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淋,肺痿、眩晕、呕吐——四条医案

 谷山居士 2020-12-05

九,劳淋

卿某,农民。以夏日田间劳作,溽暑熏蒸,憩息又多席地而坐,不免湿热侵袭,遂至淋病。其候小便涩痛,点滴难出,且时有血渗出,痛楚不堪言状。余按其脉数而无力,口不渴,舌苔腻且滑,胸痞闷,微咳而多涎唾,大便畅。审由劳其而伤于湿热,复损于血所致。……但以服寒凉之药多,热已清,湿尚留,治以利湿滋阴疏经和血为宜,处以猪苓汤加牛膝,丝瓜络,连进10剂,血痛虽减,淋则依然,且胸满咳痰转增。释其所以,由于水湿上泛,寒生于肺,上窍不通,下窍难利,故上之咳痰,乃寒非热,下之淋非热而属湿,其重心不在下焦,而在中上二焦,法宜温肺健脾。但二术温燥,有伤津液,麻黄辛散,有伤肺气,皆不切用,因书服甘草干姜汤。……生甘草(边梢用)24克,干姜9克(炮透)。进5剂,逐渐尿长痛减血止,也且胸舒涎少。前方既著显效,又服5剂,病遂全愈。后用清和之益气健胃药,调理康复。

论;说一下中医的淋病,就是小便不利的一种病,尿而痛涩,如粟粒梗阻之状。区别于电线杆子上的性病梅毒之类的传染病。

本案中间好像有删减,大概是所服之药。这个医案,就多涎唾,有点肺寒苗头,其它的没看懂,为什么淋涩?且还见血,药后尿长痛减,是不是也是肺通调水道?

甘草干姜汤5《仲景病案学》

1张应瑞医案;肺痿

聂某,女45岁,1951年春,产后失调,体渐瘦羸,面色苍白,头眩晕,时唾白沫,咽干口淡,夜不安卧,舌无苔、少津液。前医误认为为血亏阴伤,曾以大剂养阴滋血,佐以化痰之剂,治疗经旬而病不减,唾沫增剧,神疲体乏。余诊其两脉细缓,右寸且弱,证属肺痿,遵仲景法,投以甘草芍药汤,暖中摄液;干姜6克,甘草15克。

按语;肺痿有寒热之别。本案时吐白沫,面苍白,头眩晕,口淡,右寸弱,已进大剂滋阴药而病反剧,故知此乃肺有虚寒也。投甘草干姜汤果中。(金匮中已有此案)

论;由于知道是产后失调,所以加脉细缓,面色苍白,以为是产后血虚,所以误导为滋阴养血,竟然不愈,则头眩晕,时唾白沫,药后反唾沫增剧,此是肺寒之象,干姜温肺寒而果中。

2 朱颜医案;眩晕呕吐

王某,男,50岁,1965年4月12日就诊。昨日下午开始眩晕欲吐,曾请医诊治,服清眩丸未愈。今脉迟,47次每分,舌质淡,欲吐,口不渴,无热(36.5度),不怕冷,诊为寒证,治以温散,投甘草干姜汤9克,干姜9克,煎汤温服1剂。次日复诊,眩晕目,欲吐停,脉67次每分,续方1剂,后未复发。(1965年)

论;眩晕欲吐,此是胆胃不降,肺气失敛。如只学《四圣心源》,会用半夏加柴胡生姜,迟加附子干姜。但学《伤寒》,则知识面更广,知脉迟脏寒,用干姜以散寒降逆。眩晕欲吐这个症,非常易误辨为痰饮证。唯脉迟脏寒,是为依据,肺气失敛,甲木升浮,胃气不降也。这也是一个圈。

3 陶政铨医案,消渴

陈某,男,43岁,患消渴,前医诊为中阳失运,下焦阳虚,以温补脾肾法,用理中加味及金匮肾气丸,不效。反沉中满纳呆,今来我处就诊。刻见口渴,饮水频频,口干难忍,鼻干无涕,呼吸觉冷,舌质淡,少津,脉略浮而迟细。证属肺冷气阻,津液寒凝。拟用;甘草10克,干姜10克,按素常饮量煮取贮瓶,渴以代茶。旬日后二诊;渴势顿挫,饮量递减,鼻润有涕,呼吸煦然矣。效不更方,嘱其继服月尽而瘥。(吉林中医药,1986年)

按语;本案病在上焦,却用温补脾肾法治中、下焦,故而不愈。同此可见,同为温法治疗,脏腑辨证得当最为重要。同时也说是有,巧用仲景之方量裁化简,疗效非凡。

论;本条是不是消渴,有点怀疑。消渴病是风消肺津,肺燥而渴。此虽口渴,饮水频频 ,更像是口干舌燥。本条医案,我也没看懂。肺冷气阻,津液寒凝,第一次听说这种情况,肺冷为何见口干舌燥。

用肾气丸不效,还可理解地黄,不宜脾胃之寒。为何温补脾肾法,用理中加味不效?那。是不是也是如上条霍乱之理,也要减掉参术,以防误补而气壅。脾胃虚寒,不能升降,气行逆乱,故不能温补,五行逆乱,越补则越气壅,所以不效。只能用甘草补中,干姜温脾胃之寒,复其升降,则五行顺畅。浮为肺气不降,迟为脏寒,细为少阳不降。本案消渴,当是上热,却是肺寒,这是什么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