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汤方
【方剂组成】炙
甘草18克,
干姜9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温服。
【方解】
甘草益胃气而滋津液,
干姜温中逐饮以治呕逆,故此治胃虚有饮、呕逆、或吐涎沫或小便数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
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
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
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虽形似
桂枝汤证,但无热而恶寒,则病已有从阳入阴之象,尤其小便数为胃虚不能以制水,脚挛急为津少不足以养筋。若反与
桂枝汤攻表以发汗,则益虚津液,故四肢厥而咽中干,激动里饮更必烦躁而吐逆,因与
甘草干姜汤温中逐饮,以治烦逆。以复其阳者,谓振兴其胃气,以复津液也。若厥愈足温,而脚挛急不已。再与芍药
甘草汤缓其拘挛,其脚即伸。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谵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假如重发汗或复加烧针,迫使大汗出,必致虚极的阴虚寒重证,虽亦必四肢厥逆,但非本方所能治了,当须四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
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注解:《
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若形似肺痿,吐涎沫但不咳者,此非有热的肺痿,而为肺中冷。胃虚有饮,故其人不渴。胃虚于上,则不能制水于下,故遗尿、小便数。至于头眩、多涎唾,皆水气上犯的征候,亦即肺中冷之所由来也,故宜
甘草干姜汤温中以逐饮,服后诸证已,若发渴者,此又转为消渴病,当于消渴门中求之,则非本方所能治了。
【辨证要点】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
【验案】宋某。男性,35岁,病历号124743,1968年3月24日初诊。头晕、呕逆,吐涎沫一月余,伴嗳气,右偏头疼,口干不思饮,大便溏,苔白滑,脉沉弦细,右寸浮,证为胃虚寒,饮邪上犯,治应温中化饮,与
甘草干姜汤加味;
炙
甘草18克,
干姜10克,
陈皮30克,
半夏15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诸证均已。
王雪华
“肺痿吐誕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誕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二類)
甘草乾薑湯主治的是虛寒肺痿,虛寒肺痿的病因、病機,因為在這之前,我們僅僅根據第1條給大家分析了,虛熱肺痿的病因、病機,對虛寒肺痿怎麼理解?在這條文裡,是從方測證,根據症狀分析,我剛才已經提示了,虛寒肺痿的成因裡,第一,是因為體質的因素,邪從寒化了。第二,就是虛熱肺痿久治不愈,因虛熱肺痿經久不愈,或者是治療不當,結果轉為虛寒肺痿,這也就是陰虛及陽。這兩種情況最終導致,“上焦陽虛,肺中冷”,原文說的,“上虛不能制下故也”,這是用張仲景的原話來說,怎麼造成的虛寒肺痿,“上焦陽虛,肺中冷”、“上虛不能制下故也”,這就是虛寒肺痿最終,要導致肺氣痿弱,這種虛寒肺痿是氣虛,“氣沮而痿”。若作為虛熱肺痿就是,“氣爍而痿”,都是造成肺氣的痿弱,兩個病機不同,“熱則氣爍,冷則氣沮”,不管是虛寒型、虛熱型,都是肺氣痿弱,叫做“肺痿”,因為肺中冷,“冷則氣沮”,熱,虛熱熏灼,虛熱灼肺,所以“熱則氣爍”,消爍津液的結果,但是,都是造成肺氣的痿弱不振,這個病機是相同的,只是在類型上有別,所以,一個是源於素體的陽虛,邪從寒化了,一個是虛熱肺痿轉歸,這是在病因、病機上,說虛寒肺痿和虛熱肺痿有什麼區別,我們這樣給大家歸納一下。下面來說它的症狀,臨床表現,肺痿吐涎沫,已經說過了,因為上焦有寒,其口吐涎,就是清稀的、稀薄的痰,或者說是泡沫樣的痰,這在老慢支患者,特別是虛寒證的就是這樣,早上一起來,咯痰有的人就是拿痰盂,有的人拿的是罐頭瓶子裝的水,你一看裡面全是泡沫樣的痰,這就是虛寒性肺痿的標誌,是陽虛不能化氣了,“而不咳者”,原來給“西學中”的同志,講這一段原文的時候,他們覺得不可思議,那痰要不咳它怎麼往外吐呀?它怎麼能不咳了呢?這個要說的話,就是他咳而無力,和虛熱肺痿的燥咳,或者是咯痰不爽,包括多唾涎沫,它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地方作為虛寒肺痿,要與虛熱肺痿的多唾涎沫相比,它相對來說喘而無力,是喘的重了,咳的輕了,是這樣的,所以“不咳”應該是相對而言,比較來說,“其人不渴”,特別是伴隨著遺尿,小便數,仍然是和上焦虛寒相關,咱們說“肺為水之上源”,“肺主治節”,肺不能夠發揮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生理功能,是氣化無權了,肺津不布,肺氣痿弱,所以膀胱無制,而津液不藏,表現為小便數,遺尿,這一定得是按照,“上焦陽虛,肺中虛冷”來理解,“上虛不能制下故也”,就是肺氣痿弱的結果,肺作為水之上源,若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正常主司功能不能統攝,津液不藏了,所以就遺尿、小便數,特別是他又總結一下,“此為肺中冷”,咱們在《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中,包括今天,我們剛才複習的水液代謝,涉及肺、脾、腎、三焦、膀胱,對脾陽虛、腎陽虛,大家都能理解,若為肺陽虛呢?通常不這麼說,說成肺氣虛,實際“肺中冷”,就是肺中的陽氣不足了,所以,氣化無權,概括為“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必眩,多涎唾”,這個“必眩”也就是上虛則眩,後世說“無虛不作眩”,都是從這裡來體會的,“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是,這個“多涎唾”,就是因為氣虛不能攝津,肺失去溫養,以虛寒證為主要表現,所以,出現了一系列,不渴,咳嗽輕而不重,“多涎唾”,必眩,包括遺尿,小便數,都是歸於“肺中冷”,上焦虛冷,肺虛寒所致。
甘草乾薑湯,治在中焦,而不是去治肺,為什麼這麼說呢?請大家看,炙甘草4兩,炮薑2兩,炮薑和生薑的區別,就在於炮薑“守而不走”,生薑是“走而不守”,現在是炮薑,“守而不走”,守在中焦,起什麼作用呢?溫中、理中,所以,有的人說,甘草乾薑湯恰是理中之半,不管是理中湯、理中丸,“理中鄉”嘛,溫中焦,溫補脾胃,現在用它一半,什麼作用?這就是,肺的虛寒,肺中冷,上焦虛寒,治在中焦,“培土生金”之義,張仲景在開始的第一篇,就提到五行學說,在雜症治療上的意義,包括啟發你多幾種思路,這就是“培土生金”法,是治在脾胃,目的是解決肺的虛寒,因此叫做溫脾達到溫肺,溫肺就能複氣,就不至於因為氣虛不能攝津,主遺尿,小便數,也不能因為上焦虛寒,肺中冷,就多唾涎沫,主症就這兩個,“上虛”就“多唾涎沫”,屬虛寒,在下,就表現為不能制約,結果遺尿,小便數,所以,為什麼對小兒遺尿,有的人就用溫補法。對婦科,治療痛經,或者閉經,用溫補法,也把炙甘草、炮薑用上,所以,就不要拘泥在甘草乾薑湯,治在中焦,是解決“肺中冷”的上焦虛寒證,下焦虛寒也可以治在中焦,那是脾對腎的影響和作用,這就是原文的[本義]。
[按語],我們書上也首先說,虛寒肺痿相當於什麼疾病?慢性咳嗽,屬於虛寒,虛嗽,包括虛咳,都屬於這個範疇,書上也講了,關於虛寒肺痿的兩種轉歸,我們已經按照病因、病機,給大家分析了,既然是治在中焦,那麼凡屬於肺胃的虛寒,均可以應用,比方在胃,出現胃脘痛,吐酸,脹滿疼痛,包括腸鳴、腹瀉,屬於胃腸道的疾病,它(本方)有作用,對下焦來說,勞淋,行經腹痛,痛經等證,只要屬於虛寒,甘草乾薑湯同樣發揮作用,比方說,將來我們要學習胸痹,“胸痛徹背”,要講人參湯,也是理中湯,和它這個“理中之半”,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關於[臨床應用],把這個法則學活了,治在中焦是“溫中”,是一種理中,通過溫脾達到溫肺的作用,溫肺就可以複氣,使它肺氣痿弱不振的狀態得到改善,得以糾正,還有一個要說明的,就是[現代研究],為什麼乾薑、甘草配伍,就能夠達到這樣的治療作用,六版《金匱講義》也引了,乾薑,特別是炮製以後的炮薑,能夠刺激口、舌的胃粘膜,因為它是辛熱之品,辛溫力量比較強,刺激口、舌和胃粘膜,引起反射性的交感神經興奮,就可以起到對抗副交感神經的作用,現在研究表明,作為乾薑,甘草,炙甘草,對於胃腸,對於子宮平滑肌,有解痙作用,所以甘草,我們講它的藥性,為甘味,能緩、能和、能補,也等於對胃腸道,有一種解痙攣的作用,本方對平滑肌有解痙攣的作用,提供給大家參考,這就是關於甘草乾薑湯,主治虛寒肺痿,作用是溫肺複氣。
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解初:咳嗽,而且上气,喉中鸣响如蛙鸣,用射干麻黄汤治疗。
解再:此,哮喘,寒饮郁肺,肺气不宣,故上逆喘咳。痰阻气道,气触其痰,所以痰鸣如蛙。治当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金鉴》:『注』咳逆上气,谓咳则气上冲逆也。上条发明不咳而吐涎沫者,非为肺痿,是为肺冷也。此条发明咳而不吐涎沫者,亦非肺痿,亦为肺冷也。上条以不渴,小便数,多唾涎沫为肺中冷,故以
干姜佐
甘草,是以温中为主也。此条以气上逆,喉中有水鸡声为肺经寒,故以生姜佐麻黄,是以散外为主也。病同冷冻饮料,而有在外在内之别;方同辛温,而有主温主散之异也。水鸡声者,谓水与气相触之声,在喉中连连不绝也。
《 心典 》:……其人咳,咽燥不渴,多唾浊沫,则肺痿肺痈二证多同,惟胸中痛、脉滑数、唾脓血,则肺痈所独也。 比而论之,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灼而肺焦也;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癌也。故其脉有虚实不同,而其数则一也。
原文: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斤 ,大枣七枚,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解初: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九克,麻黄九克,生姜九克,细辛三克,紫苑六克,款冬花六克,五味子三克,大枣三枚,半夏九克。上九味,用水二千六百毫升,先煮麻黄二沸,去上沫,加入猪药,煮取六百毫升,分温,三服。
方中
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
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疑初:按原方量为:射干九克,麻黄十二克,生姜十二克,细辛九克,紫苑九克,款冬花九克,五味子十五克,大枣七枚,半夏九克。有的药量似大,然气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其去之九升,盖为久煎,药性或为减弱,故亦可行之。
比较: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两方同属解表化饮方剂,但前方主治风寒表证较轻,证属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者,故于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药。可见小青龙汤治表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射干麻黄汤则治里为主,下气平喘之功强。
《金鉴》:『集解』程林曰∶咳而上气,如水鸡声连连不绝者,是汤主之。《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射干、
紫菀之苦,所以泄逆气也。以辛泻之,麻黄、生姜、
细辛、
半夏、款冬花之辛,所以泻风邪也。以酸收之,以酸补之,
五味子之酸,以补不足。虚则补其母,
大枣之甘,所以补其母也。
《千金方衍义》:上气而作水鸡声,乃是痰碍其气,气触其痰,风寒入肺之一验。故于
小青龙方中,除桂心之热,
芍药之收,甘草之缓,而加射干、紫菀、款冬、大枣。专以麻黄、细辛发表,射干、五味下气,款冬、紫菀
润燥,半夏、生姜开痰,四法萃于一方,分解其邪,大枣运行脾津以和药性也。
《金匮要略心典》:射干、紫菀、款冬降
逆气;麻黄、细辛、生姜发
邪气;半夏消饮气。而以大枣
安中,五味敛肺,恐劫散之药并伤及其
正气也。
《张氏医通》张路玉:上气而作水鸡声,乃是痰碍其气,风寒入肺之一验,故于小青龙方中,除桂心之热、芍药之收、
甘草之缓,而加
射干、
紫菀、款冬、
大枣。专以
麻黄细辛发表、
射干五味下气、款冬
紫菀润燥、
半夏生姜开痰,四法萃于一片,分解其邪,
大枣运行脾津和药性也。
《
经方传真》)胡希恕:
射干、
紫菀、冬花、
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
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
麻黄、
生姜发表散邪。
半夏、
细辛、
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