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题指导 思想意蕴题增分技巧

 崔无容 2020-12-07

深层次发掘,多角度探究

——“发掘作品意蕴”意蕴题指导与训练

中学语语文特级教师   焦文林

【考点分析】“发掘作品的意蕴”,即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充分认识作品内涵的深刻性、丰富性。作品的意蕴,包括思想意蕴、情感意蕴两个方面。

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也指文本思想给读者的思考认识和启示。思想意蕴重在思想性、倾向性。

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也指文本情感对读者心灵的感染与冲击。情感意蕴重在情感性、感染力。

作品的思想、情感意蕴有显性的,但大多是寓于具体的语言描述和形象、情节、环境描写之中。

【命题形式】

“发掘作品的意蕴”类试题的命题形式有客观、主观两种:

客观题,试题从人物、情节、物象等角度,发掘作品的思想意蕴,概括成6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主观题,题干直接要求“概括作品的主题”或“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蕴”等,也有的针对作品的词句、标题、开头、结尾等命题。常见命提问方式有:

(1)结合全文,说说文中某事物的意蕴。

(2)根据文意,探究文中某句话的深刻含意。

(3)作品的说题思想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有人说作品反映了××的主题,有人却说××,你的观点是什么?

【技法点拨】

 1.抓住关键,深层发掘。

以具体词句、物象为探究点的试题,要抓住题干提示的关键词(探究对象),联系原文相关内容、作者的创作目的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发掘出物象蕴含的思想、情感、道德等深层意蕴,要学会把作品里所写的“实物”,“虚化”为某种思想、观念、情感,力避答案的表象化。

例、结合文意,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有删改)

     文中既有“窗”的表层意义,也有深层意义。考生阅读文章之后,一般能答出来“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却往往忽视“窗”的深层意蕴。

     这里“窗”的深层意蕴的发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注意原文中,关键性的深层意蕴的提示语和其它相关材料,如“那无形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等。

 二是认识作者的创作目的。林徽因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得其有资本四处游历,从而有机会接触淳朴自然的民俗风情。不过,其身份、性格特点决定了即使身处市集里、火车上、客栈里,都会被优越出身的背景所束缚。《窗子以外》呈现了她出游的经历和不少沿途景色和市井众人的百态,由此突出自身和人群的区别,强调自己是作为一个窗子以外的“旁观者”,那“无形中的窗子”在影响着她与世界的交流,影响着她对世界的看法。

两者结合不难理解,文中那“无形的窗子”指的是她“固有的心态、观念等”。

2.围绕关键,多角度探究。

围绕题干提示的关键词(标题、人物、细节、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作品的内涵。

从文本的角度看,可以从与题干关键词相关的人物、细节、论述句、抒情句等方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从作者的角度看,可以从作者的创作背景、目的、思想倾向等方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角度的选择要根据试题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来确定。

例、“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一种陌生的光,他在母亲眼里突然有了位置。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他坐在桌前,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

那天饭桌上,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

   “一种味道”,是题干的关键词,也是文章的标题。根据题干的要求,考生应该多角度的思考:一是从全文中的核心话题“鱼汤”这个角度来看,指鱼汤本身的鲜美的味道;二是从家庭的角度看,鱼汤改变了家庭的生活氛围,让“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三从他成长的角度看,“一种味道”还应该指他期盼的、可能会有的读书的味道等。

类题训练

体味麦浪

鲍安顺

写麦浪,不能不写麦浪的味道。

    蓝天下的麦浪一波波地荡漾着。置身麦田仔细看,那麦穗,那麦芒,那一颗颗麦粒,都是金黄的。麦芒儿锋利,麦粒儿鼓胀,整个麦穗儿沉甸甸的,如 一 个乳香弥散的婴儿,惹人怜爱。

    清晨的麦田边,太阳在东方红彤彤的刚露脸。那灌浆了成熟的麦子,让一望无际的麦田充满了亢奋与激情。在亢奋中,我似乎闻到麦子的香味,而在那激情里,藏着轻波荡漾的麦浪气息——在晨光熹微间生成的气息,挟带着泥土潮湿气,还有浓郁的草腥气。麦浪荡起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虫子飞起时带来的虫体味,让我感觉挟带着狂野的灵性,我们从中品尝出风暴的味道。那麦浪在心间酝酿的风暴,拥有着成熟的沧桑,散发着迷人的馨香。

    看麦浪,寻找村居生活的一种农耕情结,那心情像在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淳朴温馨,亲切悠远。那麦浪中的味觉与嗅觉都仿佛展现了出来,更接近了地气,像鱼在水中游,鸟在天空飞,绿树在苍茫山野生长。那味觉,很丰富,在我们的舌尖上直打滚,香了成千上万年,也回味了成千上万年,而且亘古如初。那麦香,在麦子生长的过程中与农人相依为命了几千年,渗透着先苦后甜的复杂味道——那味道的意味,正是农耕文明憨实的着落点,根深蒂固,似水流年。

在麦浪里,用手搓着清香的麦粒吃在嘴里,是一种独特的味觉享受。双手搓来搓去在手心被揉碎的麦粒,轻轻一吹,麦皮纷飞四散,再把干净的麦粒塞进嘴里,几经咬嚼,浓郁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送到五脏六腑。那浸染身心的麦香味道,让生命在对麦浪最初的体验中开始升华,像麦子灌浆的味道。如果摘一把饱满 的 麦 穗,在 柴 火 上 燎 一 燎,再 搓 着 吃,更 是 唇 齿留香。

麦浪的味道,几乎贯穿整个麦子的生长过程。比如麦子拔节、抽穗、扬花、灌浆。一眨眼就籽粒饱满,然后就收割进囤。那拔节中的麦浪是悠闲的,如少年一样眉开眼笑,也眉清目秀,让我们闻得到它青青的嫩草气息。抽穗的麦浪,显然变得充满了热情,那种生长的踌躇满志,那种渴望的风起云涌,总是令人体味到骚动的激起,一种孕育的气息。扬花是一场梦,麦子爱情的梦,也是麦浪汹涌起伏的梦,传送花粉的香,弥漫愉悦的情。更不用说灌浆了,成熟的麦子在一念之间,香气浸染的梦在麦浪里意绪飞扬。

经验丰富的老农,在麦浪里看一看,或者摸几下麦穗,就知道能不能收割麦子了。为了保险,他再用牙咬咬麦粒,再决定割不割麦子。老农在口里咀嚼的感觉,是积淀的经验,他的一声割字叫出来,那麦子似乎变得更加香气扑鼻,让人精神亢奋。

很多时候,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人,虽然看不到麦浪,却能体味到遥远的流浪麦香。那宽广麦田里的麦穗低头羞涩,那闻风袭来的麦子成熟的气息,那金色麦束的意味深长,让我沉醉在镰刀与馍面的香味之中,不能自拔。记忆中,粒粒圆鼓鼓透着光亮的麦粒堆成小山,被霞光映衬得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让人在遥想中魂牵梦绕——那麦浪变成了生命中锦瑟流年的梦,在味觉里驰骋,在嗅觉里升华,像一个个披着蓑衣的稻草人,随着麦浪翻卷希望,与夏风共舞,与麦田的涛声对话,与紧贴泥土的乡情共眠。我突然想起具有异域风情的漫天香透的无边花开的薰衣草,那种香味很浓,也很热烈,却与金黄的麦浪香完全不同,麦浪里的香,是泥土的气息,庄稼的风情。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味麦浪”是文章的标题,也是行文的线索,作者正是围绕“体味麦浪”来组织材料、表达情感的。

B.文章重点写麦浪的味道,较为详细地交代了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很多种味道,寄寓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C.在作者看来,麦浪的味道与农人命运息息相关,渗透着先苦后甜的复杂味道,揭示了同情农民苦难的主题。

D.文章善用修辞,比喻俯拾皆是,如“粒粒圆鼓鼓透着光亮的麦粒堆成小山,被霞光映衬得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

2. 赏析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

(1)麦芒儿锋利,麦粒儿鼓胀,整个麦穗儿沉甸甸的,如一个乳香弥散的婴儿,惹人怜爱。

(2)很多时候,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人,虽然看不到麦浪,却能体味到遥远的流浪麦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开头说“写麦浪,不能不写麦浪的味道”,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麦浪的味道”

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揭示了同情农民苦难的主题”错,主题应该是对乡情和农耕文明的怀想。

2.(1)比喻手法,将麦穗比喻为婴儿,表现麦香的诱人,抒发对麦香的赞美之情。

(2)身居城市的作者,仍然怀念着农耕文明,仍然怀想着麦香浓郁的家乡。

3.(1)麦子的香味  (2)泥土、青草的气息  (3)生命的激情、热情  (4)农耕文化的淳朴温馨  (5)浓郁的乡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