘画。
目前第一个原则是需要发挥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是更需画家人格的修养, 和画格的保持, 画家的人格与画格本来是不可分离的。一个具高尚人格修养的画家, 他的作品一定不会任他随流俗沉浮, 从他的品格透过作品, 从作品透过鉴赏者的感觉, 画家的人格和画格, 是永远会站得住的。例如画一岩, 可以代表坚贞的性格, 画一水, 可以代表奔放的热情, 一岩一水一丘一壑, 在庸俗眼中,极其平凡, 在画家笔下, 独能表现其高洁。这种意境的改造, 其关键完全由于画家的品格。因之一个画家创作的目的, 应该由自己用人生的意识去搜寻, 一幅作品的价值, 更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估计, 如果失了正确的目的, 忽视了历史的价值, 不择主题, 随意落笔, 不幸而落为一种“帮闲”“消遣”的东西, 那便是画家的悲哀里关良先生有深固的西画的根底, 同时更深入国画的堂奥, 从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 显然富有一种极大的创作感, 他既不愿以纯粹的西画以绚其长, 更不愿以陈旧的国画作风去倒钻牛角,他认识中国绘画内在精神的可贵, 同时更深切认识动的热情奔放的时代精神之必须发扬, 他以西画作躯壳, 国画作灵魂, 以西画单纯明快坚实浓郁的技巧, 来表达国画恬静洒脱淡雅超逸的神韵, 企图创造一种时代的, 前进的, 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新绘画。但他决不是“折衷主义”者, 因为他的目的在创造。
关良在北伐时期, 曾拿着画笔, 随着革命队伍, 从广州长征到武汉, 运用他那时代的笔触, 一时军阀的无耻与罪孽, 加以无情的暴露和打击, 在民族抗战中, 他抑制不住他那画家所富有的易于冲动的情感, 从孤岛突围出来, 而香港, 昆明, 重庆, 扩张意境, 抱取画材, 虽在艰难困苦生活中, 不忘他是一个中国时代的画人, 不忘一个中国时代画人所应负的使命, 他的心情, 正如他的水墨戏图“打鼓骂曹”一样的愤慨, 但又如嘉陵江中激流一样的激越奔放, 从他的作品中, 可以见他的人格高, 画格更高, 他的作品, 充满了人生感, 估定了历史价值, 绝不是“帮闲”“消遣” 所能范畴的。
关良教授于一月二十日至二月一日
南京路大新公司二楼画厅举行全国名胜画展
( 郭沐若《关良艺术论》,原载1947年1月29日上海《文汇报》)
广采博收不是目的,只是一个必要的手段,学的东西很丰富,但又要不易看出原来的痕迹,便能够创造自己的风格;重要的是进得去又处得来,把外来的滋养,经过自己的消化,逐步变成自己的东西,成为个人画风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良1917-1922年留学日本,先后入川端研究所,太平洋画会师从藤岛武二和中村不折学习西洋画。
在学艺期间,为了心中对艺术的追求,关良付出了极大心血,其人体素描造型准确严谨,明暗变化丰富,为日后的戏曲人物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回国后,关良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其极具现代主义和个性手法的写实之作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不乏争议,加上吴昌硕、蔡元培、刘海粟、潘天寿等人的影响,关良开始孕育在中国传统绘画方面再攀高峰。与此同时,20世纪上半叶动荡的时局也令关良忆及年幼时无忧的观戏印象,他开始认识到京剧才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并抛开自古以来对戏子的世俗偏见,把戏曲人物作为文人画的取材内容,成为此科的开山者,自此他出入各大戏剧舞台,带回大量戏曲人物速写,为日后创作积累了鲜活的素材,他说:“眼磨亮了,把角色、演员两层心灵都读透,由通而化,水到渠成”。随着对戏曲学习的深入,关良的戏曲人物从起初的呆板、生涩到开始从情节考虑,以静写动,从静态写生转化为动态的戏画,但他并未拘泥于具体的情节表现,而着力于对其理解和感受,并向传神靠近。为此郭沫若曾题道:“良公画舞台人物,可谓惟妙惟肖……盖亦写人生舞台面乎!”。
《戏曲人物》描绘了同一剧目中的六位戏曲人物形象,神姿各异,性格鲜明。在表现上笔意简劲,浓淡相宜,疏密相间,使气魄声容活现于纸上,新颖可喜。关良的戏曲人物不用过多地生硬描摹前人,只需直观地面对对象本身,因而避免了与前人作画的雷同,它既是源于时代的造就,又是个人情怀的选择。此外,关良的人物画以变形为显著特点,在借鉴西方的同时又不失传统写意本质,他在人物组合与构图上融入几何图形,尤其在五官的刻画上善用三角形,再根据人物角色扮相的不同,有意夸张头部,使人物性格特征突出、画面充满张力,可谓“寥寥几笔,虎步鹰蹦”。
国内从艺初期的长期面对山河大川、以卖画为生的艰苦游历生涯、心胸眼界的开阔都进一步增加了关良寻求西方艺术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胆识。李苦禅称关良的绘画“得意忘形”,所有的概括与变形都是为了写神,点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至高境界。20世纪以来,众多艺术家不断尝试超越形而表现朴素的自然观,然而这种“不似之似”的变形与夸张需要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积淀。中国绘画讲究玩弄笔墨,实际上就是身体、心境的合一,关良绘画的拙朴和稚美就源于其对还原本真、“大巧若拙”的追求,从艺术技巧的“巧”回归到浑然天趣自然的“生涩”,带有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
《花果图》系画家静物画创作,笔墨稚钝中深含灵透,层次极少却见出浑厚,用线“淡如春烟,重若崩云”,赋予画面丰富的变化,“不以气势胜,而已内劲绝”;用色单纯简单,但起承转合间皆有讲究,这种天真与纯粹相比于时风的繁缛机巧显得尤为可贵。
《堤岸风景》中,画面中物象与色彩还带有古典主义的厚重与谨严,画家用大笔描绘出天空与水面,细碎的礁石浮现于近水中央,远帆在风中驶向天际,渲染出一种沉郁与苍茫。《西京行》则显示出画家对传统绘画理解的逐渐深入,画面描绘了西京途中的巨岩山间景象,盘山小道绕山而上,几座简朴的房舍立于山间,树木葱郁,云气渺茫。
随着对传统绘画研究的深入,关良仔细研究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等历代石刻,找寻异同,师古但不被其束缚,同时从梁楷减笔画取得一定的借鉴:笔墨不是刻意的描绘,而是直接的宣泄;不是无止境的层层勾染,而要准确到位地契合一致。在《大足佛像》中,既有文人画的写意情绪又根据画面要求融入个性化语言,画家抛开文人画用笔的一波三折,因而得以更直接地抒发,下笔准确而简练,短线勾勒加以墨块渲染,带有拙辣味的沉着厚重又与画面格调相协调。关良对于用色极为大胆,鲜亮的色彩仿佛为佛像赋予了生命,他在“五色”的基础上开拓了以色当墨——在尊重客观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取舍,注重色彩比例关系的处理,以达到明快,响亮的效果。
关良少大画而多小品,以小见大,意味隽永。他的画“画中有戏”而“戏不在画”,单纯质朴而无造作模仿的痕迹,它展现的是一颗赤子之心、一出人生的戏。
良公画舞台人物,可谓惟妙惟肖。然人生一大舞台也,日本有浮世画,写当世风俗,为西人所重视。吾国画艺,多避现实,良公盖亦写人生舞台面乎!
——卅年冬日 郭沫若


作品资料

关良(1900-1986) 花果图
【估价】单位RMB700,000 — 900,000
【成交价】单位RMB1,495,000
尺寸:88×67cm
作者:关良(1900-1986)
日期:2015-11-14
材质:纸本彩墨
签名:花果图 关良 有印鉴
来源:源自关良家属关汉兴先生






━━━━━━━━━━━━━━━━━━━━━━━━━━━━━

阴山箴言 阅画千卷,不如读透一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