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天哲:金华侍王府内读书记

 毛天哲 2020-12-07

古子城,是金华的文化发源地。据明万历《金华府志》载,“婺州旧有子城,在大司前谯楼巷至星君楼、大司后坡仙台一带,周长四里。”即今金华城东八咏路以北,东市街以西、酒坊巷以东、将军路以南的地域。据考这里是唐朝以前的金华主城区,今叫古子城。金华六中就坐落在金华古子城内,紧挨着天平天国侍王府旧址。我的初、高中时代是在金华六中渡过的,当时的教室就在侍王府东院二殿前那幢二层楼屋里,据说那原先是侍王部属和卫队的住所。

六中周边文物古迹甚多,南边便是由南朝著名文字家、史学家沈约创建的八咏楼。西南边紧靠滋兰书院(清初著名书院之一,也就是后来的金华师范学堂)。六中操场就是原先天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的练兵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为金华师范学堂的大操场,原练兵场可容10多万军队操练。六中的周边还保留有很多明清时期的考寓、会馆遗迹。在还保留着民国初年风貌的酒坊巷,你还依稀可以看到古代考寓的痕迹。酒坊巷以南一带依次有兰溪考寓、东阳会馆等,永康考寓则在将军路上。

据《浙江省金华市地名志》记载:古子城,清代以前是州治所在,清代后成为金华地区的试院,是考生考取功名的地方,从清末开始这里主要是用来办学。翻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修订的金华府地图可以看到,明代开始兴起的府儒学(官府办的学堂)就设立在此。以后随着全国各地办学风气的高涨,这里又成了滋兰书院(清初著名书院之一)。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滋兰书院的废址上创建了丽正书院。取丽泽书院、崇正书院各一字而命名。为清代金华府规模最大的书院。

清末废科举,1907年清政府在这里建立了金华师范学堂;1913年改称为浙江省立第第七师范学校;1916年筹建附属小学;1927年7月,浙江省第七中学堂(今金华一中)并入,称浙江省立第七中学,设师范、中学、小学三部;1938年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改称浙江省立金华中学,即人们熟知的金中,时称“北有扬中,南有金中”;1946年,设立浙江省立金华第一中学;1958年搬迁至蒋堂。1959年1月,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迁至酒坊巷52号;1969年设立中学部;1970年,金华师范学校恢复招生,中学部分出。这个分出的中学部就成为了现在的六中,当时也称为金华县第一中学。

住在酒坊巷的老人曾告诉我:“你们原先就读的那几座楼屋最早是秀才学院,是考秀才的地方。都是先乡试后再到这里考取秀才,再到杭州考举人,最后到北京考状元”。他们还告诉我,“秀才学院的东面也就是现在新青年复习班的地址是当时考武之地,而秀才学院的旧址是考文的。侍王府、古子城这一带是古代金华城里风水最好的地方,可以说是金华城的精华所在呢。”

侍王府 古柏

能在侍王府内读书其实是一种缘分。当时,我们学校初中部因房子太旧而拆建,而新的教学楼又没完工,这样从初三到高二这三年时间里,我们就被安排在了侍王府内原秀才学院旧址上读书了。学校的食堂就在侍王府西院的几间老房子内。记得当时侍王府正在大维修,到处是毛竹搭建的脚手架,文物管理意识也不是很强,我和同学常在课间或者放学后常溜进侍王府内玩耍。初三毕业考那会,我也常携带着一本书溜进议事厅(又称大殿),坐在青石板上,斜靠着廊柱看书,复习功课。

议事厅是当时太平军举行军事等重要会议的场所,其梁、仿、柱、壁上原绘满了壁画、彩画于整个大厅,金碧辉煌,现还依稀可见。整个大殿高大宽敞极了,很是阴凉,在里面读书十分舒适。读书累了就起来看看那些墙壁上的壁画,或者穿过过厅、二殿,来到耐寒轩,去看看那轩前厢房庭院内二株苍劲古拙、伟岸的千年古柏。两株古柏相传为钱肃王手植,它虽经历代风霜雨雪的侵蚀,至今仍生机昂然,独守岁寒。

近日看到报纸上登载,原金华六中要整体搬迁出去,以还原侍王府、古子城一带的原来风貌,看来下几届的六中校友们不要说是在侍王府内读书,恐怕连在侍王府边上读书的缘分都没有了。在当时,感觉自己能在侍王府内读书是件很平常的事情,而今想起来觉得真是幸运,未必人人能有这样的机会在侍王府内读书,而且一读就是三年。不知道我的同学们是否会怀念起这段美好的时光呢,我是会常常想起的,是以记。

2006年5月27日写于网易博客

2009年4月2日修改于QQ博客

毛家小子天哲于浙江金华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