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志仁:凤县古栈道初考

 陈仓道工作室 2020-12-05

据1957、1981、1988年,先后经省市县三次对我县境内之诸条栈道的步踏考察,现将耳濡目染之古栈道遗迹较多的几条栈道概述如下:
    古栈道概述
    古时秦蜀山水,连高加深,为九州之险,秦岭巴山,阳溪穷谷,万仞直下,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麋鹿猿猱、蹄足亦难逾越,秦蜀交通、文化交流、商旅往来,更为艰辛。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句。往古虽有川不能舟沐,有山不可梯及,固而“智者”则倡修栈道以联通之。栈道之修:迂峭壁悬崖,则在壁上凿孔,架横木、覆木板,钳钉以通之;迂深沟险涧,则架长檀,覆厚板而过之;迂危险羊肠,壁立千仞,则在小道旁打桩,砌石栏或木栏,修栅栏以通之。当时深山老林,多靠栈道。《国策》有言:“栈道千里通於蜀”据旧《凤县志》载:“古有南北两栈,在宁强、勉县者为南栈,(褒斜道)北栈半属凤境”。据考,虽陵谷变迁,今昔异势,但各条栈道之部分遗迹尚存。
    (一)故道
    1、故道的历史沿革
    秦岭是印支造山运动之时崛起的山峰,在这个山岭中,从宝鸡大散关到凤县,由于地质的作用,形成了一条宝凤隘道。此道从益门镇开始,翻越秦岭,横穿凤境,南伸四川,将南北延亘四五百里左右的秦岭山脉劈开了一条通道,打开了四川盆地的缺口,为古代通道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嘉陵江发源於于大散岭之南麓,河水沿山谷隘道蜿蜒南流,在重庆注入长江。嘉陵江与清姜河两个谷道正好南北相对,中间相隔秦岭梁正是秦岭主峰的最低峰,这些自然的环境为嘉陵道创造了优胜的条件。嘉陵江的上游称为古道水。汉代在凤州所设之县亦称故道县,古代的故道就是指嘉陵江的北部一段。它从宝鸡的益门镇入口,经二里关、大散关、大散岭、东河桥、黄牛铺、草凉驿等数十个驿站,到达两当、徽县、南下到广元、剑阁。此段在历史上也称北栈道,而此以下,则为南栈道,不包括在故道之内。
    嘉陵故道的修筑时代虽无明确记载,但是,年代已是非常久远。仅在凤境隘道中,发现古文化遗址29处,从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陶罐来看,其中有16处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遗物,这些遗物的陶质、陶色、装饰以及制作技术等方面与关中毫无区别,这就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移居于宝凤隘道之中。另外,在龙口还发现西周早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群。以出土的文物来看,有些与中原有所差别,但许多器物与中原并无多大差异,这种现象,反映了两地文化的一致性,和古代部族间相互来往的频繁,而这种往来的通道则以故道为径。
    《战国策、秦策》言:“栈道千里、以通蜀汉”即指此道而言。这是关于栈阁最早的记载。另外,《文艺类聚》引《蜀王本记》言: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千名力士迎之。这种说法未必其实,但是从四川发现的战国墓葬中,尚有秦民族特有的茧形壶等器物,这从实物方面证实了秦蜀之间的密切关系。《史记、货殖列传》亦言武帝、昭帝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这证明栈道开凿是无疑之事。另外,从汉代的郡县设置上,也可以看出故道在当时交通中的重要地位。《汉书、地理志》记,武帝元鼎六年置武都郡,内辖九县,其中故道县、河池县在今凤县境内。1981年文物普查时,在凤州找到了汉代县城遗址。文化层堆积有1米多厚,汉代瓦砾堆积极多,并且出土“永乐末央”瓦当。遗址范围近四万平方米,从出土的大量建筑材料和规模较大来看,此处并非一般村落,属县址无疑。因县设故道水旁,故以水命名。此处也是解放前凤县的县城,沿故道西下,过双石铺,可到龙家坪,此处有一遗址,此处红岩河东岸。川道开阔,地势平坦,在地面上仍保存有两段城墙残迹,共约20米。还保存有城隍庙的遗址,此庙原有一石碑,上记此处是河池县,文革中石碑被破坏埋于张家尧大队公房之下,证明河池县就在此处。故道县和河池县都属武都郡。国家县政官府的设置,是在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联系在一起的,嘉陵江上游的县政,没有划归汉中,而属武都,这说明此处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武都的关系比汉中密切,也反映了故道的交通在当时比连云栈道的交通还要便利。
    总之,故道的历史悠久,它从益门镇入口,经凤县、两当、徽县、南达剑阁,全程三百余公里,历史上多次崩坏,又经多次维修,使用不衰,一直是从陕西入蜀的要道。
    2、故道遗址
    故道沿途,栈阁多设,但年代久远,早已崩落,改路沿坡盘回,但由於年久不用蓬蒿弥径,也已隐晦,桥栈架阁,关隘驿地,也难以目睹原貌。如今只有一些残迹,可帮助了解故道的走向,透过历史的尘烟,1981年文物普查时,沿途发现近十多处遗址,记述于后:
    大散岭:即煎茶坪,离宝鸡70里,故道从益门镇入口经二里关、大散关,越大散岭进入凤境。站在岭上,只见群峰延绵不断,高耸森列,而大散岭较其它山峰为低,这正好同秦岭屏障劈开了一个豁口,向南而望,群岭变小,山势低缓,故道水蜿蜒南流。大散岭上地势开阔,有一片坪地,宝汉公路从岭上通过,宝成铁路也从岭下穿洞而过,坪地上虽然见不到古时的建筑,但明、清之际的残碑碎匾俯拾皆是,从残文断句来看,上面记载的修建神仙庙时,各乡信男善女的捐资之事。解放前,此处商摊客店较多,共有六、七家在此处盖房子经商。因而,也留下了残垣断壁。大散岭的南坡,古道路迹时隐时现,延达沟底,到东河桥,已是嘉陵川谷,行程三十里,到达黄牛铺,此一带山势舒展,路迹宽平,为一故道驿站。
    长桥:昔时沿涧皆栈阁,若长桥,遂沿其名。此处山峰对峙峭立,河下流涛湍急,易阻行人,古时只为架设栈道而过,宝成铁路56号隧洞的右侧断崖上东段和西段之栈孔在修铁路时炸取石料所破坏,现存中段13个栈孔遗迹,均为方形,边长0.37米,深0.37米,孔之间距1—3.5米不等,全长30多米,此处正是古时长桥驿地,绕过长桥峡谷,只见川道敞开,山坡缓冲,故道路迹虽被荒草掩埋,但轮廓仍然可以清晰可辨,有时与公路吻合,有时却分离,仔细究看,这些迹象历历在目。
    红花铺:在长桥以下,山势纤曲,行程15里到红花铺,沿路山坡上的碥路依然可见,此处是古代驿站,离此5里,有五里庙,主体建筑已经倒塌,厢房还存五间,在此地发现一块铺地砖,下面刻有嘉靖年号,另外在庙院中还发现一块石柱础,下刻至正二年,证明此庙建於元代无疑。在庙后还发现一顶“阿弥陀佛芜”石塔,六角五层,纪年大清同治十三年建造。
    顺江西行,经过草凉驿、柏林寺,五星台、白家店、白石铺、龙口沿途驿站,古村落遗址和碥道遗址甚多。龙口地势平坦开豁,故道水从东北环流而过,西岸岩石崖倒饮水,东南岸石台延伸河中,形似龙口,故而命名。此处地势开阔,川道谷地极广,有仰韶文化遗址及春秋战国和秦汉之墓葬群。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部、故宫博物院、陕西省文管会等单位联合组成工作队,配合修筑宝成铁路凤州火车站施工,在东端窑沟,对遗址进行了局部挖掘。出土陶、石、骨器500多件,其中推断吉祥内容的甲骨文乃是陕西省第一次发现。从出土文物的特点判断,约六千年前先民已在此处聚居并从事生产活动。再西行不远为梁露坪,此处为仰韶文化遗址和春秋战国及秦汉至明清之墓葬群,面积宽广,东西长五百米,南北宽七百米,总面积三十五万平方米,内涵丰富,文化层堆积较厚,约1—1.5米多、再向西行二三里就到凤州城,此处是汉代故道县之所在地,凤州城北门外,河对岩为豆积山,半山腰有张果老洞,是道观之地。传说为唐代高僧张果老隐居之处。唐玄宗李隆基为张果老赐号,称通玄先生,在果老洞东侧之石崖上有“通玄洞”之摩崖石刻。它的起始年代虽无考证,但洞内塑造道教老祖泥像,室壁上有壁画,但这些遗物由于年代久远,壁画剥落残缺,塑像被砸,在洞之外,有“江天玄窟”和“石室洞霞”的摩崖题刻。南行三里桑园为仰韶文化遗址、紧接七里坪为汉代遗址,西庄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再南行为双石铺,它是南进酒奠梁,南下汉中,西进两当,徽县以至南到广元,剑阁的交通要道,因而也是古代驿站。但由于此处地广平舒,没有见到栈孔遗迹,又因是当今之凤县县城,变化较大,旧路迹也难以看见。
    龙家坪:离双石铺西行三十多里,与张家尧村相连。此处有大量汉晋时期的瓦砾堆积,而且地势开阔,估计是汉晋河池县的治所,此处还有原城墙遗迹。由龙家坪沿双天公路而行进入甘肃两当县、徽县以至四川广元、剑阁。
故道不但是长安通往四川的主要交通线,而且还是连通甘肃天水、武都至四川的道路。《元和郡县志》言其是:“唐时入蜀要路”。可见此路在南北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连云栈道
    1、连云栈道的历史沿革:
    连云栈道从凤县的凤州开始,到褒城的鸡头关结束。经三岔、留凤关、南星、留坝、马道等地,全程二百多里。《留坝厅地》卷四记曰:“北魏正始四年,开石门阁道,其道别开,不尽在褒谷斜水上”。可能就是指此道。北魏开通此道后,历用不衰,畅通无阻。元明以后,因袭未改,明代修葺较多,见于记载的两次,一次是明洪武二年,命晋定候,监督夫、曾按历代旧路开通修整。洪武三年,徐达曾遣傅友德等由略阳,金兵旺由凤翔入连云栈,依旧路基础改为栈阁。第二次是弘治年间,又行重修,嘉靖时又将一部分木易为石。除明代有修建外,清代初年也有更改,清康熙三年,贾汉复将路途栈阁全部改为碥路,别开新路于岭上。
    连云道是连通褒斜道和故道的重要通道。褒斜道由于路途近捷,因而是关中至汉中的历代官府的交通要道。特别是汉代修路的记载多见,说明此道的兴盛。但是,又由于此路谷狭沟深,险阻峭拔,行途艰难,如果遇雨难行,这就使它有了一定的局限性,故道虽然也是秦蜀交通主线,道路平缓易行,况且又有水道之便,因而在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此道通汉中、则路途遥远,需绕几个大湾子才可以抵达汉中,路途比褒斜道多四百里,这就为交通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连云栈道北接故道,东南通褒斜道,它既排除了褒斜道的途程险狭,又避免了故道的弯曲绕折。它利用了故道的缓冲开阔,又利用了褒斜道的捷近先足,因而,自北魏新开此道以后,一直是隋唐至明清,通往秦蜀的交通要道。沿途遗迹题刻甚多,如今的宝汉公路,大部分也是在此道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2、连云栈道的遗迹:
    此道多是沿山坡修筑的碥道,并涧架的栈道极少。因而,沿途除发现碥路荒基和各种题刻以外,没有栈孔的发现,但这些荒基与题刻能使人们弄清它的路径走向。
从凤州(汉故道县)改彻南行,沿坡上二里,发现道光十二年神道碑一通。由於剥蚀严重,字迹难辨,前行至苍坪三组马连滩有一段古道遗址,长28米、宽1.5-3米,采用25-35厘米河光石铺成,路面平整。又上行十里,到达烟囱沟口,在路旁岩石上有一处摩崖题刻,铭勒由於剥蚀结锈,亦难辨认。顺沟继续前进,连云栈道路迹明确,有的地方于平地上踏出路径,有的地方则于坎凹地铺垫石头以成碥路。有的地方由于年久未用,荆棘丛生,蓬蒿弥径,难以通行,但路迹犹存,离烟囱沟口近十里路程、即南天门。站于此地,东望南岐山,双峰突兀,山势峻峭;北望可以俯瞰凤州。山峰上现存三通石碑和一处摩崖题刻,其一碑为神道碑,上称:“吴涪王祠”碑,为同治九年之物。其二为“朝阳寺”碑。其三为南天门石碑,其铭曰:“同治元年之夏捻军各逆,先后窜陕,继以本省和甘肃,逆气四起,汉中府厅及县,俱陷邑……本城四乡集团,防御剿逐城垣幸得保全……之事,立碑时间为同治九年九月重阳。这就为研究清末农民起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另一摩崖题刻是抚陕者皖怀华伯英在光绪年间,奉命阅伍,通过此地时所题,横排文曰:“声闻帝座”。翻过南天门、其坡地势较缓,便道路面较宽,山坡上断断续续的古道是用砖铺成。有时是用土铺成的驿路,行程十五里,抵达心红铺,村庄虽然紊乱不整,解放前的一些建筑犹存,许多是用于店房客栈和贸易的铺店。村子南边保存有三百多米长的古代碥道,路面宽三米左右,但年久不用,有些地方已经崩落。到心红峡处,只见重峰叠障,山势峻峭,峡口极窄,涧壁刀削,犹如天门线开,有险关隘口的气势。在半崖上有古代开凿的90多米的碥道,路面铺有石块,如今公路从下面经过。此处共有四处摩崖石刻:其一横排行书文曰:“长虹饮涧”。乾隆五年长白方裕题。其二横排“幽丽奇处”,下有乾隆四年三月将津朱闲圣题。其三竖排“大手笔”三字,落款“岐山王子薫题”。其四横排行书“心红峡”三字。落款“岳礼书”。走出峡口,一路满山翠柏,浓郁葱葱,路旁飞流溪水,风景极其宜人。从心红峡下行二里的南口,石崖上有一摩崖题刻,竖排文曰:“云栈第一佳处”。再沿路而下,在公路和涧水的北边,半山腰的崖石上,有两行竖排题刻,铭曰“千流飞雪,万叠堆青”,前有题字,“嘉靖壬午仲春”,后有落款“文冈题”。顺河而下,湾曲回绕,坎坷迂曲,山坡上隐隐呈现出古道路迹遗痕,到碾道时,河边西岸的巨石上,横排,用魏体刻写“翠峰排秀”四个字,下款为“文冈题”。继续南行,至三岔驿,街道南北走向,路面用石头铺垫。再从此南行十里,就抵留凤关,此地原是凤县和留坝的交界处,故而得名“留凤”。传言汉高祖曾经走马于此,挣断马鞧,故又误讹为废鞧,以后又成废邱。另外,还传说霸王的爱妃虞姬清晨在山上梳妆时将粉盒掀倒,粉盒从山坡滚下,将白粉撒在松树上,从此,该地之松树皮变为白色,别具一格。这些传说不足为信,但此处风景秀丽,幽奇别致使人心旷神怡,在留凤关村,保存了不少古代关驿的遗迹,村里的街道尚是古时的碥道,村南的小河从北向南流径,小河岸边有桥栈孔迹,桥西关岭上,现存三通石碑,其一碑讲到留凤关之名的沿革;其二讲到民国时的农民起义,另一块碑讲官府劝农耕桑,三通石碑全是道光年间所刻。离此顺河谷东进二十里达南星连云寺,大街头上有乾隆四十九年三月的一通石碑,上书“对面古陈仓道”,是分巡陕西兴兵道兼官水利驿信事务丰吉立。又东进约二十里就到高桥铺三队,此处是古代松林驿所在地,离宝鸡约三百里路程,川道开阔百余米、溪水长流不断。路旁青石峰上存有两处摩崖题刻,其一竖排、上书“雾霭赤松”四个字,题首为“壬寅菊月众会首立”,落款为“周恒鼎”书。其二横排,上书“紫柏神峰”四字,碑首是“壬寅立”。此地青石耸立,翠柏拥峰,风景十分幽雅寂静。又东行三百米,是桦皮沟口,路旁有一通“紫柏山观音龙王二洞重修”石碑, 上书“厅讲松林驿之桦皮沟顶紫柏山麓,观音洞刹历来久远……”。石碑是“同治十一年壬申岁次十一月下浣上曰”刻石。碑身全长190厘米,宽97厘米,厚15厘米,螭形碑首。又继续东行。经高桥铺村,达柴关岭山坡脚下,顺坡而上,离柴关岭的一里多地,如今还保留着一段碥道,长五十余米,路面宽3米左右,离此三百米,还可以看到用石块垒起的小堤,长达二百米,用以防止碥道的崩塌和流水的冲刷。越过柴关岭,下坡抵达张良庙(即庙台子),距宝鸡约三百二十余里,如过此地,沿川谷或山坡碥道就一趋直下,经鸡头关直达褒城,进入汉中。因这条栈道,逶迤于群山峻岭之间,高处如与云天相接,故曰“连云栈”。
    总之,从陕入蜀的栈道共有四条,除褒斜道外,而凤县境内就有三条,其中,故道和连云栈道长期以来,一直是往来于秦岭南北,通往西南蜀地的重要通道。故道,早在六千年前,人们已踩踏开通,并移居川谷中,发展了山区的经济、文化。这些通道在两千年前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才使那些绝涧凿洞立柱,架设空中栈阁成为现实,并大大的促进了秦蜀文化的交流。汉唐以后,故道、褒斜道(不在凤境),连云栈道并行,互为补充,成为政令捷报传递的官驿大道,也是南北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干线。
    民国二十三年(1934)。遁迹故道和连云栈道的走向,加以改进,修筑了宝(鸡)汉(中)公路。解放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秦蜀通道的建设,沿故道修建了宝成铁路。这些通道不但是我国从北南下四川,以至云南、贵州的交通干线,也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命脉线路,它的开通,也大大地促进了南北的经济发展,和中原与西南民族的大团结。在这崇山峻岭中,也充分表现我国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绚丽多姿的远古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科学技术宝库中灿烂的一页。
    (三)陈仓道
    陈仓道传为汉高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定三秦之古道。此道从凤县连云寺(古称桑坪),南渡野羊河入陈仓沟南下,到瓦房坝,翻越熊家山到长坪、庄房坝、龙王庙、老庄、继续南行,至张家河出勉县,与连云栈道南线相接。另一路线是从勉县秧田坝沿河而上,经火烧关,月亮坪、闸口石、剑峰垭,田坝子,油房咀、分水岭,出陈仓沟,抵连云寺,进而翻越秦岭,出大散关而定三秦。
    据调查,在连云寺村头有一通清代乾隆年间的石碑,上刻“对面陈仓古道”六个大字。传说韩信曾在此问路斩樵夫。进陈仓沟三里地,有樵夫墓残迹,并有石碑,上书“陈仓古道之墓”,为清代所立。当地群众称此地为陈仓墓。顺沟前行,翻分水岭,至瓦房坝乡,在田坝子村之大石上,有栈道孔迹六个,为园、方、三角形三种。就近处小河左侧石崖上有一溶洞,名“睡佛洞”。洞内建有庙宇一院,正殿塑有大睡佛像一尊,两侧偏殿均塑有泥像。沿进洞之路旁有石碑五块,为明、清修洞时的布施行善之记载。其中,清光绪丁丑年(1877),加五品衔,特别分府凤县正堂郭建本所立之碑云“当思睡佛洞……,乃明帝(东汉)建修古刹及今,由来远矣……”。再南行、至长坪村的偏崖子,又发现栈道孔五十三个,仍为方园两种,孔内尚有石柱。继续南行四里,至庙梁子,此处有栈道孔迹二十一个,孔径较小,排列整齐,亦为方园两种。孔迹最大者有二十厘米。复南行至石坊沟,栈道孔迹则分布于两面石崖上,共四十三孔,多为园形,排列整齐、孔的直径二十七厘米,深三十五厘米,方形者长宽各十二厘米,深十五厘米。从大石崖至石坊沟一段,山势陡峭,悬崖绝壁,因之栈道孔分布较多,规模亦大。再南行,栈道孔则少;仅在甘肃两当县龙王庙处,有一栈桥孔迹,但开凿时间较晚。顺沟而下进入勉县地域,继续东行到达汉中。
    (四)平木至江口栈道
    此道起于斜水经太白县靖口关入凤境平木乡,经硬沟门至坪坎,碾子坝、水磨碥、谭家坝、倒贴金,江口与褒水相接。其遗迹:从平木沿河南下五里之手掰崖发现栈道孔十四个,孔为方园形两种,间距0.5-1.1米不等,边长及深度均为二十三厘米,距河床约二米。葛条沟口、焦崖沟口,偏桥子均发现有栈道孔迹,以上四处,均在河旁右侧之崖石上。继而南行,至平坎乡在丹桂沟口之处,两旁悬崖徒壁,草木丛生。右侧石崖上,有栈阁孔迹,共两段,有孔十二个,多为方形。因五八年炸石取矿,下边底柱孔已被破坏。在栈阁线的东西两端,均有用石块堆垫的碥道,顺坡延伸,虽然灌木隐遮,但道路行迹仍隐约可见。向东长达二百米,出沟不远,为水磨碥,此地为西河折向东流,在河的右侧发现残存一百多米的栈阁孔迹,共分三排,均为方形。在沿河东行,至谭家坝回水湾,此处石崖平坦,有村落,在村对岸左右崖上,有栈阁壁孔十个、间距二至三米,全为方形,长17厘米,宽13厘米、深16厘米,由于新修大路,破坏严重,本来面目难以弄情。继而东行三百米,到手掰崖,发现底柱孔一个,壁孔十四个。由于地处悬崖,下有急流,无法测量,规格尺寸不详。尔后又行程三百米左右,到达老鸦岭(此山形似老鸦)探头俯翔,下有栈阁孔迹,隔河瞭望有上、中、下三排,共五十三个,上排全为园形,高低不甚一致,但间距排列亦有一定的规律。此处下有深潭,无法测量,规格不详。再下行至平坎乡边境倒贴金,通往留坝县江口。与褒斜道相接,据当地群众讲,沿江而下,从倒贴金至留坝县江口,都有这样的栈道孔迹。使人不解是从水磨碥至倒贴金,为何栈道孔迹忽左忽右?是否与多次开发有关。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余,褒斜道:(此道不在凤境)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时开凿,其走向,从西安向西南行,经户县、周至县、眉县西南入斜峪关进山,过石头河,翻老爷岭,入太白县桃川河谷。过上五里坡,进入褒河流域,经两河口,拓梨园,到达留坝县江口镇、下南河、马道、穿石门洞、出褒谷口,经褒城达汉中;唐仓湖田路;从唐庄经溢口,北越梧岭梁至宝鸡县胡店,此路初开通后于唐长兴元年;回车道:由故道东河桥南翻秦岭南梁,入沙坝,顺车道河而下,经岩湾、孔官、平坎、倒贴金、庙儿梁、狮子坝至留坝县江口,与古褒斜道相接。此道据考《北周书》《崔猷传》载,此道修筑於南北朝西魏元年(554年);河池关至河池郡(凤州)道:据唐《兴元新路记》载,从太白县五里坡的河池关通往河池郡之道路。其走向,由河池关翻老羊沟梁至靖口关,经平木,越石板沟,翻蜈蚣岭至岩湾乡核桃坝,经唐沟、翻夫子岭至安河寺,顺安河而下,经河口、马鞍山达河池郡。上述在县境内之三条古道,均为山间碥道,其栈道孔迹少见,故此叙述从简。
    综上所述,故道、陈仓、连云、江平等栈道的起至,走向和连接,以及现存的栈道遗迹,经步踏考察与有关资料考证略述至此。更深研究,尚待进一步调查和考证。
    凤县地处秦岭南麓,是通往秦、蜀、陇的咽喉,古代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了高度的智慧和艰苦卓绝的劳动,修筑了多条栈道,成为联通陕、甘、川和西南诸省的纽带和明脉线,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商旅往来、物资交流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凤县人民的自豪和光荣,也是我国交通史上光辉灿烂的明珠。

★ 欢迎观看我们制作的九集电视纪录片《陈仓道》:

第一集《雄关漫道》

第二集《践草为径》

第三集《栈道千里》

第四集《暗度陈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