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花窑口的发现 吴白雨并不是云南人,作为四川人的他,2006年从福建师范大学调到云南大学工作,专门从事云南陶瓷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建水陶、玉溪窑青花、高温色釉的华宁陶体系。2009年,他对云青花感兴趣了,便将其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来研究。 之所以感兴趣,吴白雨发现,云南青花已经失传了。玉溪窑在学术界名气很大,它是中国著名的窑口,但是它衰落了,“因为当时建水陶的发展规模都很小,不像现在这么火爆,我觉得作为一个陶瓷的研究者,首要的任务就是恢复我们当地的历史名窑,对传统进行一个深度的研究,首先要把老祖宗的东西捡起来,老祖宗的东西都丢掉了,还谈什么创新呢?” 自2009年起,吴白雨着手对云青花进行了实地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在玉溪市东约两公里的红塔山旁瓦窑村市郊,如今依旧保存着玉溪窑的古窑址。吴白雨说,这是目前为止云南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口古窑。进入古窑口,我们能看到完好的龙窑的遗址,这个长约5米的龙窑,历经百年,写满沧桑,在地上,还可以捡拾到一些青花的碎片。 1960年,云南省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葛季芳等人在玉溪调查征集文物时,偶然听当地人说起发现过古代窑址,便做了进一步调查,就是在这里发现了“平窑”、“上窑”和“古窑”3处古窑遗址,并于1962年2月在《考古》杂志上发表名为《云南玉溪发现古瓷窑址》的文章,使得玉溪窑成为云南学术界首次发现的古代制瓷遗址,确定了玉溪是除景德镇以外烧制元明青花瓷器的重要窑场,揭开了云南青花研究的序幕。 这一发现立刻引起国内外陶瓷专家的热切关注。玉溪窑青花无论器体造型、绘画风格、青花发色都具有元末明初的风格,代表着历史上云南釉下彩绘瓷器烧制技艺的全面成熟和杰出水平。 由于玉溪窑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1965年玉溪窑作为中国新发现宋元时期的古陶瓷,被考古学家冯先铭先生收入《新中国陶瓷考古的主要收获》一文,并在《考古》上发表《有关青花瓷器的起源问题》一文,将云南玉溪与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并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3大产地。1980年,《考古》发表故宫博物院杨静荣先生的文章《元代玉溪窑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可视为研究云南青花最早的专文。随后,“元玉溪窑鱼藻纹玉壶春瓶”作为元明时期西南陶瓷的重要代表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从此,玉溪窑作为云南青花的代表,进入到中国历史名窑名录。 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陆续在建水、禄丰、凤仪、祥云、昆明、曲靖,以及四川会理等地发现古代青花烧造遗址,加之墓葬出土的云南青花瓷器数量日益增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云南青花的整体认识。 约在17世纪末,由于云南和内陆交通的改善,商业贸易日益频繁,景德镇瓷器大量进入云南,景德镇瓷器胎体洁白,种类丰富,可谓物美价廉,严重地冲击云南地方陶瓷业的发展。约在明末清初,玉溪窑停烧,建水窑改烧细陶,形成以刻坯填泥和无釉磨制为特色的建水陶。 “虽然停烧了,但清代、民国以至解放后,云南某些地区仍然在烧造少量的青花瓷器,但这类青花的工艺与风格已经受到景德镇青花的强烈影响,或者是由迁徙到云南的景德镇窑工建窑所烧。”吴白雨说,这类器物的瓷化程度更高,胎质更加紧密,修坯精度和透明釉纯度接近同期景德镇民窑的产品,但在绘画上简单粗率,题材也只限于简单的花草纹和鱼纹,已经和元明时期云南青花的风格特征发生了很大差异。“我们只能把它认为是广义概念上的云南青花,但却不是元明时期的云南青花”。 云南青花的烧制技艺失传了,吴白雨便开始对其配方进行实验。他去考察玉溪、建水、易门这些地方的古窑口,去寻找这些地方的古瓷店,广泛地收集资料。 在考察的过程中,他亦颇有感触。云南的古代陶瓷窑口很丰富,而且云南烧制青花的地方很多,但是对古陶瓷、古窑口的保护不够,“除了玉溪窑,其他的古窑址破坏都很严重,甚至消失了踪迹,玉溪是保护得最好的了”。 他也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去挖古窑,挖草、刨灰,有时候好不容易打听到一个地方有古窑,赶到时古窑址已经不在了。“痛心!很多古窑就这样遭到破坏甚至消失了,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缺乏科学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其中有很多未解之谜再也无法解开”。 虽然这样,也正基于此,2009年,吴白雨决定自己开始试烧青花的透明料和钴料的配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