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们说,民间青铜境真品到底有多少?

 新用户99808155 2020-12-06

  制范时雕刻的镜背纹饰和铭文,需要操作者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和技术功底,铸造出来的铜镜纹饰多呈现幽雅的青铜本色。而唐代盛行的特种工艺镜则有着富丽夺目的装饰效果,更提高了铜镜的观赏价值。由于饰片容易剥落,流传至今尚能图案完整极为罕见。

  真正的古铜镜会有一种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香味。而新仿制的铜镜通常会有硫酸味和铜腥味。

  最早的铜镜是什么时候制造的呢?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小型铜镜,造型、装饰均较原始,应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铜镜。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都有零星发现,战国时期,铜镜产量大增。到了汉代,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汉中叶后经济飞速繁荣,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所制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后经唐宋时代两次发展高峰,到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这次展览中,展品包括了先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和明清六部分,其中一面战国时代的“四山镜”,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收藏铜镜毕竟不同于收藏瓷器、玉器,其工艺大部分都体现在铜镜的纹饰与形状上,真正收藏在民间收藏爱好者手里的即便是明清时期的都很少,更有的是不能明确的确定是哪个朝代的,以仿制的居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铜镜铸造随社会动荡而衰退。秦汉以降,尤其是唐宋,铜镜得以成为寻常百姓家的用具。当青铜时代结束,各种青铜礼器逐渐销声匿迹时,铜镜却伴着社会的嬗变,超越了早期的原始粗陋,迈入千余年的繁荣昌盛时期。宋元以后铜镜制作业走向衰退,其间虽有精品,但多为重实用、轻装饰的商业格调。直到明代中叶,在玻璃镜推广以后,铜镜最终于清代被完全取代。

  铜镜的质地晶莹,先得水银沾染,年久入骨,满背水银,千古亮白,称为银背;如果先受血水秽污、再受水银侵入,则其铜质复杂,色如铅,年远色滞,称为铅背;还有半水银半青绿朱砂堆的,先受血肉秽腐,一部分日久酿成青绿,一部分干净的,又染水银,所以镜背有两种颜色。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又次之。如果铅背埋土年远,颜色变为纯黑,则称黑漆背,此价尤其高,但这种颜色也较易伪作。

  目前,国内战国铜镜的品拍卖成 交价多在30万至60万元间,少数精品破百万元,中档品价格多在10万元至30万元,品相上佳的普通品也要数万元。在古玩市场其价格比起唐镜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中上游区间,仍有10万—20万元左右上升空间。由此可见,从投资角度来说,战国镜无疑是古镜收藏中的潜力股,而唐镜当然是绩优股,汉镜则是稳中求胜的长跑型选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