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光迪:儿科方】

 昊晟堂 2020-12-05

丁光迪(1918.4-2003.3) 汉族,江苏武进焦溪镇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名中医,原全国中医学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原卫生部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原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光迪教授出生于名医之乡,中医世家,早年就读私塾,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史记》、诸子书及《宋元学案》、《宋明学案》等。1935年从先父丁谏吾公学习中医。1938年起即在家乡独立开业,后又从恽铁樵、陆渊雷函授学习中医。1955年3月,进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一年后留校任教,从此投身于高等中医教育事业。先后主讲中医诊断学、金匮要略、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各家学说等多门课程。1978年被评为副教授,并负责筹建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创立和建设这门新学科。1983年被评为教授,198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副主编,《中医各家学说》(教参)主编。在丁光迪教授的带领下,该学科成为全国第一批建立硕士点、博士点的学科之一,培养了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高校教师进修生10余名。丁教授酷爱中医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一生,对高等中医教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临床方面,也是经验颇丰,早年多从事时病的研究,至南京以后又多研究杂病,尤擅内科脾胃病和妇人月经病,疗效卓著,退休后仍有很多病人慕名求诊,堪称一代中医临床家。

  丁教授个人出版的学术专著有:《金元医学评析》、《中药的配伍与应用》、《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东垣学说论文集》等6部;主编教材《中医诊断学》、《简明中医内科学》、《金匮要略学习参考资料》、《中医方剂学讲义》、《中医各家学说》等6部;整理校注古医籍《太清导引养生经》、《养性延命录》等9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曾主持国家中医管理局科研课题《诸病源候论校注》,并获国家中医管理局199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丁教授在中医教学、临床、科研等方面,颇多建树,在全国中医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1.香橘饼

  【处方】土藿香、橘皮、制苍术、炒车前子、焦山楂、上药各等份,焦神曲、六一散,用量加倍。

【制法】上药除神曲外,共为细末。另用青荷叶一张,扯碎,同神曲煎成稀糊,去荷叶,和药末,用印板刻成薄饼,如小棋子大,每用一、二、三个,压碎,粥浆调服,或煎汤服。

【用法】正气和中,健脾化湿。先辈认为,小儿稚阳,多湿多积,此病以调和肠胃为主。正气则阳气开展,脾健则湿积自化,而诸症亦自平。此药宜常备,是夏令的多发病常用药,或方便群众。

【主治】小儿时感发热,伤食泄泻;或不发热,大便色青,尤其夏季多见。不贪乳食,神色萎靡。

2.肥儿丸(初名化积丸)

【处方】黑白丑炒焦黄,研取头末,各100克,大麦芽炒黄,研细末,200克。

【制法】二药和匀。另用生山药500克,最好是新挖出的,洗净,捣净汁,和药末,捏成小丸,如小绿豆大,晒干,轻放,防碎成粉。每服3-5克,一日两次。一般三四日即能见效;服后矢气多的,见效更快。

【功效】调和脾胃,理气化滞。

【主治】小儿食积不化,腹大形瘦,见食即厌,多饮水,二便不调,矢气异臭,时自太息,睡不安,或惊叫。面色晦黄,舌苔腻。有时肢凉,有时掌心热。亦治食少,厌食,面黄肉软,大便时涩的。

 3.追虫丸(曾名化虫丸)

【处方】黑白丑炒黄,研取头末,各50克,花槟榔100克,太子参100克(如多便秘,改用当归,同量)

【制法】上药均为细末,和匀。另用土楝根东行皮150克,煎浓汤泛丸,如小绿豆大,农历月初、月中各连服二天,临卧、清早各服一次。1-2岁每服20丸;3-4岁每服30丸,以后每大1-2岁加10丸。紫苏汤下,姜汤亦可,如蛔虫多的,每服另加炒香使君子肉15粒,与丸药同时吃,效更佳(如使君子肉吃多了见呃逆的,勿怪,用使君子壳煎汤解之)

【功效】行气驱虫,治标顾本。

【主治】小儿虫积腹痛,反复发作,偏嗜贪食,形体瘦削,烦躁多饮,大便不调,或时色白。寐中惊叫,多汗齘齿。   并治小儿暴肿,面肿目不能睁,腹胀,二便秘涩的,俗名气胀。用量加倍。另煎浮萍草或桑白皮,或冬瓜皮汤送下。此药服后腹鸣矢气多的,见效亦佳。

【又方】 又,此方对下蛔虫效佳,对绦虫、姜片虫、寸白虫等,亦有一定疗效。

4.升枳煮散

【处方】升麻7g,枳壳7g,芦荟3g

【用法】合为一日量,煮沸2次,煮时加生萝卜30g,打碎,下午、睡前各服一次。二三日即能见效。

【主治】用于气滞便秘,(大便不燥结),儿童酌减。

5.芝麻糊

【处方】黑芝麻糊炒香,研粉10g,桃仁去皮,炒,研碎,10g,怀牛膝,炒,研碎,7g

【用法】合为一日量。三物和匀,作小食,分3次细嚼缓咽。

【主治】用于血虚津伤便秘,儿童酌减。

6.乌桃糊

【处方】首乌粉炒香10g,桃仁去皮,炒香,研碎5g,三七粉3g,芦荟研碎3g

【用法】合为一日量。用法同芝麻糊,二三日即能见效。这些病人平时要多吃青蔬菜,如芹菜、菠菜、木耳、萝卜等。能促进肠蠕动,容易排便。

【主治】用于心脑血管病人血气上雍,升多降少,而大便艰难的,儿童酌减。

7.清凉饮子

【处方】太子参5克,麦冬5克,五味子2克,生黄芪5克,青蒿3克,炒香豉5克,黑山栀5克。一日量。

【制用法】水煎服(每煎取100毫升即可),服时冲露水一匙(满水最好取荷叶上或稻叶上的、以净瓶承取,当日用,隔日效差)。此药亦可蒸露服,小儿更易接受。蒸露后仍须合露水用,否则效差。

【功效】清金保肺,益气消暑。

【主治】小儿夏季发热,不贪乳食,神色萎靡,骨瘦肉软,热甚惊搐,多饮多尿,小溲清白,舌苔薄白、薄滑,奄缠不愈。

8.消肿鱼

【处方】乌鱼(即鳢鱼,亦名黑鱼)一条,重在500克以下,250克以下。黑白丑各5克,研碎,腹胀甚,加一倍量。花椒7粒,如小便少的,改用椒目7克。

【制用法】乌鱼不去鳞,剖腹去肠杂,不下水,将黑白丑末、花椒纳入鱼腹中,扎好。另用黄泥湿和,包裹全鱼,泥厚一指余,待少干,放炭火上阴阳瓦煅,泥干燥裂即成。放地上,出火气,掼开,鱼肉即出,食其肉,一次吃完,鱼腹中药不吃。一般连吃四五服即见效,胃口香,矢气多,小便利,继续吃,待肿消为止。此方对成人肾性水肿亦有用。

【功效】以水利水,行气消肿。

 【主治】小儿身肿,反复发作,不贪食,二便涩,腹胀,欲得矢气乃宽。面色萎黄,舌苔薄白。

9.百花膏

 【处方】凤凰衣(微炒)30个,麻黄30克,款冬花50克,百合50克

【制用法】上药先浸一宿,文火煎熬2遍,滤出澄清,加入炼蜜60克,鲜生姜汁1匙,收成清膏,约500克,分作一周服。每日2-3次,毎次1羹匙,开水调服。

【功效】此方宣肺止咳,顺气平喘。

【主治】小儿咳嗽,时常发作,咽中气塞,咳甚喘急,痰不多,咯不出,春寒秋凉发病较多。

【加减】 如为感冒引起旧疾,咳喘骤然发作的,改用汤剂,取药1/10量,加荆芥、甘草各3克,生姜1片煎服。不用蜜、姜汁。   如兼有咽炎的,加鲜青果(或用藏青果3克)击破,4粒,再加白萝卜汁1杯冲服。

【注意】小儿咳喘反复发作,每能成为顽固之疾,影响发育。但此病慎用补药,补之则痰气更阻,发病更剧。目前小儿,食肥腻、甜食、冷饮较多,对咳喘病很不利,所以,除药物治疗外,清淡饮食亦很重要。

10.止哮豆

 【处方】腊月猪胆不落水,黄大豆拣净抹光。

【制用法】取腊月新鲜猪胆三五个,吊起,防止胆汁溢出,将黄大豆(记好粒数)纳入猪胆中,约装至六七成,使豆没入胆汁中,将胆囊口扎紧,悬挂于背阴通风处,待百日(最少要一个冬季)取出,吹干(不能见阳光,否则要发臭)。用炭火加瓦上,炙热存性,摊在地上(垫一层纸)出火气一宿,然后研成粉未,装人玻璃瓶中待用。每日1-2次,每次约10粒之量,3岁以上小儿加倍。用粥浆或温水调服。连服1-3个冬春,最效的仅需服1个冬春,一般服2个冬春,其哮自平。

【功效】此方清热补脾,肃肺止哮。

【主治】哮喘,无论寒热久暂都可用,尤其是麻疹或其他急性感染所致的为良。平时喉中哮吼作声,哮喘发作则不能平卧,痰少咳不多。

【注意】

①此药应当预制,干燥保存,不能曝晒,更不能稍受湿气,防止变腐发臭。如果粉末结成块,并有臭气,是药已变质,不能服用。

②药中不要加糖加盐,以免有些盐哮、糖哮的患儿不适。

③服药要坚持,按冬春季节服用;药量不必增减,始终按年龄规定进即可,并不必配合汤药,尚末发现加汤药效果更佳的。

11.辛润理肺汤

〔处方〕带节麻黄4克 带皮杏仁(去尖)10克  炙甘草6克 桔梗5克 佛耳草(包)10克 橘红5克 当归10克 炮姜4克 生姜一片   

〔用法〕 每日一剂,用适量水将药浸泡3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每剂煎两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分两次温服。

〔功效〕辛温润肠,宣肺止咳。

〔主治〕 凉燥束肺,气逆干咳。症见:干咳无痰,喉中燥痒,痒甚咳甚,晨晚为剧,甚时咳则遗尿,胸部隐痛,咳声嘶急,或加咯血。舌净苔薄有津,脉细或弦。

〔加减〕 如喉中燥痒,频咳不止者,为凉燥郁闭清窍,宜加炒荆芥5克,枇杷叶10克;如咳而遗尿,为肺气失于收敛,宜加五味子3克;如咳引胸痛,是肺气闭郁,宜加广郁金10克,桃仁泥5克;如兼见咳血者,非火为患,乃频繁咳嗽,震伤络脉,宜加荆芥炭5克、广郁金10克;由干咳变为咳而有痰,为病情好转之兆,是肺气畅达,驱邪外出的表现,不必加药,若痰多者,可加姜半夏5克。病情好转,应逐渐减少辛散之品。

【方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12.升降汤

【处方】柴胡5g,炒枳壳7g,炙甘草4g,广郁金10g,牡丹皮10g,黑山栀10g,枇杷叶(去毛包)10g。

【用法】水煎服,1日1剂,每周5剂。

 【功效】升降气机

【主治】胁痛及肝胆道病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