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教练项目|闫付庆老师:自己栽培自己——一个小人物的成长之路

 张班级管理 2020-12-06

作者:闫付庆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许家沟乡河西小学

自己栽培自己——一个小人物的成长之路

我是一名乡村小教师,生活在乡下,工作在村小。由于不会来事,在单位不受赏识和青睐,过得很埋汰。犹如地上的野草,任人踏、任人踩,牛羊啃食就会连根拔起来。

我的能力很小,但是我的理想很高,很希望在社会的大染缸里保持自己的清白。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无奈,却有着出世的情怀,总想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未来,追逐心中的桃花源。时常为一地鸡毛的琐事纷扰,不得不为一日三餐而忧虑,生活无比庸俗,却有着忧国忧民的心,虽然苔米小,也学牡丹开。

正是在这窘迫的环境里,我学着自己栽培自己,走出了一条属于小人物的成长之路,在这条荆棘丛生、虎狼出没的崎岖小道上,我的成长的道路并不孤独。

读书,让我足不出户看到了整个世界

我想高飞,但是机票太贵;我想远走,但是没有筹够充足的旅费。我有心走出去看世界,但不得不面对生活的逼仄。我只能在琐碎中做梦,一边为生活而苦脸皱眉,一边为理想而奋力而为。

很想外出参加高规格的培训学习,却永远没有机会。走不出去,请进来。我无法参加高质量的教学研讨活动,不能和专家名师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熏陶,我就读他们的书,与他们进行心贴心的交流。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身为教师读书人的本色,借助文字走出心灵的闭塞。

每天读几页书,这是对我焦灼的心灵的抚慰,让我接受自己的狼狈;每天读几页书,这是对我劳累的身体的安慰,让我不再感到那么疲惫。正是因为文字,让我在低谷时不萎靡,失望时不放弃,雾霾中期待着云开雾散后太阳的光辉。

我会根据我的心情不同而读不同的书,每一本书都有神奇的疗效。我读教育理论书籍,孔子、老子,苏霍姆林斯基、杜威,他们给我了我教育的智慧;我读散文,周树人、余秋雨、周国平,狄金森,他们用文字抚平我躁动的心灵;我读历史,司马氏、陈寿告诉我,历史就是周而复始,兴勃亡忽有自己的规律;我读心理学,阿德勒、荣格、庞勒,他们一起帮助我进行心理的疗愈,让我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我发现,相对于听报告和讲座,读书,更能得到他们的智慧的精髓。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作品是他们生命的结晶,给后人留下的宝贵智慧。他们的人生经历告诉我,每个人都曾经遭罪,字里行间凝结着枯涩的泪水。没有人的生命是一帆风顺的,遭人算计,遭遇打击,这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遇到的经历。吞下了苦难,修炼了格局,才没有泯然于历史长河里。

不是每个时代都风清气正,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忠贤奸佞,不是简单就能分清。真理并不是总是占上风,何况,历史上有很多事情本没有是非。黑白颠倒、是非混淆,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不过,相信历史不会后退,在反复中前进,犹如东流的河水,不过有时要打几个旋回。

阅读,有共鸣,也有分歧。好在他们并不介意,不会和我发生争执,更不用担心由于政见不同遭遇他们的算计,或者堂而皇之的打击报复。

读书,虽然不能完全学到他们的智慧,但看到他们的经历,知道伟人也会流泪,虽然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最起码是一种心灵的安慰。世界就是这个模样,我们需要接受,但又不能简单陶醉。

读课,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教育技艺

很想在教育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真正掌握教育的脉搏,助力更多学生更好地成长,但凭自己的能力却无力开辟属于自己的未来。闭门造车永远无法实现自我的超越。无意中,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读课。

读课不同于传统的听课,而是一种旁观者的学习。没有同头课老师,没有切磋交流的机会,但这都难不住我。因为我发现,网络上有很多老师的课,网络时代可以唾手可得。而国家教育资源网的一师一优课是丰富的学习资源。部级优课不仅有教学实录,还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分享,让我享受贵宾待遇。

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渠道。打开国家教育平台,这样我就可以走进他们的课堂。不需要购票,也不需要差旅开支,甚至连注册也不必。虽然水平高低不一,教学艺术参差不齐,但这正好考验我的眼力,考量我的见地,给了我审视和评价的契机。让我既不妄自菲薄,悲观自馁,也不盲目乐观,忘乎所以。

我试图用我的教育思想解读他们的课堂,分析他们的每一个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支撑。然后具体分析,如果是我,这堂课该怎么上,每一个环节如何处理。随心所欲暂停和继续给我带来了现实中听课评课所没有的便利。

古人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我想,在我读了1000节课之后,不信会没有任何受益。

我可能永远也成不了名师,但是我不想蹉跎时日,不想糟蹋自己也耽误学生。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不想靠灌输为自己赢取名利,我想靠专业在课堂上站立。

分数是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但是我更倾向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对继续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灌输、训练的方式,是我所鄙视的。让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持续学习,这是我所追求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读人,善于在他人的故事中得到长进

我不能成为任何一个别人的复制品,但是,我要努力成为我自己。我承认,在很多方面我不行,有很多事情我做不成,但是,我有我存在的价值,我做的事情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来。只是,缺乏一个认可和赏识我的人,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或者评价标准并不适合我,我缺乏相应的能力。

班里的学生,是我最好的老师。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他们具备与众不同的品质。正是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教育的复杂性。正是在他们的陪伴下,我学会了对生命的敬畏,对规律的敬重。犯错,是孩子的本能,以欣赏的眼光、等待的心态,看到他们的错误也很可爱。正是在犯错和改错的过程中,孩子走向未来,我也开阔了胸怀。

向身边的老师学习,这是我成长的秘诀之一。学校都是集体办公,办公室成了很多教师的公共场地,给我提供了观察和学习的便利。看身边的前辈和后生,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很强的代入感。倘若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会浑然不觉,借助身边的同事,我找到了一面镜子。

看他们如何处理班级事务,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应对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每遇到有价值的情景,我就不动声色地观察、记录,然后深思。

善于从别人的成功中总结经验,这是一种捷径。善于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这是一种学习。看别人如何做,然后设身处地,进行设计:“换成我,会怎样处理,会有怎样的预期?两相比较,那一种更有利于达成教育目的?”以理论为支撑,以责任为前提,以经验为参考,以科学为依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很多,正是在推敲和比较中,得到最优化。

我把我的思考、我的尝试、我的看法和措施记录下来,一方面以备不测,等我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思考,使我不至于手忙脚乱,鸡飞狗跳。一方面我把它发布在我的公号上,向报刊杂志投稿,接受更多的人的检阅和指导,编辑和读者的反馈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再度审视我的处理方案,进行补偿和完善。

可以说,我发表的很多案例文章,都不是我亲自做过的,是我在看到之后凭空想象出来的。有朋友说我是纸上谈兵,确实是纸上谈兵。先从纸上谈起,有机会再去实践中尝试。

有很多案例,是可遇不可求的,也许我们一辈子都没有尝试的机会。但是在兄弟班级发生的案例,也值得自己的思考,丰富了自己的智慧宝库。

读书读人读世界,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我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包括我犯过的错、遭遇的坎坷。这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经历,只是不同的身世,苦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我知道,很多人并不把我放在眼里,甚至用世俗的眼光对我充满不屑和鄙夷,因为用传统的眼光衡量。我更知道,我没有必要去有意迎合别人的想法,特别在乎他人的看法。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有力量抵抗各方面的压力。

教师是读书人,但放眼四望,有几个教师读书?教师的责任是启迪思想,但目之所及,有独立思想的教师又有几人?在这功利至上的喧嚣中,有几人能够执着地坚守自己的教育情怀,不沦为名利客?

酒不入胃,烟不过肺,唯有和文字相对,让我无比陶醉。

修行在路上。虽然仅为生命过客,但我曾经走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