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进化论

 博子x9xvaybzsr 2020-12-07

因为武汉的疫情,出现一种声音,认为特大,超大城市的弊端显现。

的确,我国的大城市动则千万人口起步,在传播性强的疫病面前,确实是难以防范。

越来越发达的交通,也增加了传播效率。

但是因此来否定大城市的出现,无异于因噎废食。

这一篇,就来聊一聊城市的形态进化和相关的条件。

古代的城市,受制于社会形态,交通等,都不大。

何谓古代?通常我称之为农业时代,农业时代大量田地需要人力耕种,人口分布散漫。

工商业受制于交通,政策等因素,不够发达,聚集性较差。

以长安城为例,很长时间里这是世界一等一的大都市,西汉年间,这里含城郊人口

有40万人左右,规模与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里亚相仿,同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40万?现在在地级市都算小的吧。


唐朝长安也是世界大都会(当时也就巴格达有资格和长安比较),一般情况下人口也就80万左右,鼎盛时期,其流动及居住人口约达150万人,在当时这已经是世界第一的规模。

但在现在这可不算什么大城市。明清时期,中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也就三个,北京,南京,苏州,现在很多大都会(杭州,成都,广州)等,当时人口都不到100万,而且中国城市规模已经很大了,欧洲那个时候城市规模更小,人口超过5万的都不多。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把人类的社会带进了一个新时代,由此也引发了城市的进化。

工业时代规模化的原料,生产,运输等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共同来完成,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大量的人口需要聚集到某一个区域协作,人口聚集的需求又衍生出商业的繁荣。

进入工业时代后,大量的人口不再均匀散落在各个角落,城市人口急速增加,以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为例,伦敦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大量增长,远远超过了我国古代长安城150万人的盛况。

随着城市人口爆炸,落后的交通,环境等因素又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地铁,公园,汽车等都在工业革命后逐步普及,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雏形。 

而随后因为城市的聚集,人类社会配合更精细,各种新兴需求的促进之下,第二次,第三次革命相继出现,让城市在现代技术的应用下急剧的扩张,逐步形成了我们当前的城市形态。

现在的伦敦人口近900万,是两百年前的8-9倍。这就是现代城市的极限了吗?

显然不是。

目前世界上大城市比较公认的理论上限是3000万人,再大的话,这个城市的管理,交通等等都会出现极大的问题。

3000万人的城市,什么概念?不用想象,新的城市总规已经给出来了

大概相当于成都未来总体规划,这种规模吧,常住人口2000多万,外加数百万流动人口。

基本上在现有的成都规模上还要上浮35%左右。

未来城市还可能继续扩大吗?

我认为技术条件上,目前制约城市扩张的主要因素就是市内交通

市内交通主要是服务于通勤,上学,商务这种日常行为,这就导致了频次特别高,目的性特别重。

那么一个主要的工作聚集区到居住地的时间半径,以及每一个有较大协作关系的工作区互相之间的时间半径,就会构成一条条来往线路。

这里解释下时间半径:就是无论选用什么交通方式,以时间为基准,而不是以距离为基准。

因为决定效率的是时间,而不是空间距离,所以任何城市的基础理论都应该是建立在时间上,而不是建立在空间距离上。

如果居住和工作目的地,相关协作的产业聚集区隔离太远,就会导致通勤,商务效率低下,这就是城市无法无限制扩大的根本。

为什么十多年前去大源都觉得远?

而现在很多人去兴隆湖晒太阳都不觉得远?

因为交通在变好,出行方式在改变。

十多年前去大源主要靠公交车,火三轮,现在去兴隆湖靠开车,靠地铁。

在市内交通无法进一步提高效率之前,大城市的极限无法明显提高。

最近储值物的变迁

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社会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储值方式随着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时代,民众赖以生存的资源是土地或者牛羊。

农耕文明的资产就是土地,而游牧文明的资产就是牛羊。

中国毫无疑问是农耕文明的代表。

而我们古代大部分矛盾都是因为土地兼并而导致的,尤其是土地兼并严重之后,再遇到天灾,很多大一统王朝都是毁于此。

土地兼并是造成农民失地的主因,天灾只是催化剂。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以高息向地主借贷粮食,当年土地产出的粮食,不够偿还高额利息,只能低价变卖自己的土地,沦为佃农。遇上灾年,佃农没有收成只能拿余粮交税交租,等到余粮没有了,生活就出现困难了。

汉初土地兼并问题就开始显现,开国元勋萧何就是汉朝初期第一大地主,后来王莽改制,试图 “齐众庶,抑并兼”,重新把土地变为王田,不许私人买卖,但是汉朝中期改立“新”朝,国家也没有多少土地(都在地主手里),在土地关系上失去调节力,只能从豪强手中去取,结果没有推行下去。

东汉之后,朝廷政策再次回归无为之治,放任豪强肆意兼并土地,造成国家赋税之源多数落入豪强之手,而财政资金拮据,因此赋税也减无可减,遇到灾荒只能共渡难关。

东汉末年的乱局,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土地兼并惹的货。

我国古代大部分时候基本就是在 ,新帝国-->土地兼并-->战乱再分配-->新帝国,

这个过程里挣扎。

其实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土地就是农业时代的硬通货(游牧文明另说)。民众只能依靠土地赖以生存。

那现代社会里“硬通货”变成什么了?就是房子。

有人会说,土地可以种出粮食,那房子又不能吃?

是的,房子不能吃,但好的房子周边更容易找到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配套资源。这也是人口不断往小城市,大城市逐渐迁移的根本。

当然也可以选择放弃城市,回归农村耕种,但现在大部分农村青年的选择已经说明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

所以现代社会喜欢囤房,古代喜欢囤地,因为这是社会形态下的优质资产。

而我们国家的房地产一路高歌猛进,何尝不是我们的城市化进程的缩影?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大量小城镇人口涌入大城市,居住就是必须的选择。

如果没有自己的房子,那就得缴纳租金,和古代佃户缴纳地租有何区别?

所以我们国家不断的调控房地产政策,限购,家庭限制套数,像极了是在调控“土地兼并”。

现代社会的优质资产从食为锚点,变为了更符合现代社会形态的,住为锚点,这样有个好处是至少土地兼并再严重,也不会饿死人。

现代城市的体量都在越来越大,逐步出现一些反对声音,认为大城市过于臃肿,应该肢解大城市,将城市缩小,各自担当不同的职能,分布式发展。

这一理念者特别推崇德国的城市结构,今天就先从德国的城市构成来解读。

德国是重量级国家中,唯一的没有发展出巴黎,伦敦,纽约,东京这种中心性大城市的国家。

要了解德国,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德国的行政分级。

德国的最高级行政单位为州,类似于我们国家的省。

全德国由13个州+3个州级市组成,州级市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的直辖市,分别是柏林,汉堡,不来梅。

州下面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行政区,以北威州为例:

这个行政区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概念,他没有行政权,没有行政区政府。

行政区下有市和县(就是常规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城市)。

下面先来看看德国的几个大点的城市:

第一名,柏林,德国首都、最大的城市,政治、经济中心,有居民约350万人。

第二名,汉堡是德国三大州级市(柏林,汉堡,不莱梅)之一,德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国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贸中心、德国第二金融中心,同时是德国北部的经济和文化大都市。有居民181万人。

第三名,慕尼黑(德语:München)隶属德国巴伐利亚州,为巴州首府,面积310平方公里,坐落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海拔500多米的高原上。慕尼黑建于1158年,至今已有850年历史,是巴州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人口150.056万,是巴州第一大城市、德国第三大城市。

第四名,科隆(德语:Köln),德国的第四大城市,德国西部莱茵河畔名城和重工业城市。人口100.7万(2009年),仅次于柏林、汉堡和慕尼黑。

第五名,法兰克福(Frankfurt),全名: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语:Frankfurt am Main),是德国第五大城市,德国乃至欧洲重要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位于德国西部的黑森州境内,处在莱茵河中部支流美因河的下游。有居民70万人。

是不是大开眼界,德国的金融中心,第五大城市法兰克福的规模,甚至不如我们一个县城。

这真的就代表说,德国的城市分布很均匀吗?

就法兰克福为例,法兰克福周边密集分布着大量的城市,很多城市已经融为一体。

而法兰克福自身只有区区200多平方公里大小,也就是说,德国的城市的行政区数据统计其实是很吃亏的。

因为太小了。

如果法兰克福的行政面积扩大到伦敦一样的1000多平方公里呢?周边的各种城市数据将会全部加入法兰克福中去。

再来看看其他的州的情况。

这次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德国第一大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我们可以看到,密集的城市连绵不绝,每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基本上只间隔5-15公里左右。

而5-15公里是什么概念?

从天府广场到桐梓林,就是5公里,到大源13公里。

也就是说在德国,很可能10公里外就是另一个城市了。

其实归根结底,德国的城市统计数据小,是因为行政划分特别小,如果将德国的城市行政面积扩大,缩减数量,那么统计数据上一样会出现大城市。

看完地图,我们再来看经济

2017年省级行政区经济分布:

德国

韩国

法国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做个计算,德国,韩国和法国3个国家,前3省级行政区经济占全国比重:

我们可以看到,前三大经济圈占比会超过这个国家的一半,而前五基本就会达到65%,甚至70%。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德国依然不是常规上人们所认知的那种“小城市”国家,他经济产业依然是相当集中的。

只是因为比较特别的行政划分,让城市很袖珍。

着就相当于我们把成都市分拆为好几个城市,比如五城区=A,高新区=B,天府新区=C,双流=D....

而实际上20年前的成都,和德国的这种布局有一定相似。

把五城区,双流,华阳等单独看作一个城市,那么双流,华阳,温江等等彼此之间间隔10-15公里,形成星落的城市群。

随着人口涌入,我们的成都逐步填满了这些城市群落之间的空隙,融为了一大片连绵的建成区。

德国的城市群模式归根结底就是功能分拆。

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职能,距离很近的各种城市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城市群!

而德国一个城市的面积,还没我们一个区大,所以我们根据各个区定位不同的功能职责,进行分拆。

然后通过区组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城市。

其实我们的国家的城市,相对于德国来说更像他的1.5级行政区的概念。

每一个行政区有一个首府,然后围绕这个首府来布局。

以巴伐利亚州--上巴伐利亚行政区为例。

首府慕尼黑其实相当于我们成都的五城区。

周边的近郊县市,比如加兴,相当于双流,温江。

而远一些罗森海姆等地方,就像都江堰。

而整个上巴伐利亚行政区的面积,还没有成都的整个行政区面积大。

德国城市的秘密,看似不大,实则一样的聚集。

当然因为德国的州内行政区是没有行政权力的,也就意味着州内的城市自主权极大,这一点是和我们不一样的。

这就相当于,不会有一个龙头政府指导整个行政区要东进,要南拓这种政策,而是各个独立的发展,又互相协作。

所以大部分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很多中小城市均匀分布,是不存在的。

一定是大量的人口聚集在某几个区域,最高效的创造价值,也许他们不是一个城市,但他们一定是相距不远。

其实在我们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长三角,上海-苏州。

比如珠三角深圳-东莞。

德国的小城市更多是因为行政区划太小而导致的统计上的小城市,而在经济集中度上德国比肩法国和韩国。

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大城市,需要的是集中度

这时候有人会说,德国没有巴黎和伦敦的那种大城市氛围。

这是因为德国的主导性产业是制造业等不需要张扬的产业,而法国的奢侈品,商业注定了巴黎需要更高的聚光灯。

其次德国的城市行政范围太小,在行政主体内自然是各自为战,自己以自己的市中心来发展,就难以出现类似于大巴黎的市中心那种巨型的城市中心。

这只是发展模式的不同。

无论是德国的小城市模式,还是我们的大城市模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城市群的集中度

我们需要'大城市',其实是需要高集中度,无论他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群。

事实上,我们成都的规划各种中心和职能的分类,就是在德国的分布式城市群模式上的本土化行为。

偏偏有很多人一边吹着德国的模式,又对天府新区和空港的模式不理解,这就是最大的笑话。

当然有一点,我们国家因为人口众多,所以在城市人口密度上自然比德国高的多。

为什么我们需要集中度?

很多文章都会说我们需要大城市然后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商业协作效率高,比如ZF比小城市更廉洁等等。

但是有谁想过为什么吗?为什么大城市,或者说城市群这些一定比小城市更好??

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有难度的,他不是问1+1等于几。

而是在问1+1为什么等于2.

我们平时总是在说,大城市比小城市好,小城市比乡镇好。

无外乎,大城市的政务能力更优秀,监管措施更完善等等各种理由。

这些话对不对?

自然是对的,但这些就是看似正确,然而并没有什么P用的废话。

打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总有人给你说,赚更多的钱,你就能生活的更好。

这是不是一句正确,但没用的废话?

从德国城市的结构入手,解析了我们的城市和经济产业一定是集中的,就是所谓的集中度高。

留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集中度高?

我猜测,很多同学会觉得,因为商业交往,分工协作这种现代社会的特性而决定的。

是,但我认为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原因。

另一个核心原因就是管理,这应该是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问题。

很多人应该听说过一句话“皇权不下县”。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就是说,古代皇帝的权力到县一级基本就已经结束了,影响力再难向基层衍生。

深层其实还有一层含义,“皇权不下县”并不是说皇权一定管不到基层,而是说皇权有没有必要管到基层,或者说,值不值得

因为如果把皇权延伸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势必会产生巨大的管理成本,以古代中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必须考虑一个“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再者,代表皇权实施权力的官吏难免与本土势力产生勾连,形成对抗中央的利益集团。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汉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所以古代的中国,发生了很多朝廷本来是好意,但是却因为权力到达不了基层,导致的崩溃事件。

那么到了现代社会,有了新的生产经济模式,衍生出的大城市,在很大层度缓解了这个管理问题。

正如上篇文章举例的几个国家的GDP来说,管好前三,前五所在的区域,这个国家基本就不会出大问题了。

前三占比超过50%,前五占比70%。

当然这是指小国,而我们中国属于大国,相对来说没办法集中到这个程度。

但是我们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基本上也占据了我们国家40%+的经济总量。

而再加上成渝这个新兴的战略城市群,以及武汉,西安,郑州等前20大城市的辐射范围内的区域,将会占据这个国家超过7成的GDP。

也就是说,管好前20大城市及其辐射范围的区域,中国无恙。

而管好前20大城市,这些区域就无恙。

那么根本上就是如何管理和发展好这些大城市。

这种体系会形成一个管理监督递减的层级。

中心性大城市里的管理一定是最好的,周边郊区和辐射的城市群次之,而非处于这2个范围内的地方,就是属于管理监督薄弱的地方。

因为我们没有办把大城市的管理监督机制移植到每一个地方,每一寸土地,这个成本代价太夸张,夸张到这个体制无法运行下去。

所以我们经常听说哪里偏远地方的什么主任为祸一方,多么有钱,从根本原因上就是我们的监督机制没办法做到有效覆盖。

而大城市的管理,监督机制付出了大量的成本,自然是更完善的。

这也是开篇所说的,那些正确但是没意义的废话,因为大城市投入了大量的管理成本,才有我们吹嘘的管理更好。

而为什么要在大城市投入巨大的管理成本?

因为管理好了大城市,这个国家就不会出大问题。

而集中度就是我们现在社会必须的模式。

经济集中度高,除了便于协作,还方便于管理施政。

比如这一次突然爆发的疫情,很多城市做到了每个社区基层蹲守小区门口的管控力度。

城市里的管理能够深入到最基层,而偏远地方很难做到这个层度。

偏远地区做不到大城市这个级别的管理,经常会导致混乱黑暗的事情更多,但是这种混乱无法影响到这个国家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经济集中度主要在大城市及其辐射的城市群里。

这就是现代社会,一种远远强于古代社会的管理模式,正是演变出来的这种管理结构模式,让现代的社会体系稳定性远远好于古代。

而具有高集中度的城市群或者中心性大城市,就是现代社会的管理模式的基石。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和星球交流群。

数据支持小程序,大家可以上去查看更多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