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世界重步兵绞肉机:让希腊人口嫌体直,波斯帝国的镰刀战车真有那么牛?

 冷兵器研究所 2020-12-05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无畋

字数:4113,阅读时间:约16分钟

编者按:从波斯人与希腊雇佣军交手的库纳克萨战场(公元前401年),到本都军队与恺撒对垒的泽拉之战(公元前47年),镰刀战车——其名称源自车轴两端长约1米的巨型镰刀——在中东地区盛行了将近四个世纪。它始于波斯帝国,驰名于亚历山大与大流士的高加米拉会战,其后又在塞琉古帝国和本都王国得到了频繁运用。作为古典时代的“重型坦克”,它往往能够摧毁敌方步兵的密集队形,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制造极大的恐慌。当然在国内网络上,“受累”于先秦时代的中国也大量使用战车,所以这些镰刀战车也算是风评被害。因为总有一些人试图证明镰刀战车是一种大而无当的武器,然后形成一种从西到东的鄙视链之类。那么,历史上这种武器到底是大而无当,只能充当鄙视链背景板呢?还是古典时代的重型坦克?古代世界的重型坦克——镰刀战车

听说那镰刀战车的利刃时常在混乱屠杀中骤然撕裂四肢肢体离开躯干坠落地面而飞快伤害带来的疼痛思想和意识仍不知晓——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物性论》

▲飞驰的镰刀战车

起源 

记载镰刀战车最为热心的古典作家要数色诺芬,作为最早与这种新式兵器交手的希腊人之一,色诺芬不仅在自传《长征记》、史书《希腊志》中给出了它最初的几份实战记录,还在政治教育著作《居鲁士劝学录》里,煞有介事地讲述了波斯第一帝国开国君主居鲁士大帝发明镰刀战车的故事:“他(居鲁士)改换了那种特洛伊人先前使用的战车,代之以一种更加合用的战车,这种战车的车轮十分坚固,可以经受颠簸,同时,由于采用了长轴,也使宽大的底盘更为结实,而驭手的座位则移至一个可以叫做高台的东西上,这个高台用硬木打造,延伸到战车的前沿,在车身板的上面还要留出一块地方让驭手驾驭战马。驭手全身护具齐全,只有两只眼睛露在外面。他在战车两侧的轮毂上还安装了工匠打制的一种两肘尺(约为1米)长的镰刀,还有一种则安装在木制车架底下,朝向下面,以备不时之用。居鲁士发明的战车型制就是如此,这种型制的战车至今在波斯帝国的臣民当中还在使用。”(色诺芬,居鲁士劝学录,VI,1,27-30)

▲波斯帝国早期的战车模型尽管色诺芬对镰刀战车的技术特性给出了颇为细致也较为准确的描述,但正如西塞罗所说,“色诺芬讲述居鲁士并非源于历史目的”,这部基于历史题材的政治著述出于教育目的,将诸多作者所处时代的波斯风俗习惯乃至器物归结到主人公居鲁士大帝的身上。事实上,哪怕是在大流士和薛西斯远征希腊时期,也没有任何有关镰刀战车的可靠记载。希罗多德曾经不厌其烦地详述波斯帝国各地特色兵种——其中还包括印度藩属的野驴战车和利比亚藩属战车,但镰刀战车始终未曾出现在《历史》当中。

▲大流士一世乘车出猎据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科学博士涅费德金(Нефёдкин)考证,镰刀战车实际上应当出现在阿塔薛西斯一世统治时期(公元前465-424年),它是两次远征希腊失利后,波斯帝国应对希腊式密集重步兵队形的产物。

战术特征 

中东地区原有的普通战车在战斗中的作用主要依靠车载战斗人员的发挥,它们往往会在步兵交战前进行战车间的战斗,在步兵交战时负责掩护己方战线侧翼,步兵交战结束后展开追击或抵御敌方战车追击。只有在敌方没有战车或敌方战车已被逐出战场时,才会偶尔正面攻击敌方步兵。

▲公元前8世纪上半叶的中东战车

▲亚述战车浮雕镰刀战车的战术职能则与它的先辈截然不同,它完全取消了车载战斗人员,仅仅保留披甲驭手,因此,其杀伤力完全源自从车轴伸出的镰刀和战车本身的冲击力。若是面对来去如风、队形松散的轻步兵或轻骑兵,镰刀战车当然很难发挥作用,甚至可能在对方的投射打击下帮上倒忙。于是,它几乎唯一的作战方式就是在适合驰骋的平坦战场上冲击缺乏得力投射兵种辅助的重步兵集群。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古典文献记载中逐次探究镰刀战车的战术表现。

库纳克萨会战(公元前401年):此战是波斯王子阿塔薛西斯(日后的阿塔薛西斯二世)和小居鲁士争夺王位之战,小居鲁士手头的王牌是10400名希腊重步兵和2500名希腊轻盾兵,此外也有20辆镰刀战车。阿塔薛西斯的兵力要雄厚的多,但他最倚赖的仍是150辆镰刀战车。狄奥多罗斯指出“阿塔薛西斯在战线正面部署了许多镰刀战车”,普鲁塔克则认为“阿塔薛西斯将最强大的镰刀战车部署在正对希腊人的位置上,为的是在近接战斗前利用战车的冲击力分割(希腊人)的队形”,色诺芬则在《长征记》中提到“他们(阿塔薛西斯部)前方是所谓的镰刀战车,彼此之间留有一定间隔……其意图为直驱希腊军阵并割裂其队形”。可见,无论是小居鲁士方的佣兵头目色诺芬还是阿塔薛西斯方的御医克忒西阿斯(狄奥多罗斯和普鲁塔克的记载归根结底都源自此人的《波斯史》),都充分意识到了镰刀战车针对密集重步兵集群的战术作用。

不过,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终究还是人。希腊人的战争艺术同样在此前数十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战术方面,重步兵的装备不断强化,轻盾兵的战术地位也一再上升,单纯的重步兵集群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在经验方面,参与此战的希腊佣兵几乎都可说是百战余生的勇武老兵。此时的波斯人却远非如此,正如色诺芬所述:“那些(波斯)指挥官对战车士兵竟然满不在乎,反倒自鸣得意地认为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也能够像那些经过训练的人一样达到目的。这样,战车士兵倒是可以草草速成了,但这种人甚至还没有冲到敌军阵前就有一半已经倒在自己的战车里,另外一些则会自行跳出战车。那些小队没有了驾驭战车的人,因而对自己人造成的伤害甚至超过了对敌人的伤害。今天的这些波斯人……总是想要放弃战斗……必须依靠希腊人的帮助去面对敌人。”(色诺芬,居鲁士劝学录,VIII,8,24-25)

库纳克萨的战况正是如此,希腊佣兵在双方战线相隔3-4斯塔达(约500-700米)时对当面对手发起冲击,他们还用长矛敲击盾牌以吓唬马匹,一时竟吓得当面波斯军队败阵逃跑。镰刀战车部队既没有加速冲击空间,更因为马匹受惊和驭手缺乏训练而陷入混乱,竟然纷纷弃车逃跑,失去控制的镰刀战车有的在己方队列里制造惨剧,有的虽然冲向希腊佣兵队列,也迫使希腊人闪开缺口,却没有己方部队能够跟进利用战机。由此可见,库纳克萨之战的确证明了镰刀战车对付重步兵的战术职能,但波斯军队当时的糟糕人员素质则导致它难以发挥作用。

▲库纳克萨时期的镰刀战车假想图达斯基里昂战斗(公元前395年):此战交战双方为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和波斯的弗里吉亚行省总督法那巴佐斯,当时,已经取得希腊霸权的斯巴达派遣国王阿格西劳斯于公元前396年率领2000名“新公民”和6000名同盟军前往小亚细亚开疆拓土。根据色诺芬在《希腊志》第四卷第1章中的记载,公元前395年冬季,趁着希腊士兵在弗里吉亚首府达斯基里昂附近分散搜集粮秣之际,法那巴佐斯指挥2辆镰刀战车和400名骑兵发起攻击。希腊人见势不妙,看到波斯战车和骑兵向他们迫近,便赶紧集合成一个约有700人的密集阵。但法那巴佐斯当机立断,将战车置于最前面,他本人和骑兵跟随在战车后面,随后下令向希腊人进攻。战车突入密集的战阵,将希腊人冲得七零八落,骑兵则快速跟进,杀死了大约100名希腊士兵,其余人等则逃回营地。作为一场波斯人以少胜多的“翻身仗”,达斯基里昂战斗充分说明了优秀的指挥官应当如何运用镰刀战车。首先,法那巴佐斯实践了兵贵精不贵多的原则,仅仅400名骑兵和区区2辆战车可以相对容易地完成兵种协同。其次,袭击的突然性,使得希腊人没有时间构建配备一定投射兵力的完备战线。最后,镰刀战车充分发挥了它的突击威力,在骑兵尚不具备撕裂希腊步兵密集阵能力时,充当了后世的重骑兵角色,破坏了希腊步兵队形,令他们在面对跟进的波斯骑兵时门户大开。

▲波斯骑兵与希腊步兵的战斗,公元前4世纪

▲持矛的波斯贵族骑兵,公元前4世纪

高加米拉之战(公元前331年) 

对阵双方大流士和亚历山大已经毋庸赘述,阿里安、库尔提乌斯·鲁夫斯和狄奥多罗斯提供的古典史料,也使得高加米拉成为镰刀战车记载最为丰富的会战。数十年来的胜败经验已经令波斯人意识到骑兵与战车配合的重要性。根据阿里安的记载,波斯大军左翼前方部署了塞种骑兵、1000名巴克特里亚骑兵和100辆镰刀战车,右翼前方部署了亚美尼亚、卡帕多西亚骑兵和50辆镰刀战车。不过,中军前方的50辆镰刀战车虽然应当有战象配合,但实战中可能并未如此行事,大约是害怕大象惊吓己方马匹。库尔提乌斯·鲁夫斯和狄奥多罗斯还指出大流士着手强化战车武备,在车辕和车轴末端加装了长矛和更长、更宽的镰刀。

按照古典时代的传统,马其顿军的左翼相对薄弱,这一翼配属的轻步兵也仅有一些克里特弓箭手和来自亚该亚的佣兵,这样的投射火力似乎还不足以阻挡镰刀战车和骑兵的协同作战。根据库尔提乌斯·鲁夫斯的记载,波斯右翼的50辆战车在战前特地平整过的战场上朝着马其顿左翼全速冲击,其后又有1000名骑兵(狄奥多罗斯说是3000名骑兵)适时跟进。结果“有些马其顿士兵被远远伸到车辕前方的长矛撕碎了,另一些被战车两侧朝下的镰刀撕碎。马其顿人非但没有逐步退却,反而散乱地溃逃,令他们的队列陷入混乱”。此后,波斯右翼骑兵甚至突入马其顿营垒,一度夺占辎重并救出大流士的家眷。之所以马其顿左翼会陷入如此惨剧,显然也是源于紧随其后的波斯骑兵密切配合战车:他们既可以杀伤马其顿方面的轻步兵,减轻战车损失,也能够利用战车打出的缺口,将马其顿步兵的后退、躲闪转化为溃败。

狄奥多罗斯的记载生动描绘了镰刀战车的杀伤效果:巨大的冲力和转动的利刃,使得马其顿的很多士兵丧命,造成的伤势更是形形色色。锋利的刀具和强大的力道,使得撞上的东西都被它斩断,包括很多手臂、盾牌、武器和其他的装备,还有不少的例子是头颅被从颈部快速切掉,落在地面的时候眼睛仍旧张开,惊吓的表情也没有改变,在有些情况之下割开肋骨带来一个致命的切口,使得受伤的人很快死亡。(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XVII,58)不过,善于为尊者讳的阿里安则对上述战况不置一词,转而着力描写大相径庭的马其顿军右翼战况。早在战车出击前,大流士就贸然出动了塞种骑兵和巴克特里亚骑兵,最终被马其顿骑兵击退。此时,缺乏骑兵配合的镰刀战车虽然企图冲散马其顿方阵,却也遭到掩护骑兵的马其顿轻步兵痛击,一轮轮猛烈投射杀伤过后,战车冲击威力锐减,虽然有少数冲入方阵,也造成个别骇人创伤,终究是无济于事。

▲庞贝城遗址马赛克中的波斯骑兵形象

尾声 

尽管阿里安在主要参考继业者托勒密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将镰刀战车写得近乎废物,但诸多继业者却表现得颇为诚实。公元前301年,在决定亚历山大帝国瓜分命运的伊普苏斯决战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塞琉古军队便出动了至少100辆镰刀战车。直至罗马人一统地中海为止,镰刀战车都在帝国废墟上的大小交战中扮演过种种重要角色。其后,尽管镰刀战车不再成为实战利器,却始终没有离开武器专家和设计师的头脑,直至19世纪中后期,人们仍然可以找到脑洞大开的镰刀战车后继者。总之一句话,套用一句网络用语,形容古希腊人对于镰刀战车的态度,“嘴上说不要,身体还是诚实的。”

▲ 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塞琉古镰刀战车设想图

▲约翰·考恩1855年的蒸汽朋克狂想,圆形自走镰刀战车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内容。主编原廓、作者吴畋,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