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步兵方阵沿革

 老阿更 2014-04-21
步兵是军队的基础,古往今来在任何一场战争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于军事技术及装备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方阵战术一直是步兵战术的核心。与强调主观能动性和数量优势的中国军队相比,西方步兵方阵对武器使用更为重视,在军事技术不断更新变化的历史长河中,西方的步兵方阵也伴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变化而沿革,成为了世界战争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研究西方步兵方阵的历史沿革对于熟悉世界范围的军事发展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以下选取的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步兵方阵。­

       1、波斯弓箭方阵:
       严格来说,波斯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个典型的东方国家,不过相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它仍然算是“西方”的范畴。波斯人的方阵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步兵方阵有较大的差别。作为一个管理辽阔幅员的亚洲民族,波斯人的战术更强调火力和机动性,因此传统的西方重型方阵在这样的军事体系中毫无用武之地。波斯人的主要武器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弓箭,可以说波斯人就是凭借强大的弓箭部队立国的,因此在波斯方阵中,弓箭是他们的核心武器。波斯人将他们的步兵以10人为基础分成一个小队,其编制模式相当于现代的步兵班。如下图所示
 
图片
 
       其小队在战
场上以纵向方式排列,类似幼儿园小朋友春游时候的队伍。位于队伍前头的小队长是队中唯一的重装步兵,以长矛和盾牌为武器,主要负责指挥,观察并承担保护阵地前言的任务,其后9个人均为弓箭手,除第2人可以越过队长的肩膀使用弓箭直瞄射击外,其余8人一律将弓箭以抛物线方式齐射。由若干个这样的小队并列紧挨组成一个大的方阵。而在方阵的两翼,则有精锐的骑兵部队和临时招募的轻步兵加以掩护。作战时,阵中所有的弓箭手以抛物线方式对天齐射,在空中形成一道遮天蔽日的箭雨,借此对对方形成强大的心理威慑。这样的场景已经伴随着电影《亚历山大大帝》和《斯巴达300勇士》的热映而深入人心。在箭雨齐射之后,庞大的步兵集群以宽大的正面限制住敌军的活动空间,并由精锐的骑兵从两翼对本已阵脚大乱的敌军进行何谓和扫荡。凭借着这一阵形的成功应用,波斯人在一马平川的中东地带所向披靡,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三洲帝国就此诞生。­
       
不过,这种方阵的缺陷也相当明显。首先,这样的阵形机动性实在太差,每一个小队几乎不存在独立作战能力,只能机械地站在原地放箭,这大大影响了以骑兵为主的波斯军队的机动能力;其次,该方阵无法应付较为艰苦的战斗--整个方阵唯一的近战力量只有第一排的重装步兵,加上徒具威慑能力却无法持续压制的一次齐射战术,面对埃及和巴比伦等国的杂牌步兵尚可,但是遇到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部队时,却缺乏有效遏阻对方的手段。另外,波斯的箭外形呈怪异的倒钩状,虽杀伤力大但难以有效穿透西方重装步兵的铠甲。
 
图片
 战斗中的波斯步兵,他们的阵形明显缺乏应付肉搏战的能力,在与希腊人的对抗中他们为此付出了代价

       马拉松战役中,雅典重装步兵就是
利用波斯方阵的这一缺陷,成功地将登陆的波斯步兵逼入他们最不擅长的近身肉搏战,从而导致了波斯军队的战败。几年后的温泉关战役,斯巴达人故技重施,在山谷中躲过了波斯人的漫天箭雨后再次迫使波斯人陷入近战,从而创造了阵亡三百杀敌两万的惊人记录。实战表明,在希腊重装步兵凶猛的冲击下,队伍前方仅有的一排重装步兵很快就消耗殆尽,接下来毫无防备且群龙无首的弓箭手们在混战中只能任人宰割,同时在复杂地形上,骑兵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再加上波斯步兵士气低落、素质低下,种种因素导致几百年里波斯方阵在面对希腊/马其顿方阵时屡战屡败。实际上,这种方针与其说是用来杀人不如说是用来吓人的,因此其在战场上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2.古希腊方阵:
       如果说波斯方阵过分重视远程武器而忽视近战能力的话,那么他们的死敌希腊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很难想象人类历史上最为经典的重装步兵方阵居然出现在幅员狭小道路崎岖的希腊半岛,因为按照常理而言这种阵形更适合在开阔地上发挥作用。不过古希腊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这样的事情并非不可能。古典时代的希腊如同当时的中国一样四分五裂,撮尔半岛之上林立着数百城邦。希腊各城邦普遍人力短缺,即便是最大的雅典也不超过十万人。如何在有限的人力和狭小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强化军队的战斗力是希腊各城邦面临的关键问题。作为当时西方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希腊人拥有充足的财力和较高的身体素质,因此一支高素质小规模的军队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当时的骑兵尚未发展成型,在希腊那样的地形上也难以发挥威力。希腊人崇尚强者,认为弓箭这样的投射武器是懦夫才会使用的,弓箭手在希腊的地位极低,近战在希腊倍受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能作为主力的只有训练有素的重装步兵。
 
图片
 希腊城邦联军的重装步兵方阵,其盾牌涂装极具个性
 
       要想真正发挥步兵方阵的威力,必须选择一种适合于发挥集群作战威力的武器,长矛的优势在此显而易见。希腊的重装步兵来自城邦中的贵族和富裕市民,他们有充足的财力购买精良的装备,同时还拥有较高的素质,在战斗中能够做到步调一致、令行禁止--这一点对于方阵战术的成败至关重要。希腊方阵普遍装备3米左右的长矛和一面足以覆盖躯干部位的巨大圆盾,身着精良的铜制胸甲,头戴拥有良好防护能力的铜制科林斯头盔,腿上还有铜制胫甲,另外还随身携带一把黄铜短剑应付近身肉搏。作战时+他们在军官的口令下,结成紧密的阵形,将盾牌连成一线,长矛向前,有节奏地缓慢推进,对当面敌军先以长矛进行杀伤,一旦陷入混战则放弃长矛,拔出短剑肉搏。
 
图片
 古希腊重装步兵的经典形象
 
       巨大的圆盾不但可以在近战中提供有效保护,同时也可以抵御敌军远程武器的杀伤。为了应付突发情况,方阵一般都呈正方形,在遇到侧面或后方威胁时可以自由转向。在作为主力的重装步兵行动时,弓箭手、标枪手和轻骑兵等由贫民和奴隶组成的辅助部队将对其提供有限的火力支援和侧翼掩护。事实上,希腊人把奥林匹克的古典式格斗生生搬到了战场上。其方阵步兵的近战能力在那个年代可谓傲视全球。在两次希波战争中,波斯帝国的大军,包括号称不死军团的万人长生军都在希腊方阵极其强悍的战力面前折戟沉沙,马拉松和温泉关两大战役更是千百年来的传世经典。尤其是在温泉关战役中,300名斯巴达战士以全体阵亡为代价让波斯大军遗尸两万,在赢得世人尊敬的同时也将希腊方阵的强大战斗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希腊方阵就此一战成名。
 
图片
温泉关之战的斯巴达300勇士,注意盾牌上著名的倒“V”字是其标志++­

      
不过尽管希腊方阵的战斗力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其短板亦是显而易见的。希腊方阵兵种构成单一,战术单调,过分依赖近战步兵而忽视多兵种协同;其长矛长度较短,难以形成有效屏障阻挡敌军近身;士兵装备价格昂贵,兵源有限等等。这些缺陷严重限制了重装步兵战斗力的发挥,在面对新兴的马其顿方阵时,他们的失败已是必然。­

      
3、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人位于希腊北面的巴尔干半岛上,虽然他们一直被希腊人看作是未开化的蛮族,但他们的军事方针却实实在在地受到了希腊人的影响。公元前4世纪,腓力二世统一马其顿后,吸收了希腊人军事思想的精髓,并结合马其顿的国情,创造出了与希腊方阵一脉相承又有独到创新的新型阵法--一代经典马其顿方阵。
 
   图片
 
       对比马其顿和希腊方阵可以看出,马其顿人的装备与希腊人相比可谓简陋之极--他们的身穿皮甲,手持只能勉强用来格挡的小圆盾,头戴只能提供基本防护的马其顿风格头盔,唯一的肉搏武器只有一支匕首而已,对比希腊人全身精良的装备简直无法同日而语。马其顿步兵不象希腊人那样由富人担当,而是由平民组成,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扩大了征兵来源,方便战时的补充。与财大气粗且拥有优秀身体素质的希腊人不同,马其顿国力贫瘠,无法像希腊人那样用重金打造自己的行头,也无法拥有希腊人那样强悍的单兵战斗力。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他们只得另辟蹊径。首先,他们增加了长矛的长度。希腊长矛通常在3米左右,在战斗中只有最多3排士兵可以将长矛伸出方阵前方。而马其顿长矛则普遍在5米以上,这样他们至少可以保证前5排士兵将长矛平握以增加攻击距离,并且在方阵前形成一堵难以攻破的矛墙;同时与东北方赛西亚等游牧蛮族的频繁接触,马其顿人拥有了希腊人难以企及的优秀骑兵,以及更为优秀的弓箭手,这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多兵种协同能力。另外实行君主集权制度的马其顿军队比习惯了民主的希腊人拥有更为严明的军纪,这使得他们在集群作战时能够更有效率。马其顿方阵在作战时依口令持矛稳步推进,密集的矛墙足以将任何试图正面冲击的敌军--无论骑兵还是步兵,统统捅成蜂窝;在队伍相对薄弱的右翼,著名的护卫骑兵(亦称伙伴骑兵)集中全力形成强大的右钩拳对当面敌军反复冲杀以阻止其对侧翼的包抄,左翼则由各种辅助的杂牌步兵进行牵制。在左中右3路人马的紧密配合下迫使敌军自乱阵脚,将其最终击败。公元前338年,在腓力二世率军征服希腊的科洛尼亚战役中,在单兵战斗力上处于劣势的马其顿方阵凭借各兵种之间的有效配合击败了战术单调的希腊联军方阵,迈出了日后伟大征途的第一步。­
       征服希腊仅仅是一个开始,4年后,腓力的儿子,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率军远征波斯,传承自希腊方阵的马其顿方阵与波斯弓箭方阵再度狭路相逢。在亚历山大的亲自指挥下,马其顿方阵勇往直前,发挥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他们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经过了高加密拉和伊苏斯两场恶战后,一举击溃了以逸待劳的波斯大军,并全歼波斯精锐不死军团,就此奠定了亚历山大的显赫功名。
 
 图片
马其顿方阵形成的矛墙难以从正面攻破

图片
 由亚历山大亲自率领的马其顿护卫骑兵掩护着方阵至关重要的右翼­
 
         与腊方阵相比,马其顿方阵在单兵战斗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靠良好的协同能力取得优势,这无疑将是此后军事发展的趋势。不过这也使得他们的部署较之希腊方阵对地形要求反而更高,尤其是单兵战斗力的削弱使得一旦队伍被割裂则将更容易面临崩溃。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方阵的发展逐步笨重化,违背了当年亚历山大的初衷。继承了马其顿帝国大部分领土的塞琉古更是在马其顿方阵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更加变态的方阵,这种方阵的长矛从前往后逐排加长,虽然加强了正面攻击力却几乎丧失了机动性。在面对更为灵活的罗马军团方阵时,愈发笨重的马其顿方阵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有一次马其顿人偷袭罗马营地时由于速度慢而被发现并击溃。随着战场上的不断失败,马其顿最终在公元一世纪亡于罗马人之手,古典时代的长枪方阵也就从此销声匿迹。­

       4、罗马军团方阵:
       罗马军团可谓是西方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率的队伍,在他们从亚平宁半岛上的一个撮尔小邦发展到把地中海变成内湖的超级强权这一过程中,罗马军团极其独特的方阵战术居功至伟。­
       罗马人的崛起实属幸运,因为如果不亚历山大英年早逝的话,他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就会是意大利半岛,整个历史也就将被改写。早期的罗马人在马其顿人的眼里也不过是一群衣衫褴褛的农夫,不过自打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帝国内乱不断,以致于无暇顾及地中海局势,而在与邻邦联绵不断的武装冲突中培养起尚武精神的罗马人乘机崛起。与马其顿人不同,位于欧洲中部的罗马人在崛起过程中所遇到的对手基本上是以纯步兵方式作战的蛮族,比如高卢和日尔曼。由于不存在骑兵的威胁,因此罗马人的排兵布阵基本上不需要考虑骑兵和反骑兵因素。因此罗马方阵是一种纯粹应付步兵对决的新型阵法,罗马人放弃了希腊风格的长枪,转而采用盾牌和短剑为其主战兵器就是证明。­
       需要指出的是,罗马人的方阵不是一成不变的。早期的罗马没有常备军,公民参军需自带装备,这造成了其战斗力的参差不齐,在与高卢人的战斗中这种战术遭到了失败。于是经过马略改革后他们转而采用了著名的三线队列,这种队列以国家供养的常备军为基础,按士兵的战斗力分为老中青三条阵线。在队伍前方第一排的青年军装备轻盾和标枪,负责接敌前的袭扰和警戒;第二排的主力军为整个军团的核心,他们拥有整个军团最精良的装备,他们手持著名的方形大盾,以及杀伤力极强的重型标枪,身着防护能力优秀且不失灵活的环片甲,以及极具特色的头盔。在青年军完成袭扰后退后,他们有节奏地结成方阵向敌军缓步推进,接敌前先将手中威力巨大的重型标枪逐排投掷--这种标枪以穿透力极强著称,一枪可以贯穿两三个人,这足以彻底打乱敌军的阵形。
 
图片
罗马军团方阵示意图
 
       随后他们以盾牌为掩护格挡住对方的冲击并凭借随身携带的西班牙短剑在近身肉搏中灵活地刺杀敌军。由于罗马军团优秀的战术素养,在近身肉搏中他们可以相互配合,互为掩护,给予对方极大的杀伤。如果这样还不奏效的话,第三排后备军团的老兵将携带长矛和盾牌发起最后的冲击。这些老兵同时还可以用手中的长矛和盾牌抵御敌军偶尔出现的少数骑兵(主力兵的重型标枪也可兼做长矛用)。如果遇到对方的远程火力,军团将会用盾牌结成龟甲阵以抵御敌军的箭雨。除了步兵之外,每一个军团还配有附属的骑兵和弓箭手以应付战场上出现的不同战况。如遇攻坚战他们还能得到弩炮和投石机等炮兵火力的支援。在罗马军团完善的兵力配置和优秀的军事素质面前,高卢人和日耳曼人等蛮族杂乱无章的人海冲锋显得如此的不堪一击,很快他们就成为了罗马人的手下败将。
 
图片
正在攻城的罗马军团,他们用盾牌组成龟甲阵以抵御箭矢,并得到了弩炮等攻城火力的支援­
 
       不过罗马人自己也清楚,打败这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蛮族算不得本事,与文明国家的正规军对抗才是真正的较量。公元前4世纪,罗马人为争夺地中海霸权与一海之隔的迦太基人爆发了艰苦而漫长的3次布匿战争,在这场当时的西方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和第一经济强国的巅峰对决中,罗马军团严明的军纪和顽强的作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长期沉溺于纸醉金迷中的迦太基富商们纵然有汉尼拔的灵光闪现也无力回天,最终耻辱地覆灭于罗马人的铁蹄下。随后,罗马人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盘踞希腊半岛的昔日霸主马其顿。作为当年特洛伊人的后代,罗马人与希腊人拥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前后4次马其顿战争让罗马军团和马其顿方阵在狭小的希腊半岛狭路相逢。日趋笨重的马其顿方阵早已没有了昔日一往无前的霸气,在罗马人灵活的打击下犹如陷入泥潭的巨人一般处处被动挨打,新老两种战术在这里完成了交替,罗马人取得了完胜。­
      
随着罗马扩张的加剧,军团方阵的弱点也逐渐显露。如前文所述,罗马的方阵主要是用来应付欧洲大陆的步兵对决的,对于东方能骑善射的民族缺乏对策,尤其缺乏反骑兵能力。在远征帕提亚的卡雷战役中,刚刚镇压了斯巴达克起义的克拉苏被帕提亚人来去如风的骑兵打得找不着北,尤其是初露锋芒的铁甲圣骑兵更是罗马步兵的恶梦。罗马人为他们轻视骑兵和弓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相比帕提亚人强大的骑兵和远程火力,罗马的附属弓兵和辅助骑兵实在不能相提并论。帕提亚轻骑兵强劲的复合弓足以把罗马士兵连同他们引以为傲的大盾钉在一起,而脆弱的短矛盾墙在铁甲圣骑兵雷霆万钧的冲锋面前形同虚设,罗马军团此役几乎全军覆没,狂妄的克拉苏也成为了帕提亚人的刀下之鬼。更沉重的打击来自奥古斯都时期的条顿森林伏击战,这一战证明了罗马军团方阵与其他所有的方阵一样难以在复杂地形施展,占罗马常备军10%的3个军团在日耳曼人来自森林的伏击下全军覆没,军团方阵的无敌神话也就此彻底破灭。
 
图片
 
条顿森林伏击战不但让罗马人损失惨重,也打破了军团方阵的无敌神话­
 
       之后随着罗马人战斗热情的下降和国库的日渐萎缩,更由于罗马与波斯长达400年拉据战的需要,东方风格的骑兵取代了步兵成为主力,罗马步兵的装备和士气也日渐低沉,昔日所向披靡的军团方阵逐渐演化成一种躲藏在盾牌后面固守的消极态势,匈奴王阿提拉甚至这样嘲笑到:战场上掀起的尘土也能让他们躲在盾牌后面。至此,军团方阵赖以维系的种种因素都已不复存在,到了罗马帝国晚期,这种独具特色的经典战术就此告别了历史舞台。今天我们经常看到防暴警察挥舞盾牌驱散暴众的情景或许可以看作是罗马方阵的传承和延续,不过这是后话了。­
 
       5、盾墙阵:
       自罗马帝国晚期起,随着罗马军人的素质与日俱降,罗马传统的军团方阵日趋没落。同时由于与波斯等骑兵强国冲突的加剧,罗马人迫切需要一种能保护其军心涣散的步兵不至于被敌军骑兵一冲击溃的有效阵形。于是,一种适应低素质步兵抵御骑兵冲击的盾墙阵就此诞生。­
       盾墙阵,顾名思义,就是以盾牌组成防线的阵形。自罗马帝国末期起,这种阵形开始出现在日渐衰败的罗马军团中。随后被瓜分罗马领土的蛮族诸侯所继承和发扬。之后的几百年直至中世纪中期欧洲一直由这些毫无军纪可言的野蛮人之间的相互攻伐中渡过。由于秩序混乱,邦国林立,各诸侯兵力有限,难以组织常备军,人数占大头的初级步兵均为临时应征的民兵,这些人只经过基本的训练,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他们装备简陋,往往只有一支矛和一面木制的盾,虽然同样装备矛和盾,但他们与古希腊时期的长矛兵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装备和素质明显难以组成有效的战斗队形,因而他们习惯于将盾牌架在地上再把矛架在盾上组成一道临时的简陋防线并躲在后面,既可以防备敌军骑兵的冲击,也能有效抵御敌方的箭矢。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当时作为主力的精锐步兵均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汉,毫无组织纪律观念,一旦战斗打响将很容易失控,因此一道立于阵前的盾墙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约束他们的行动。­
 
图片
中世纪早期的步兵大多为临时征召,装备简陋的矛和盾,且士气低落,图中这位老兄的装备算是其中最好的了
 
       早期的盾墙阵主要由圆盾组成,为了获得较好的防护,一般采用了两排盾墙。具体做法是前排士兵把盾立于地面并半蹲,平握长矛;后排士兵立于前排身后,平端盾牌,将长矛平举过肩­;两排长矛前端均架于盾上,通常防线后方还有一定数量的预备队用以补充前方的减员。盾墙一般在敌军冲击时用以减缓敌军的攻势并消耗其锐气,随后藏身于盾墙后方的主力部队乘机杀出进行反冲击。由此可见这种阵形往往被当成是一种廉价的消耗品,参与布阵的部队往往难逃炮灰的下场。随着9世纪诺曼骑士的入侵,具有良好防护的鸢形盾开始取代圆盾被广泛应用。
 
图片
手持鸢形盾的诺曼骑士
 
       鸢形盾上圆下尖,其外形接近人体曲线,相比圆盾其防护面积更大。使用鸢形盾排列的盾墙通常以单线布置,布阵时将鸢形盾的尖底插入土中,再将长矛架上,由此形成一道更为稳固的防线。不过这也使得阵形彻底失去了移动的能力。当然对于这种本来就作为炮灰的阵形来说,这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图片
油画《黑斯廷斯之战》,诺曼骑士正在仰攻英军盾墙阵

      
由于那个时代兵员素质导致的战争水平低下,盾墙阵虽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战绩乏善可陈。其最著名的一次战役当属1066年的黑斯廷斯之战。此战中英军为抵挡征服者威廉强悍的诺曼骑士而在山坡上布置了一道盾墙,并且凭借地利多次打退了诺曼骑士的仰攻。威廉眼见仰攻不利,遂以诈败之计诱使英军离开阵地而后回头反冲将其击败。这一战中,盾墙阵的优势和劣势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不失为中世纪早期战争的经典之战。
      
事实上不仅是欧洲,当时的亚洲国家,主要是一些以骑兵为主的阿拉伯国家也存在步兵素质低下的问题,因此盾墙阵在这些国家的军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盾墙阵还有一种变形被称为圆阵,也叫刺猬阵。就是把盾墙收缩成一个实心圆,圆内所有步兵均持矛盾向外。这种阵形无法移动,通常在被围攻时使用。
 
图片
组成刺猬阵的阿拉伯步兵
 
      
总的来说盾墙阵事实上是一种在步兵素质大幅下滑,步骑战斗力差距过大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消极防御阵形,其作用十分有限。随着中世纪后期骑兵战术的改进,盾墙阵越来越难以适应战术的要求,逐步退出了主流战术。 
 6、瑞士方阵:
       中世纪晚期,西方的骑士制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完善,骑士的战斗力在经过了艰苦的十字军东征之后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尤其是骑士身上愈发精良的装备更使得步兵和骑兵的战斗力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一切使得自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各国一直使用的盾墙阵明显落伍,很长一段时间内骑兵甚至只需要虚张声势地正面冲锋就能吓得对方步兵屁滚尿流,拥有骑士的数量成为了一国军力的主要指标。但是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能力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强如英格兰都要用长弓来弥补骑士数量的不足。为了不使自己的步兵在强大的骑士面前任人宰割,一些因为经济或地理因素无力组建重装骑兵部队的国家开始另辟蹊径。例如苏格兰人就发明了一种被称为“斯奇尔绰恩”的长枪方阵用以对抗英军的骑兵,并在班诺克本战役中大破英军,从而使得一度被遗忘的长枪方阵再次受到各国军方的关注。
 
图片
1334年的班诺克本战役,被称为“斯奇尔绰恩”的苏格兰长枪阵大破英军重骑兵
 
       苏格兰长枪阵虽然只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纯防御阵形,但它毕竟使得几百年来一直遭到骑士凌辱的普通步兵第一次拥有了击败敌方骑兵的能力,这给很多与苏格兰国情相似的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范例,独立不久的瑞士就是其中之一。中世纪的瑞士远没有今天这么有钱,贫瘠的山地和恶劣的气候使得他们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中世纪连生存都成问题,组建骑兵更是无从谈起。但是瑞士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拥有极强的乡土意识和独立意识,以及在恶劣环境下锻炼出的彪悍朴素的民风,使得他们在战斗时拥有无与伦比的斗志和极强的纪律性。瑞士四周强敌环伺,无论法国还是神圣罗马帝国都对这个小国虎视眈眈,为此瑞士联邦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所有成年男子均自备武器参军,这种延续至今的优秀作风使得他们一直拥有极高的战备水平。面对邻国强大的骑兵部队,瑞士人别出心裁地复兴了古典时代风格的长枪方阵,也就是著名的瑞士方阵。
 
图片
瑞士方阵队形示意图­
 
       早期的瑞士方阵以长戟为主战兵器,而后为对抗骑兵的威胁逐步以长枪取代长戟构成军队的核心。他们在进攻的时候并非一线排开而是分成3个方阵相互之间以品字型布置,以方便相互掩护。在长枪方阵的中间还往往配置有一小队长戟兵以便在需要时进行混战。据说他们还学会了用密集的长矛排成墙挡住从天而降的箭雨(这个说法有点BT了还有待商榷)。而在遭遇骑兵冲击时他们会转入固守队形,即第一排蹲下将矛柄撑在地上枪尖朝上,第二排平握长矛,第三排则将长矛高举过肩。
 
图片
瑞士重步兵摆出的反骑架势
 
       这种阵形能有效抵挡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并凭借长度优势撂倒骑兵,因此被后世的西班牙方阵等阵形所继承。瑞士方阵与之前所有的方阵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不是像马其顿方阵那样需要以缓慢的速度推进,而是进行由他们所独创的长枪兵三段式冲锋!这种作战方式几乎彻底颠覆了之前方阵步兵作战的原则。三段式冲锋类似于火枪射击时著名的三段击,就是长枪兵以一定的队形平握长枪轮番向对方部队发起冲锋。为了实现这样的战术,瑞士方阵类似罗马军团方阵在人与人之间留出了一定的间隙,不至于像马其顿方阵因队形密集而受制于地形。三段式冲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瑞士缺乏重骑兵所带来的冲击力空缺,也使大大提高了方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并使得长枪方阵第一次可以依靠自身主动攻击而不是被动坐等敌军上前。由于瑞士人军纪严明且训练有素,能保证他们即便在冲锋时也能保持队形的严整。这种难以复制的内在因素使得这种方阵的威力不容小视。
 
图片
瑞士方阵相对松散的队形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机动性
 
       凭借着方阵的巨大威力,贫穷的瑞士人屡次击败了装备精良的欧洲强国骑士,尤其是1477年的南锡会战,他们不但彻底击败了当时独步西欧的勃艮底公国军队,甚至用长戟砍破了公爵“大胆查理”的脑袋。此战的胜利使得他们名声大振。其强大的战斗力甚至屡次令试图吞并瑞士的神圣罗马帝国望而却步。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雇佣兵行业的兴起让瑞士人开始得到了欧洲强国的青睐,尤其是与神圣罗马帝国势同水火的法国。作为佣兵的瑞士人以其忠于职守的作风和彪悍的战斗力在整个西方世界得到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不菲的佣金也让这个山地小国从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随着雇佣兵生意的不断做大,瑞士人的身影几乎转战了整个欧洲,而他们的战术在此后的200多年间影响着欧洲步兵战术的主流。可以说瑞士人对近代军事战术发展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图片
德意志雇佣兵和瑞士雇佣兵的惨烈混战
 
       随着瑞士方阵的声名大振,他们的敌人也在积极地寻求对抗的方法。很快,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雇佣兵作为瑞士人强大的对手出现在战场上。在意大利战争中他们屡次狭路相逢,双方历史上的积怨使得他们在战场上分外眼红,相互之间一场场惨烈的步兵对决成为了那个时代西方世界独特的奇观。尽管德国人缺乏瑞士人那种朴实的作风和极强的凝聚力,但他们相对瑞士人而言却更能适应战术的革新。尤其是在火枪出现后,当瑞士人还死抱着长枪方阵不放时,德国人已经开始引入一种新的阵形,他们将火枪与长矛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瑞士人的步兵方阵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此瑞士人开始在与德国人的较量中逐渐处于下风,并最终被德国人打回山地。而击败瑞士人的这种新型方阵就是著名的西班牙方阵。
 
       7、西班牙方阵:
       随着中世纪末期火枪开始广泛使用,对当时流行的步兵方阵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当时的火枪不但精度不高而且体积笨重,其射速也较低,火枪兵没有长枪部队的掩护难以单独完成任务。如何使火枪的威力得到有效的发挥,并使之能与当时的战术体制接轨成为了各国军界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西班牙人在这方面无疑是先行者。在征服美洲的战斗中他们就是依赖火枪的威力击败了庞大的阿兹特克帝国。最早认识到火枪巨大威力的是西班牙将军科尔多巴,在意大利战场著名的帕维亚会战中,他手下的西班牙火枪兵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不但有效地压制了法军的步兵,甚至在长枪方阵的掩护下成功地阻击了法军的骑兵。这也宣告了由骑兵统治的时代彻底终结。­
       西班牙方阵的精髓在于将火枪和长枪的有机结合,火枪可以在远距离对行动缓慢的步兵方阵构成巨大的威胁,而长枪不但可以有效抵抗骑兵的突击,对盲目冲锋的步兵也能起到有效的阻截。在西班牙,步兵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骑兵,就连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也曾经肩扛火枪在步兵方阵中服役。西班牙的长枪兵拥有全欧洲最为强悍的战斗力,他们军纪严明,作风顽强,在战斗力上丝毫不逊色于瑞士人,并且在瑞士人退回山地后取而代之成为了那个时代新的象征;而他们的火枪兵则拥有着骄人的战绩,无论是在意大利半岛痛击法国人还是在拉美丛林血战阿兹特克大军,他们都功不可没。
 
图片
西班牙拥有当时欧洲最为强悍的长枪兵方阵
 
       西班牙方阵由瑞士方阵演化而来,其本质上其实是一个传统的长枪方阵,不过在长枪方阵的四周编有数量相等的火枪兵,当长枪方阵向敌军阵地推进时,火枪兵随即前出到方阵侧前方,逐排对敌实施射击,在敌军冲击时进行火力压制,待敌接近便退至长枪方阵后方,由长枪兵接敌,火枪兵同时对试图侧翼包抄的敌军实施拦阻射击,还有少量的戟兵或剑兵负责近距离的混战。作战时若干个方阵之间相互配合可以形成有效的突破。出于多兵种协同的需要,西班牙方阵不如瑞士方阵那般机动灵活,甚至略显笨重,这使他们很难发挥出著名的三段式冲锋,但他们强大的远程火力有效弥补了这一点,这被证明是今后军事战术发展的趋势。
 
图片
西班牙方阵基本队形,火枪兵布置在长枪方阵的四周­
 
       凭借着西班牙方阵的良好表现,加上美洲黄金支撑起的超强国力,西班牙的军事优势在欧洲延续了200年,其方阵战术也在此期间成为了整个西欧的标准军事体系。但同时西班牙方阵的成功也使得西班牙人长期沉浸于昔日的辉煌中,其军事思想也日趋保守。随着16世纪火枪的性能逐步提升,火枪兵在军队中的地位以由过去的配角转化为主力,而长枪兵的地位却日趋下降。同时火炮性能的提高也对笨重的大方阵构成了巨大威胁。
 
图片
 改进后的莫里斯横队改变了火枪兵和长枪兵在队伍中的比例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欧洲各国开始对传统的西班牙方阵进行改良,比如荷兰的莫里斯横队和瑞典的古斯塔夫改革,都趋向于将方阵的编组更加灵活,并且改变了长枪兵和火枪兵的比例,使得队伍更加具有机动性且充分发挥火枪作为主战兵器的作用。西班牙人虽然较早认识到了火枪的作用,但骨子里的保守主义却让他们一直死抱着庞大密集的方阵战术不放。为此他们在尼德兰独立战争和后来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彻底丧失了军事优势并退出了欧洲强国的行列,曾经横行欧陆200年的西班牙方阵就此告别历史舞台。­
 
       8、刺刀方阵:
       17世纪的军事变革证明了火枪在战场上的地位愈发重要,已经呈现出取代冷兵器主宰战场的趋势。虽然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火枪的发展还不成熟,但其潜力已不容忽视。随着18世纪火药技术的发展,火枪的口径逐步小型化,其长径比的增加有效提高了射程,同时轻巧且细长的身管可以轻松地挥动。为此,给火枪装上刺刀,将过去长枪和火枪的能力合二为一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装备刺刀的火枪就此应运而生。­
       刺刀的出现是划时代的,这使得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既可肉搏又能射击的新型武器,也使得自人类诞生以来一直泾渭分明的远程和近战能力合二为一成为了可能。尽管如此,由于刺刀的长度不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枪兵和长戟兵等冷兵器部队依旧保存在队伍中。但在火力愈发猛烈的欧洲战场上,行动缓慢的近战步兵被证明不过是任人宰割的摆设,于是最终遭到了淘汰。这就给当时的火枪兵出了个难题,就是在失去了长枪兵近战掩护的火枪兵在面对强悍的骑兵时,如何利用手中只有一人多高的刺刀抵挡住骑兵闪电般的冲锋。要知道由于长度不够,刺刀无法形成长枪那样密集的矛墙。火枪兵惯用的线型阵是在有长枪兵掩护的前提下以射击为主的,遇到骑兵很容易被对方包抄合围,而出于发扬火力和应对炮兵威胁的角度看,传统的密集方阵也不是可取之道。为此,一种专供火枪部队使用的刺刀方阵应运而生。­
 
图片
       从18世纪起,刺刀的出现让单纯的冷兵器彻底丧失了作战用途。图为18世纪的普鲁士掷弹兵,他们已经完全使用火枪作战,其军官手中的长矛已经沦为装饰和仪仗用途
 
       刺刀方阵由火枪兵传统的线型阵演化而来,从本质上不过是将原本一线排开的横队或纵队折叠成一个中空的四角方框形状。由于其队形相对于传统的线型阵并无本质的变化,因此在战场上可以迅速展开或收拢,这在遭遇骑兵的突袭时非常重要。在组成方阵后,每一边大约两到三排士兵,他们中的第一排蹲下并将枪托撑在地上,刺刀向上;第二排则直立平端刺刀。如果还有第三排,一般负责从前两排的肩膀空袭中举枪对敌,进行火力掩护,同时填补前方的减员。每一边的各排士兵统一面朝一个方向,整个方阵的枪口一致对外,形成一个方形的刺猬阵。刺刀阵按作战单位的不同通常分为营级方阵和连级方阵,这样便于在战场上的统一指挥和管理。这样的阵形无法移动,也无法充分施展火力,因此它只能在对抗骑兵时使用,一旦骑兵的威胁解除,则应当立即转换为纵队或横队,以免成为对方步兵和炮兵的活靶子。

图片 
拿破仑在埃及成功运用刺刀方阵大破马穆鲁克骑兵­
 
       有人曾经把这种阵形认为是拿破仑发明的,因为拿破仑曾经在埃及使用这种方阵大破马穆鲁克骑兵。然而许多资料表明,早在拿破仑之前,这种战术就已经存在。18世纪的欧洲七年战争中,奥地利和普鲁士都曾经使用过刺刀方阵对抗对方的骑兵。拿破仑不过是将这种队形进行改良以增强其机动性而已。在18到19世纪的各次战争中,刺刀阵都被证明是步兵抵御骑兵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刺刀方阵最出彩的战斗当属著名的滑铁卢战役,此役英军在选择了有利的地形成功地躲避法军炮击后,结成方阵重创了盲目冲锋的法军骑兵,最终扭转了战场的局势。
 
图片
滑铁卢战场上,英军刺刀方阵重创精锐的法军骑兵
 
       刺刀阵是一种专门用于反骑兵作战的方阵,由于无法移动,且正面狭小,在面对步兵和炮兵时毫无用武之地,因此它只适用于火器技术尚不完善的近代战场。它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步兵方阵。随着19世纪下半叶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机枪和高爆弹药的广泛普及,加上步枪射速的提升,对骑兵和密集的步兵方阵形成了严重的威胁,骑兵的地位一落千丈,专门用于反骑作战的刺刀阵也就淡出了欧洲主战场。不过由于当时殖民战争的加剧,在面对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时,刺刀阵依然大有可为。因此其身影在世界各大洲依旧活跃到19世纪末才最终消失。之后的战争中,漫天的火力覆盖要求步兵在作战中更好地分散保护自己而非堂而皇之地列阵对攻,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的步兵方阵就此退出了战争舞台。今天,我们只能在阅兵和会操时才能再看到方阵的身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