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气球》引热议:必须生育的背后,是女人的群体低价值感

 张德芬空间 2020-12-06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我们的文章,记得读完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人生总会有遗漏,但是不要忘记“在看”!!!

获得多项大奖提名的电影《气球》悄然在各影院上映。被业界誉为中国百年影史藏族母语电影的开创者万玛才旦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发出了呼吁,“跪求”增加排片。

实际原因是,这部高口碑的小众电影遭遇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其实,即使把黄金时间都排上,票房应该也好不到哪去。因为我去看的那一场,只有两个人,差不多算包场了。

不过说实在的,这部电影还是给了我一种惊艳的感觉,拍得真的很用心。无论是摄影、故事情节,还是大量隐喻的运用,以及饱满的情感张力,都在电影中有精彩的呈现。

电影是从一只避孕套引发的一系列的矛盾展开的,又以姐姐卓玛一家的生活为明线,以妹妹的人生选择为暗线贯穿始终。

在电影中间,有一个透过窗户由内向外拍的上下左右分隔的二分镜头,它凸显了某种对立,而这种对立正是电影给人们带来的思考。

这不是一部绝对意义上的有关女权的电影,充其量是女性意识的萌芽。

冲突就是从这个二分镜头后的对话开始的。

卓玛骑着摩托车从外面回来,有些闷闷不乐,达杰正在往绳子上晾晒羊骨,连续问了妻子两次:你去哪里了?

妻子卓玛刚从县医院回来,她刚查出来自己不小心又怀孕了,而起因可能是那个被孩子们偷出来当作了气球的避孕套。对于一个已经有三个男孩,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一个孩子意味着更大的生存压力。所以妻子听从了周措医生的建议,想把这个孩子拿掉。

老实敦厚的丈夫怒不可呵,情急之下打了卓玛一巴掌。达杰听从了上师的指引,坚信这个孩子是他死去的父亲转世而来的。做为孝子,他怎么能让父亲失去重新投胎回家的机会呢?

卓玛遭遇到的生育困境,其实在我们身边的现代女性身上并不少见。有的女性一次次堕胎,只是为了生下一个儿子;有的女性多年求子,不得不忍受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折磨,一次次尝试试管;有的女性在自己都还没长大,还没准备好做个母亲的懵懂状态下就生下了孩子,结果生活一团糟;有的女性想用生孩子来维系婚姻,结果却发现事与愿违......

其实,在生育这件事上,女性最容易被物化。似乎你的肚子由不得你来做主。正如电影中周措医生告诉卓玛那样:你不是为了生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否则,女人跟电影中那个因不能生育而任人宰割的母羊有何区别呢?

女性选择生育是为了什么?

生育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基因的传承,也就是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功能。这种传承,包括电影中提到的转世,不过是人们为了克服死亡焦虑的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让基因流传下去,或者不断地轮回,就是永生。

在放开二胎政策后,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70后的高龄产妇加入了生产大军。她们的第一个孩子要么读高中或者已经上了大学,空巢期的孤独感激活了她们的中年危机。中年危机的本质其实是死亡焦虑,而在此时创造一个新的生命,意味着自己还年轻,还有生育能力,可以让自己重新再精彩地活了一次。

其实,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有些母亲生孩子的目的可能远远没有那么单纯。她们不过是把孩子当作了自己未满足的欲望的延伸,也就是:我不能实现的理想或者期待,要由我的孩子去帮我实现。

有位妈妈从小特别羡慕别人能上大学,可惜她因为家里太穷,初中就辍学开始帮助家里干活了。在生了女儿后,她省吃俭用给女儿上各种补习班,发誓要把女儿送进985的重点大学。

在妈妈眼里,只有女儿的分数,而女儿也知道让妈妈高兴的只有高分。女儿的出生,似乎就是为了圆妈妈的大学梦。结果在母亲严苛的控制下,一度成绩优秀的女儿在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后拒绝上学了。她似乎不想再背负母亲未完成的使命而活了,她想要为自己而活,不上学就成为了她反抗母亲的潜意识的行动。

大多数人会认为,生育一个孩子,可以让一个女人成为一个母亲,这样她的一生就完整了。

有人曾问杨丽萍,不生孩子不会觉得遗憾吗?杨丽萍说:“我并不是一个牺牲者。我知道如何享受生活,我会自己建造家园,自己种田。我从小就想当母亲。现在,我会当一朵花的母亲、一只小鸟的母亲,在我的眼里,花花草草都是我的孩子,所以,我不会感觉欠缺,也没有遗憾。”

而实际上质疑她不生孩子的声音从未间断过。有位老阿姨就评论说: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一个儿女,所有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她的这条留言居然有一万多赞。

可见,这似乎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价值观,那就是婚姻能够从一而终,老年可以儿孙绕膝,这才是中国人所谓的圆满人生。

女性放弃生育又是为了什么?

我们看到电影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苦苦哀求卓玛把孩子生下来,包括她的大儿子,因为这个胎儿是他深爱的爷爷的化身。在骨肉亲情和宗教的双重压力下,为什么卓玛还是要选择打掉这个孩子呢?

生下这个孩子,就意味着养育他的责任,以及给他受教育的权利。家里需要卖掉一只羊才能勉强凑够大儿子一学期的学费,下面两个小儿子也很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对于卓玛来说,她没有能力再多抚养一个孩子了。

穷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教育,还可能会拖垮一个家庭。这其实也是很多都市女性不敢要孩子的原因。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没有学位房,与其让孩子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上,她们宁愿选择不生。

当然,更直接的原因,也许是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更想像杨丽萍一样活出自我,或者不想因为孩子而牺牲事业,所以有些女性选择了丁克。

曾经公开表示不婚不育的徐静蕾在41岁做了冷冻卵子的疗程,她坦言,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不想自己未来后悔。在她看来,无论是结婚,还是生孩子,都不是一个女性的人生必选项。

避孕套是女性拥有生育自主权的一种进步

避孕套给女性带来了解放,让女性可以毫无顾忌地享受性爱,不用再担心意外怀孕所带来的麻烦。在过去,性只是作为生育与婚姻的工具,而由于避孕套的发明,让女人拥有了与男人同等的可以享受性愉悦的权利,这对女性来说是革命性的。

同时,避孕套对女性的保护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可以防止性传播疾病的发生以外,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意外受孕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有一位女性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并且两人维持了长达5年的关系。因为她们之间从不采取避孕措施,她意外怀孕了三次,结果都毫不犹豫地把孩子给打掉了。在第四次怀孕时,她执意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哪怕是做一个单亲妈妈。因为她发现多次堕胎已经严重伤害到了子宫,医生告诫她说,如果再做一次人流,她可能会失去生育能力,这意味着她将永远丧失做母亲的权利。

假如她多爱自己一点,也许就不会深陷这样的复杂关系中无法自拔,如果能多为自己着想一点,做好安全措施,也不至于让身体遭受这么大的创痛。

其实,使用避孕套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它体现的是对女性的尊重。大多数男人不喜欢使用避孕套,主要原因是感觉隔着一层膜,会影响他们的性体验。假如真正深爱自己的伴侣,或许他就不会为了自己的一时爽快而让伴侣面临着身体被伤害的风险了。

避孕套的使用给了女性一种选择权,让她们可以决定合适的时机来孕育生命。当父母已经准备好了,那么这个孕育的新生命就是被期待、被祝福的。一个被父母期待的孩子,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比那些意外而来、不被期待的孩子具备了先天优越性。

当火红的巨大的气球飞上天空时,它似乎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向往:每个人都渴望过上自己的想要的生活。

当女性有了生育自主权时,她就不再是一个行走的生育工具,不再需要用孩子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她自己就是命运的缔造者。同时,自我独立的女性也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