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车高粱米换回一车美国兵的敖汉人——张学仁

 捉光凑影 2020-12-07

五六十年代的文艺舞台上和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可以说,英雄们在朝鲜战场上的壮举,感染和教育了一代人,而其中被编写成文艺节目和文学作品的《一车高粱米换回一车美国兵》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可是亲身经历和扮演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敖汉人却鲜为人知,他就是原住敖汉旗新惠镇惠宁路西段的张学仁。


张学仁,1931年生,父母均为农民,兄弟四人中,他排行老三,大哥张学文在解放战争中参军,受大哥的影响,学仁从小就立下了“当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志愿。1950 年,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他就穿上了绿军装,走上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光荣岗位。


入伍后的张学仁,更是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一年以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部队首长见他心灵手巧,机智灵活,便把他调到汽车连,他从此成了一名汽车兵。


1951年,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张学仁也和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一道,迎着炮火硝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走上了抗美援朝的第一线。

到了朝鲜国土,张学仁所在连队主要承担军用物资的供应任务,同美国侵略者战斗在清川江一带。


刻苦的学习和战争实践很快把张学仁锻炼成一名机智勇敢且技术过硬的志愿军战士。他多次驾驶汽车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把物资及时送到前线,同时又多次与敌人周旋,把敌军的车队引到志愿军的包围圈中。为此,部队首长多次表扬他。



一个深秋的夜晚,张学仁接到首长命令,派他和战友小郭(辽宁锦西人)把一车高粱米送到前线的305高地,从军需库到305高地有近百公里的路程,中间需要穿过敌人的一道封锁线,张学仁深知这次任务的艰巨,粮食装好后,他开着车和战友就出发了。


天色很黑,去305高地走的全是临时开出的便路,因此车速不快,快要接近敌人的封锁线了,张学仁和战友小郭有些紧张,但久经战场也使他们做好了应变的准备。不巧,由于路不熟,他们走错了方向,来到一个感到陌生的地方,正在这时,前方出现了汽车的灯光,凭经验,张学仁知道坏了,遇上美国鬼子了,他一边想办法调转车头,一边和战友小郭说:“别慌,听我的。”


他把汽车方向盘往右边狠打了一把,准备调车往回返,谁知,紧张中倒车过了头,汽车一侧后轮陷进了路边的弹坑里,张学仁几次猛加油门想冲上来,但都未能奏效。眼见对方的汽车已来到面前。雪亮的车灯照亮了他们前面的路面,张学仁和战友小郭都出汗了,怎么办呢?


正在这时,对方的汽车停了下来,在两辆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对面汽车的驾驶室里跳下两个美国兵,他们在车灯的照射下,叽哩哇啦地朝张学仁的车前走来。


也许是美国兵把这辆车当成了他们自己的军车,灯光下还在摆划着调车的方向。


“不能让他们看出来,见了面就糟了。“张学仁心想。



这也许就叫急中生智。后来张学仁介绍时说,眼看两个美国兵就来到车前,张学仁拉了小郭一把,小声说:“咱们上他们的车。”于是悄悄地打开车门,俩个人从车左侧的黑暗处下了车,借着车的阴影从后边绕过去,走到美国兵的车前,等到回头看时,那两个美国兵正在他们的车前向驾驶室里张望。张学仁紧紧拉着小郭跳上了开着车门的驾驶室。不容多想,他立即搬住方向盘踩下油门……等那两个美国兵明白过来,车已把他们撞到路边,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过度的紧张,张学仁和小郭竟没来得及想看看车上装的什么,只见车厢上是帆布大蓬遮得严严实实,接近营房时他们听到车上有叽叽咕咕的说话声,不用说,车上肯定有美国兵,张学仁想,无论什么都不怕,到了营房一律缴枪不杀。于是他加快了行车速度。


天麻麻亮,汽车顺利地回到营房,首长和战友们听见汽车响。纷纷围上来问他们任务完成得怎样,张学仁简要地把情况作了介绍,战友们立即把车围了起来,等揭开大蓬一看,车上全是东倒西歪的美国兵,全部缴械,正好32个。


一时间,张学仁的事迹在志愿军中传为佳话,由此有了《一车高粱米换回一车美国兵》的精彩节目和文学作品。


张学仁立了功,受到了部队的嘉奖,成为战士们学习的榜样。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张学仁和战友们一样,高唱凯歌回到了祖国,后来转业到地方,被安置在当时的新惠发电厂工作,六十年代初,他举家投奔在陕西炮兵基地当军官的哥哥张学文,并在陕西太白县公路段找到工作,直到退休。


1999年,张学仁在陕西去世,终年68岁。


作者:韩殿琮  纪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