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袁安碑》原石及拓片全部单字高清照片 详细解析

 青木森森 2020-12-07

        蔡邕在《篆势》中对汉代篆书风格特征及审美标准进行了描写:“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蔡邕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描述,来体现汉代篆书的丰富性。指出汉代篆书是我们学习书法艺术的典范。利用汉代著名计数家研桑、离娄,引出汉代篆书屈直变化的丰富性。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每行各缺 1字,故现存15行字。除第8、10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现已考出),仅存139字。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字。碑中间有穿,位置较低。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

       袁安碑释文

         司徒公汝南女陽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學〕。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 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謁者。五年四月乙□, 遷東海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 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 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建〕 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僕。元和三年五〔月〕 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詔公為賓。永元四年〔三〕 月癸丑薨。閏月庚午葬。

     【袁安碑解析】

        纵观《袁安碑》的书写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装饰意味浓厚,逆锋切笔、收笔

出锋,不似秦小篆起收笔的圆润,这两个特征是标准的汉篆特点。

       1、线条意识的变化

       线条是书法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艺术。线条是书法作品生命力的表现,是构成书法艺术风格的关键因素。《袁安碑》在线条意识中的自觉追求,是超过汉代以前的篆书的。这不得不提到秦代篆书为后代篆书在文字的构成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文字的标准化追求,使得后代人可以更多的去体会篆书线条的艺术形式。打个比喻,秦代人总结了一套捏泥人的方法,但他们只捏大小一致的泥人;而汉代人接过泥之后,不仅捏大小一致的泥人,还用它来捏各种奇形怪状的小动物,捏泥的性质没有变,只是出现了新的品种。

        秦小篆的线条特征是无论结体的复杂还是简单,笔画线条的粗细都是均等的。无论线条的长短,起收笔都圆起圆收。线条含蓄有力,不显露锋芒。整个书写状态,从一而终,看不出情绪的变化。而《袁安碑》笔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弧度、外拓的弧形、随意布局又不失法度。《袁安碑》在用笔上方圆兼备。在《泰山刻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线条的衔接处不露痕迹,而在《袁安碑》中,我们能明显看出,其在转折处方圆皆用,并不讲究对称均衡,按照书写的自然状态去应用,起收笔的方圆并用就更加明显

        2、结构重心的下移

       在书法中,重心的下移让人想到的第一个词应该是“平稳”,在生活中我们日常见的建筑物只有重心平稳,才会给人踏实平和之感。因此,在书写好的书法作品中,这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基本原则。

       汉代篆书的结体在不同时期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字结构的重心上,《袁安碑》体现出明显的下移特点,这是《袁安碑》区别与前代篆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其字形并没有遵循前代遗留下来的上紧下松的结构,而是在把握整体的格局下,对字体的重心做不同程度的微微下移,增加了稳重的效果。这种变革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隶书的广泛使用,结体的改变,笔画的轻重,转折的衔接,都离不开隶书潜移默化的影响。《袁安碑》中重心下移的字有 72 个,除去独体字,重心下移的字占本碑完整字中的三分之二左右。


【原碑及拓片对照】


【袁安碑原石单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