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晴川阁与汉阳树觅踪(叶平)

 叶老师YP 2021-03-11
旅途中的风情与文化

一千三百年余前,唐朝诗人才子崔颢站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面对浩瀚长江江水,惟以立意为旨趣,竟不顾平仄对仗之规则,随心所欲吟出那首流传千古的《七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一出,不能不令文人骚客叹为观止,引来诗仙李白的一番极度钦佩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吟诵的是武昌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为武昌留下了“白云黄鹤”的别名。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却是那对仗工整的一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却没有想到为今天到汉阳的游人平添了一座晴川阁和一株汉阳树。幸好那时的汉口还是一片沼泽地,崔颢无法对汉口置咀。

晴川阁,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是武汉地区唯一的一处临江而立的古迹,虽然没有盖过黄鹤楼的风头,但武汉人仍然不吝把有“楚天第一名楼”的桂冠戴在它的头顶,因为新建黄鹤楼时为了给长江第一桥让路,被后靠重建远离了“长江天际流”。今天武汉紧靠江边,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晴川阁,没有黄鹤楼!

崔颢题诗黄鹤楼,“历历晴川”和“芳草萋萋”可能都是泛泛而说,而后世才出现的“晴川阁”和“汉阳树”,或许都是因崔颢的诗句太有名气才人为设立。是否果真如此?趁着晴川阁樱花即将盛开之际,我们再次前往“汉水之阳”(因汉水改道,如今的汉阳应该称“汉阴”才合适),仔细寻找崔颢所指的这两处“古迹”的踪迹。

以武昌蛇山黄鹤楼为起点,跨越万里长江第一桥,直达汉阳龟山高耸入云的武汉电视塔下。
据《尚书·禹贡》说,龟山原名大别山,因为东吴大将鲁肃的衣冠冢在此改称鲁山。明朝嘉靖皇帝崇奉道家玄武,封玄武为帝。玄武呈龟形。时任湖北巡抚的王俭可能为了逢迎皇家趣味,奏请朝廷将鲁山改名龟山,隔江相对的黄鹄山便依形称为蛇山。于是才有当代伟大诗人留下“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之佳句。
晴川阁景区
从这里,轻松地直接走到龟山脚下的晴川阁景区大门。现在的晴川阁景区,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个互不关联的建筑群构成,其年代分别为:铁门关最早,始建于三国时期;禹稷行宫其次,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晴川阁最晚,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比崔颢所在的年代不知迟了多少年。
铁门关
晴川阁和禹稷行宫都建在龟山头的禹功矶,铁门关则连接着龟山山体与龟头(禹功矶)。
明朝进士童承叙《登大别度铁门》诗曰:“小别大别俱名山,献断回澜不可攀。云拥关门排虎豹,风来寺阁响潺湲。盘涡汨汨江豚斗,绝壁冥冥石藓斑。万里长安川路迥,且将迎望破愁颜。”大别铁门指的就是这座铁门关。
吴主孙权主持修建的铁门关,雄峻坚固,易守难攻。历经无数次坚守鏖战,巍然不动。难怪魏国司马懿曾感叹说:东关夏口,敌之心喉。这座关隘屡建屡毁。到了明代,铁门关仅剩下一截土墙基座。

也有人认为,明末迷信风水,官府要用破坏“龟蛇二山拱卫”的办法来保住大明江山,因而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腰斩蛇山后,因交通不便,便建立了一座蛇山桥(现由长江大桥的引桥替代);斩断龟首后,便再次重修了这座铁门关。

缓缓登上铁门关。关楼的前后上方高悬着“巘断廻澜、翼际雄关”等八个大字匾额。以及明代推官杨枢为铁门关题联“汉门日抱鼋鼍窟,大别无行虎豹关。”

登斯关也,俯瞰汉阳,环顾四周。直到今天仍可以发现,这座关隘仍然是扼守汉阳城北的唯一通道。它左倚龟山,右控禹功矶,俯控江浒,雄峻险固,易守难攻。加之龟山有“江汉门户,武汉脊梁”之称,铁门关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要塞,但与崔颢的“晴川历历”风马牛不相及。

禹稷行宫

穿过铁门关,走到禹稷行宫,寻踪的第二站。禹稷行宫也是晴川阁景区的主体建筑。“禹”是指大禹,“稷”(音如:寄)指的后稷,是大禹的助手。相传大禹治水,救民于水火;后稷则教民种植五谷杂粮,救民于饥寒,由此禹稷得以并称。古人也将社稷代表国家,有所谓江山社稷之称。

在古代汉阳的传说里,大禹治水到此地,遇一水怪作乱,数载不克,后得灵龟降伏水怪,治水成功。后灵龟化为一山,即为龟山。所以,禹稷行宫本名叫大禹庙,为纪念大禹而建的“三楚胜景”,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年间创建,成为历代祭祀大禹之地。1627年改称禹稷行宫,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修建。
门口著名的古碑——荆楚雄风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

走上台阶,欲进行宫。行宫大门古牌坊建筑样式古朴,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正殿中央高悬“万世蒙泽”,为禹王爷歌功颂德。

大禹着黄袍,呈帝王像,安坐C位正中。

禹稷行宫最惹人注目的是行宫正殿之后的禹碑亭——请注意,不是通常所见的御碑亭一一为石木混合结构,四根石柱,攒尖顶方亭。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蜂,被后人称为“禹碑”,又称“岣嵝碑”。

相传,唐朝就有禹碑的传说,当时的韩愈还为此赋诗。但多人寻遍衡山却未曾见过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长沙岳麓书院。这个亭内的禹碑,则是清初名士毛会建自衡山摹刻于此。碑文共77个字,至今无人识别,人们称其为“蝌蚪文”、“鸟虫篆”。一般认为,碑文的大意可能是:禹受舜命,坚苦卓绝,治理洪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等。
禹稷行宫的另一碑刻是行宫左侧明代的无字碑,由整块的汉白玉雕刻而成。传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只驮碑的看起来像龟的家伙也是龙子之一,名叫赑屃(音如:比西)。赑屃好负重,背负着三山五岳到处兴风作浪,大禹降伏它以后,它转而帮助禹治水,并立下汗马功劳。由于赑屃功绩卓著,书之不尽,故不着一字。
禹稷行宫其他的景观均与大禹相关。例如此亭名曰“朝宗亭”,相传大禹治水就成功于此。《尚书·禹贡》中有大禹治水'江汉朝宗于海'的说法。 '朝宗亭'上的对联曰:山势西分巫峡雨;江流东压海门潮。
再如楚波亭,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于1986年,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晴川碑廊则将与治水相关的古今碑文荟萃。其中“龟蛇”二字碑”颇有些象形特点。
晴川阁

终于,我们即将穿过门洞,走近长江之滨的晴川阁。隐约看到,有美女在翩翩起舞。

晴川阁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名冠四方的两座楼阁,隔岸相对,万里长江上唯此一处。
晴川阁最早为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所增建。果不其然,它取得就是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之句意而命名。
晴川阁的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因该阁多次被毁,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

阁内“山高水长”牌匾下的巨幅国画,画出了古代晴川阁前长江胜景。

由于晴川阁修的最迟,又是建在禹稷行宫的地盘上,这里已经没有多少它的立足之地。所以,站在高耸于江边、狭窄的阁楼前,无论如何都拍摄不到晴川阁的全貌。
只好从网上下载两幅无人机航拍的画面。
好在走下阁楼转到侧面,恰恰可以拍摄到盛开的樱花树或海棠树,并能够以晴川阁作为背景,构成一幅幅别有风味的赏樱赏花画面。

今天的晴川阁,业已成为继武汉大学、东湖磨山樱花园之后武汉著名的赏樱处,这是崔颢怎么也想象不到的幸事。否则,他诗中那款名对将会改成“晴川历历汉阳树,樱花袅袅鹦鹉洲”。

大禹神话园
樱花脚下,目前又新增了一处现代派色彩的“大禹神话园”。
其中,大禹祭祀台由玉面人像、双龙门、应龙画河海青铜雕和禹父鲧治水透雕组成。
以相连的圆形九鼎广场为中心,由'剖鲧禹生'、'搏杀相柳'、禹阅九鼎铜雕和'三过家门不入'圆雕,以及大禹北方治水神话传说系列高浮雕组成。
以大禹南方治水神话等散点链式石雕、印章蓝田石刻,以及6米高的镇江柱等收尾。整个浮雕群长约400米,宽约60米。其气势远远超过了禹稷行宫。
但是,所有的浮雕都与“晴川历历”无关。看来,晴川阁才是我们这次寻踪的第一个收获。

下一站的目标自然是寻找“汉阳树”一一它究竟是崔颢泛指的汉阳晴川一带的树木,抑或是真的有那样的一种树?

寻找汉阳树的踪迹,最大的可能性自然是距离晴川不远的汉阳公园,一座小巧别致的城中园林。
汉阳公园大门口,还保留着传统的“工农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它现已是晴川一带市民娱乐健身的中心。
汉阳公园环境雅致,风景如画,春意盎然。
玉兰、海棠、茶花第次开放。
树木繁多,但是不知道哪一种、哪一株可以叫做“汉阳树”?
经人指点,匆匆穿过即将拆迁的汉阳老街——西大街。
在西大街与显正街交叉处,凤凰巷的庭院内(现武汉市第五医院落之中),我们还真找到了一株名曰“汉阳树”的古银杏。目前刚刚才生出新芽。我立马在大树的石碑前留影,以此作个凭证。
据称,这所老庭园是西大街社区的地标性建筑。元代是安南国王陈益稷的'安南花园'。后归太常寺少卿王秩所有。明万历年间是布政使萧丁的宅邸。清康熙年间,被督察院左都御史江蘩命名为“江氏林园”。
这棵古银杏树,树龄533年,高28米、胸径1.5米,冠幅达21.8米。它是武汉市城区最老的树,因它坐落在汉阳,正是应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之名,被武汉人俗称为'汉阳树'。这就是我们这次寻踪的第二个重大收获。
看来,经典诗词的魅力竟然如此之迷人。一千三百年前唐人崔颢诗意般的想象,可以在上百年乃至上千年之后,被后世人具象为真的实物,幻化成雕梁画栋的“晴川阁”和郁郁葱葱的“汉阳树”。

据报载,武汉市政府已经决定斥资三十亿元,在三至五年时间内,重塑崔颢《黄鹤楼》诗意里的'汉阳树',保护和延续老汉阳的独特历史和地域文化。大规模的拆迁和新建工程已经开始。晴川阁和汉阳树都将重新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这篇游记的多数照片,拍摄于2019年11月3日,是我与爱人今生今世最后一次外出旅游的记录。一年多来,每每开启电脑,望着爱人强撑病体、坚持出游的憔悴身影,不禁一次又一次泪如雨下,无尽的思念不能自已,始终不能写完这篇文字。录下用手机杆自拍的,我们此生最后一张旅游合影照,'晴川历历汉阳树'之后,毕竟还有“芳草萋萋鹦鹉洲”。再次重返古汉阳,我站在晴川阁上苦苦等你三千年,来世再去一同携手游神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