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明清初三位怪才:徐霞客、宋应星、毛会建,第三位知道的人不多

 毛天哲 2020-12-07

晚明清初有三位怪才,其一为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江苏江阴人。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据说是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奇书,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国人所著实际调查的地理书,当以此为第一部。他是一位探险家,单身步行,把中国名胜古迹几乎全部都游历遍了,今人几乎难以复制。

其二为宋应星,字长庚,是位科学家。他所著《天工开物》,用科学方法研究食物、被服、用器,以及冶金、制械、丹青,珠玉之原料工作,绘图贴说,详确明备。存朱明一时代之文明,赖其书也。

梁启超先生曾评价说:“这两部书不独一洗明人不读书的空谈,而且比清人专读书的实谈还胜几筹,真算得反动初期最有价值的作品。”(梁启超《近三百年来学术史》)

第三位知道的人不多,他就是毛会建,也是位探险家。著名的大禹碑就是他到衡山岣嵝峰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并勾填后摹刻的。毛会建嗜奇癖古,游迹几周天下。其书法苍劲,类颜鲁公。尤精擘窠书,喜书大字。学林誉其为“书法逼晋魏,六书篆皆精绝”的金石书法家,所以其亲自勾填的禹碑“意象宛在纸”,为时人所重。

何谓禹碑?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后称这块石刻为禹碑。唐、宋时期即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唐代文豪韩愈还为此碑赋诗,但许多人遍访衡山而不见此碑。直到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且“手摹其字以传”,将此碑摹刻于长沙岳麓书院。其碑文奇特难识,有的说它是“蝌蚪文”,有的说是“鸟虫篆”,有的则断为“篆书”,历代都有人想辨识,但终不得其解。

毛会建毛笔手抄摹写本《岣嵝碑》

关于摹刻禹碑于晴川阁的经历,从毛会建《摹刻禹碑于大别山》长诗、为摹刻的禹碑题跋及有关记载中可以窥见。毛会建在诗中记述了自己历经艰辛从衡山岣嵝峰临摹禹碑,刻石于汉阳大别山的经过。

同时代的清初文人夏嘉瑞亦详细记载了此事。其在《毛子霞摹刻禹碑于大别山》诗引言说:“禹碑七十七字,在岣嵝者不可复睹,在岳麓者亦不易得。子霞(即毛会建)历巉岩,探虎穴,手自摹勒,乃得原本,载归武昌,至是,复刻石于大别山之巅。大别(即龟山),固禹导水时所憩之地也,时顺治庚子(1660年)三月日。”

另外他干了件比较牛的事情是自费在晴川阁周围植树。

毛会建晚年酷爱晴川山水,曾出资在古晴川阁周边补植树木。在汉阳一些历史文献中,对毛会建植树一事屡有记载。他自己也在《晴川补树》诗叙述了他在晴川种树的经历,其诗曰:

大别暗山足,轮风激颓波。

白日惊雷雨,半夜鸣蛟鼍。

独有晴川树,清光晴较多。

沦桑一朝改,历历觉如何。

我移天上种,来种山之坡。

殷勤杂榆柳,与柏相婆娑。

近云飘玉叶,远雾飞纤罗。

高阁腾空起,时时仙家过。

树底闻猿鸣,树杪听笙歌。

我亦忘情者,心计久蹉跎。

风波苦未谙,适情得岩阿。

题诗愧黄鹤,好事及绿莎。

愿言千载后,碧树交枝柯。

历历晴川上,长邀七字哦。

毛会建所书 山高水长

今汉阳禹碑亭东面一棵巨大的古椿树相传是他栽种的。毛会建在《晴川补树》诗自跋中说:“自崔左司(崔颢)《黄鹤楼》诗而晴川以树闻,历千百年以至今,何濯濯也。予乞诸万木园,得榆、柳、柏数种补之,清川绿树,一时掩映,倘亦好事者之所为欤?”

诗文表明了他种树的愿望,自崔颢写下《黄鹤楼》诗后,晴川树色便闻名天下,但千百年后,龟山上已光秃秃(濯濯)了,所以他补种树木,力求千百年后绿树成荫,枝干交错,再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风貌。读完他的诗的确很感人,当时像毛会建这样能自掏腰包为名胜景区种树的文人还真的不多。

为之序传曰:毛会建,字子霞,别名客仙,江苏武进人。明末名士,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康熙时,曾任仪曹郎、礼部郎中,乐昌令。清顺治初年避战乱流寓岭海,后来“由黔入鄂”,侨居江夏。晚年定居晴川。他工诗善文,尤精擘窠书,喜书大字,年七十余卒。卒后葬于晴川阁西侧香瑞巷通往龟山山坡上。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