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家自制膏方?

 赤脚说 2021-01-22

热爱中医养生的人,90%都喜欢这个公众号!

有不少粉丝朋友问我,能不能分享一下如何熬膏方?我上周自己在家熬了一次,迫不及待地来跟大家分享。

在中医里面最滋补的剂型,应该就是膏滋了,浓缩就是精华,古代有“一碗膏滋十两金”这个说法。

膏滋品是非常珍贵的,市面上卖的膏也都比较贵,一斤膏滋了少则大几百,多则大几千。

所以呢,从成本角度来说,如果自己有条件的话,能自己熬膏是完全可以的。

什么叫膏滋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中药煎出的药汁,然后不断浓缩成精华。

秦伯未先生在《膏方大全》一书中说到:“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他还指出:“发散不用膏,攻下不用膏,通利不用膏,涌吐不用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膏滋主要用来滋补用的。也就是说,滋膏的主要适合人群是虚证人群,说得再通俗点,就是气血不足的人最合适吃膏滋。

当然这话大家不要理解偏了,不要认为膏滋就是补品,不是这样的,吃膏方的主要目的是扶正,但也可以祛邪治病。

我这次熬膏滋是给我太太熬的,我太太身体素来就是气血不足型,脾胃虚弱。

我选用的膏方是这个:

熟地100g,生地100g,白芍150g,川芎50g,党参100g,生白术150g,茯苓150g,炙甘草100g,陈皮50g,生姜100g,大枣100g。收膏用麦芽糖250g,蜂蜜250g。

懂方剂的朋友应该可以看明白,这个方子其实很简单,就是八珍汤的变方,八珍汤是气血双虚最对证的方子了。

首先把熟地拆分成熟地生地各半,这是我多年的习惯了。

然后加入生姜和红枣,为什么加生姜和红枣呢?姜枣可以增强脾胃,是根据我太太中上焦阳虚特点而加的。

最后还加了点陈皮,是考虑到方子有点滋腻,补气力量也大容易引起气滞,所以加入陈皮来行气。

我要跟大家重点提醒一下:一个膏滋是否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方子是否对证。因为你要知道,一个膏滋一吃就是一两个月,中途是换不了的,所以一定要确定这张方子是适合自己的。

那怎么知道是不是适合呢? 很简单,用这个方子先熬汤药吃上5天,如果在这5天里身体很舒服,身上的症状在减轻,那基本就可以确定是对证的。

因为我对我太太身体足够了解,所以我就直接熬膏方,没有先喝5天汤药。

如果是大家自己熬膏滋,一定先要确认方子是否对证。

熬膏的第1步:准备材料。

  1. 中药原材料

  2. 两口锅,陶瓷最佳,不锈钢次之;

  3. 一个过滤袋。

  4. 一个封装瓶。

自己熬膏,中药材尽可能选用质量好点的。懂行的朋友都非常清楚,同样一个药,质量天壤之别,你如果用劣质品原材料,却想要出好结果,这怎么可能呢?

另外,还需要一口大锅来熬药,还需要一口小锅来慢火熬汁,我家里刚好有一口大不锈钢锅和一口小的陶瓷锅,所以不需要另外买了。

除此之外,还需要准备一个过滤袋,用来过滤药汁的。

熬膏第2步:清洗中药材。

中药材需要清洗,建议洗上三遍以上。在洗之前,最好用冷水浸泡半个小时。

(这是我在切红枣)

熬膏第3步:熬药汁。

这跟煮汤药的方法是一样的,大火煮开后,就开小火一直熬,等到汁液变少。

这个过程需要好几个小时,等差不多的时候就用过滤袋把药汁倒出来。

药材煮一遍还不够,药性没有完全煮出来,我自己是煮了3遍,我也建议大家煮3遍,这样不浪费药材。

(熬完后的药渣渣)

熬膏第4步:浓缩药汁。

把所有的药汁放到小锅里继续熬,这个环节最关键的一个点就是控制火候。

(这一步,需要特别留意)

尽量开最小的火慢慢熬,防止锅底烧糊烧焦,如果烧糊了,这个膏滋也就失败了。

这个过程也很漫长,需要10来个小时,所以呢,等待也是一个硬功夫。

熬膏第5步:收膏。

等药汁浓缩到一定火候,加入蜂蜜和麦芽糖。这个环节的关键点是:一边搅拌,一边收膏,这个环节是最容易烧锅烧糊的环节,所以要务必注意。

等到膏滋出现这种情况时,膏滋就大功告成了。关火,装瓶。

等膏滋冷却后,放冰箱冷藏保存。

(大功告成)

总的来说,熬膏过程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把握几个关键点,成功率还是挺高的。

我做这个膏滋,前前后后花了3天时间,所以大家也要有心理准备,尽量一口气做完。

其实呢,最主要的就是要用心去做,有心者事竟成。

冬天是最适合吃膏方的时节,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注本公众号,打开公众号对话框,输入你想要的关键词,就可以获得调理方案。

舌诊 手诊 温胆汤 熬药 祛湿 鼻炎 高血压 糖尿病 失眠 便秘 耳鸣 荨麻疹 贫血 静脉曲张 头发油腻 甲亢症 甲减症 子宫肌瘤 乳腺增生 小儿抽动 抽筋 磨牙 更年期综合征 痔疮 眼袋 脾胃差 口臭 偏头痛 减肥 自汗 盗汗 脾虚 腋臭 痛风 口腔溃疡 湿疹 类风湿关节炎 肺结节 前列腺增生 排毒泡脚方 胃炎 脂肪瘤 卵巢囊肿 带状疱疹 中暑 冠心病 黄褐斑 痤疮 上火 脱发 低血压 坐月子 口苦 痛经 美尼尔综合征 月经量少 崩漏 胆囊息肉 肝囊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分享最接地气的中医干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