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中医医院协定处方集(博白县中医院妇产科)】

 昊晟堂 2020-12-05

博白县中医院妇产科协定方

一、 产后药浴方:

【方药】:艾叶50g   四方藤100g   海风藤100g   鸡血藤100 桂枝20    防风20

【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至8000ml洗浴。

【功效】:避秽,通利血脉,防风寒。

【适应病症】夏天产后3天便可洗浴,冬天宜在产后l 周以后洗。

二、新生儿黄疸(肝胆湿热兼血瘀证)

【方药】茵陈丹参汤:茵陈15g,丹参15g,车前子6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取汁80~100毫升,分3~5次分服。

【适应病症】新生儿黄疸。出生后4周内的新生儿,出现目黄,身黄,尿黄。

三、祛除胎毒

【方药】:1、【金银花甘草法】:金银花6g  甘草2g。煎汤。用此药液拭口,并少量喂服。

             2、【豆豉法】:淡豆豉10g。浓煎取汁。频频饮服。尤其适用于脾胃薄弱者。

【适应病症】:婴幼儿疮疖、疥癣、痘疹等病。

四、产后方

【治则】:养血祛瘀,温经止痛,通乳。

【方药】:路路通15g   干姜5g    王不留行15g   益母草15g 川芎6g  桃仁10g  当归10g        炙甘草5g   麦冬15g      通草15g  黄芪30g

【用法】日一付,水煎至400ml,分两次温服。

【适应病症】产后血虚、气弱、寒凝,瘀血内阻,小腹冷痛,恶露不行,乳不下。

五、术后补血方

【治则】:益气补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0g  炙甘草6g 当归10g    熟地15g    赤芍10g  川芎10g   牡丹皮15g  地骨皮15g

【用法】日一付,水煎至400ml,分两次温服。

【适应病症】剖宫产或者妇科手术后,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六、通乳丹

【方药】:党参 30g    北芪30g    当归 60g    麦冬15g    通草 9g  七孔猪蹄2只

【 用法】:煲汤,喝汤吃肉。

【适应病症】: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

七、中药热奄包治疗:吴茱萸250g,粗盐500g

【方法】炒热至40-50度,装入布袋中,热敷下腹部,直至药袋变凉。

【适应症】:①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②子宫内膜异位症;

③慢性盆腔炎、慢性输卵管炎;

④不孕症。

【 禁忌症】:①急性盆腔炎、急性出血期病人;

②一切辨证为热证者。

八、穴位贴敷

①四黄水蜜膏贴敷治疗:

【方法】:大黄、黄柏、黄苓、黄连各等份,打成粉,以水和蜜按1:1的比例调成膏状,贴敷于下腹部,表面覆盖一层薄膜,以胶布固定,直至次日晨起取下。

【适应症】:慢性盆腔炎(热敷)、急性盆腔炎(冷敷)、不孕症、宫外孕保守治疗(四黄水蜜膏+麝香)、局部伤口红肿。

②、恶阻

【治则】:降逆止呕

【 方药】:紫苏叶50g    砂仁50g

【 用法】:打成粉,以水和蜜按1:1的比例调成膏状,贴敷于下腹部,表面覆盖一层薄膜,以胶布固定,直至次日晨起取下。

【适应病症】:有停经史,早孕反应。恶心呕吐频繁,头晕,厌食,甚则恶闻食气,食入即吐,不食亦吐。

③胎漏、胎动不安、崩漏、带下病等肾虚病证

【治则】:补肾固冲,安胎、止崩

【 方药】:炒杜仲50g ( 艾叶50g崩漏者加)

【 用法】:打成粉,以水和蜜按1:1的比例调成膏状,贴敷于下腹部,表面覆盖一层薄膜,以胶布固定,直至次日晨起取下。

九、阴道冲洗

【 方药】:大青叶 忍冬藤  紫花地丁  蒲公英  赤芍  栀子  丹皮  黄柏  苦参  冰片,水煎外阴、阴道冲洗。

【主治】:常用于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引起的带下病、阴痒的治疗和阴道手术前的准备。

十、中药灌肠:

【目的】选用相应中药浓煎后从直肠滴入,药物可迅速作用于盆腔,改善盆腔微环境,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灌肠方1号方】:毛冬青60g  蒲公英30g  黄柏15g 虎杖30g

丹参30g  败酱草30g  忍冬藤30g  皂角刺15g

【 灌肠方2号方】:丹参30g  忍冬藤30g  三棱12g  莪术12g  赤芍15g  毛冬青60g  蒲公英20g  桃仁12g  桂枝6g

【用法】日一付,浓煎至100ml保留灌肠。

十一.中风后遗症

1.化瘀解瘫散

【组成】:

黄芪50g ,葛根10g   川芎6g  ,益母草15g   毛冬青20g,丹参10g  红花6g地龙10g  陈皮6g  天麻6g   ,秦艽10g  ,连翘10g  ,石菖蒲6g 

【功效主治】:

补气活血,化瘀消栓宁络。治疗中风之风中经络,以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为主证者。适用于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或脑梗塞后出现风中经络,及暂短性脑缺血发作。本方治疗中风之风中经络者疗效显著,尤其适宜辨证属于“气虚血滞,浊邪阻络型”者。

2.地黄饮子加减

【组成】:

生地30g  黄芪30g  山茱萸12g  巴戟天10g  肉苁蓉10g    石斛10g  远志12g 石菖蒲12g 麦冬10g 牛膝10g  五味子6g   附片6g   全蝎6g

【功效主治】:

滋阴补阳,熄风开窍。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型中风后遗症,表现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偏肾阴虚,骨蒸劳热者加桑枝、鳖甲、地骨皮;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茅;气虚甚者加党参或人参。

3.镇肝熄风汤

【组成】:

赭石30g  白芍30g  龙骨30g   牡蛎30g   丹参30g   玄参20g  生地15g 夏枯草20g   麦芽15g   黄芩10g   栀子10g   川芎10g   甘草6g   

【功效主治】:

育阴潜阳,平肝熄风。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4.补气活血汤

【组成】:

黄芪60g   当归10g   赤芍10g   豨莶草15g   丹参10g  水蛭3g   红花6g桃仁10g   地龙10g   牛膝10g   僵蚕10g   石菖蒲6g   

【功效主治】:

益气消瘀,化痰通络。治疗本虚标实,正气亏虚,脉络瘀阻,脑失所养而出现的中风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适用于各型各期中风后遗症。一般来说,中风后遗症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均以气虚血瘀为主,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越早,预后越好,而不宜滥用止血之品。尤其早期有益气化瘀可使血肿、血栓溶解吸收,减轻血肿对其周围神经的压迫,减少脑水肿的发生;还可促进血肿周围开放或建立侧支循环,从而改善大脑组织供血。改善恢复脑细胞功能,故预后良好。

十二.糖尿病:

生地15 北沙参20 天花粉15 麦冬10  黄芩10 黄连3 黄柏10 山萸肉12

1、 渴者+生石膏20

2、 善饥+山药20

3、 肝郁+柴胡6 白芍15 丹皮6

4、 脾虚+白术12 甘草2

5、 元气不升+黄芪20 葛根12

6、 尿多+益智仁12 桑螵蛸12

7、 血虚淤滞+益母草15 当归12

十三.胃炎 胃溃疡

1、 中虚木郁:乌贼骨15   焦查曲各12   地榆12   山药20    白芍15     枳实3 白术12   白芨12   内金10   浙贝12  槐花12

2、 肝肾不和:川连4   枳实3   茯苓15   谷麦牙各12   杏仁12  紫苑12  竹茹12 半夏10  白术12   陈皮6   浙贝12   甘草3

3. 寒湿:吴茱萸1.5 肉桂3 黄连3 白芍15 白术12 焦查曲各12木香9 瓦楞子15 炮姜碳2 水蛭6 半夏10 甘草3

4、 湿热:吴茱萸2 川连4 川朴10 苍术12 大黄15 枳实10 内金9 虎丈12 木香10 焦查曲各12 砂蔻仁各3 六一散包15 

5.中气不足:  党参15    白术15    黄芪15    木香6     柴胡10     青陈皮各10  内金10  升麻5  谷麦牙各12   焦查曲各12  炒枳壳6  炙甘草5

6、 胃阴不足:  北沙参15  山药15  白芍15  枸杞子12  木瓜5  枳实3  白术12 谷麦牙各12  生山查15  内金6  炙甘草5

7、 肝气犯胃:A:  山药20   象贝12   白芍15     白芨12    川楝子9    香附10          元胡15 谷麦牙各12 降香后下5 乌贼骨15 苡仁20

    B:苏梗10 藿香12 八月扎10 刀豆子20 玉金3 白术15     青陈皮各9 半夏10 枳实10 豆蔻3焦查曲各12 瓦楞子15 甘草

十四.咳嗽:

1、 风寒郁闭:荆芥12  薤白10    半夏10     桂枝3   陈皮9  百部12   川贝10 杏仁12  枳壳10   天花粉10  白前胡各10  炙甘草4 

2、 风郁卫闭: 羌活6   荆芥12   薄荷后下6   川芎5    黄芩12  白芷3 杏仁12 川象贝各10  僵蚕12  百部12  桔梗10  甘草5

3、 气郁痰阻:荆芥12   桔梗10   杏仁12   僵蚕12   百部12  黄芩12  川贝10 玉金12  半夏10  白前胡各12  紫苑12  甘草5 

4、 痰湿内阻:荆芥12   桔梗10  牛蒡子12   川贝10   象贝12  玉金12  百部12 淡芩12  地肤子12  僵蚕12  半夏10  陈皮9  甘草4 

5、 肺火内郁:黄连3   炙鳖甲先10  杏仁12  茯苓12   苑款冬各12 白前胡各12 牡蛎先20  地骨皮12  炙远志5  川牛膝12  甘草5 

6、 心肺气虚:  党参20  丹参15  麦冬4  五味子6  桂枝5  茯苓12  白前胡各12 半夏10  苏叶12  干姜2  远志5  炙甘草5

7、 上实下虚:苏菔子各10 陈皮9 白前胡各12 玉金12 桂枝5  牛膝12 半夏10 杏仁12 丹参12 当归10 川贝10 炙甘草5

十五.眩晕:

1、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磁石先15 天麻10 钩藤20 青龙齿20 丹参15 葛根20 川牛膝12  僵蚕12  炙鳖甲12  龟板10  白术30  白芍30  炙甘草5

2、 肝阳上亢:A:天麻10 钩藤15 石决明15 半夏10 吴茱萸2 青龙齿15 川连4 车前子15 川牛膝12 白术15 枳实3 甘草3

B:姜半夏10   竹茹12    枳实10    陈皮9  生甘草3   茯苓15  黄连3   黄芩10 钩藤15    生石决明30   青龙齿15   五味子10 

3、 痰饮上扰:  茯苓20    白术20    炙甘草3   桂枝6  菖蒲10 玉金12姜半夏10 炒丹参15

4、 水亏木旺:天麻10   钩藤15    生石决20     杭菊9     黄芩10    川牛膝10 枸杞子10 丹皮9 萸肉10 夜交藤15 茯神10 五味子10

十六.慢性肝炎

1、基本方:生黄芪15 炒柴胡9 青陈皮9 灵芝15 砂蔻仁各3 白芷15 炒白术12 丹参12 鸡血藤15 山查15 茯苓18 泽泻10 菝锲15 半夏10 生甘草3

A、 湿邪盛+苍术或川朴

B、 热盛+天花粉或蛇舌草

C、 脾阳虚+补骨脂或肉桂

2、淤血化水: 生地15  枸杞子10   赤白芍各15   丹皮9  山萸肉10 天麦冬各12 当归12  益母草10  生茜草10  龟板15  鳖甲15  泽兰叶10 泽泻10 皮茯苓15 皮白术15 大腹皮12

3、精血亏损、肾阳不足: 牡蛎30  龟板15  鳖甲15 黄芪15 丹参15 鸡血藤15 益母草15 仙灵脾12 巴戟天12

十七.失眠:

1、 肾阳不足:磁石15   茯苓12   珍珠母30    炙远志6   杏仁10     首乌藤15 合欢皮12 丹参15 山萸肉10 女贞子15 墨旱莲20 甘草5

2、 痰热:  枳实3   白术15   陈皮6    半夏10  竹茹12    谷芽12     淮小麦15 山药15 桂枝2 茯苓12 川连3 炙甘草5

3、 阴虚:A、     黄连3    炙龟板10     肉桂3   火麻仁12   大黄3   珍珠母15 熟地15 当归9 丹参9 首乌藤15 合欢皮12 百合12 甘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