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一中的前世今生

 吴越尽说 2020-12-08

作者:王钧谟

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其大气恢宏的校门,每天面对初升的朝阳,迎来一千六百多名初中学生,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校内红墙绿树,鸟语花香,其七万平米的校区和二万多平米的校舍,在如今吴江区初级中学中规模称不上最大,但是其三分之一的绿化率,可以说首屈一指,精巧的绿化布局,和谐的人文景点,可与一路之隔的镜湖公园交相辉映,争艳媲美。

盛泽一中东大门

现在学校教学区西立面(蒋萍摄)

冬日校园景色(吴粮钢摄)

当今的学子和部分教师,可能不太知道,他们幸福学习、工作的这所敞亮的学校,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历程,在其诞生之初,更有着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辛。

校内教育楼和运动场

校园一角

校园“三好”雕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学校永恒的追求

让我们把时间的坐标拉回到四十五年前,回放一下这所学校创办之初的情景。

曾经的校园,今天的城市绿地

那是“××”的后期,××前的“十七年教育路线”被彻底否定,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后,农村教育有了量的扩张,把学制缩短为小学五年、初中二年,农村孩子一鼓作气连读七年后,就是初中毕业生了。为满足一部分孩子继续求学的愿望,1975年,盛泽公社决定创办一所高中,发动各个大队推选优秀初中毕业生,录取为“盛泽公社五七高中”的首届新生。

首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当62名新生兴高采烈地来到红星大队报到时,学校负责人姚荣荣老师告知他们:校舍还没有动工建造呢!原定于这里的校址已经更改,新址选在围垦后的西白漾北边的砖瓦厂旁边,当下首要任务,有待师生把所有建材搬运过去,协助公社派来的泥瓦匠共同建造新学校。这样,开学会成为动员令,一场自力更生艰苦建校的战役打响了!

西白漾北岸

开学后,作为权宜之计,同学们隔天在借用的红星六队仓库上课,隔天在老师带领下参加建校劳动。虽说在那个年代里,十五六岁的农村孩子都已经能帮家里干一点家务和农活,但是要摇着水泥农船,将大量的建材搬运到五里外的工地,面对这样的重体力活,毕竟是很大的挑战。每当劳动日,同学们把一堆堆沙石、砖瓦、水泥和木料等建筑材料扛上农用水泥船,擅长摇船的男同学挥篙起航,五里水路,个把小时才能到达。其余的同学则拔脚开路,绕道赶往建校工地准备卸货。其时,校址工地上无水、无电,还不通路,大家赶到西白漾边上,得靠摆渡过去。

停在岸边的水泥农船

多少年过去以后,每当学生回忆起这段半工半读、艰苦创校的岁月时,大家都说:这是一场人生的历练,却是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期间有些难以磨灭的片段,永驻在师生们的记忆深处。


首届毕业生张国平撰文回忆:

“冬天的傍晚,北风萧萧,夜雾茫茫,我和同学在码头的工棚里烤火值班。突然听到呼救声,跑出去一看,运建材的农船正要靠岸,只见船上的同学拼命用竹篙在打捞,原来是摇船的单仁根同学不慎掉水里了!所幸他掉在水草上没有马上沉下去,我们慌忙用绳子、木棍拖拉水草,终于把他拉上了岸。可是人已经冻僵了,嘴唇发紫,说不出话,几乎失去意识。我们急忙帮他脱衣服,衣服嚓嚓作响,全是冰渣子难以脱下,只得把他抬到火堆旁烤火,慢慢地他缓了过来,班主任陈仰皋老师闻讯赶来,后来给了两角钱,安排他去澡堂泡一下热热身子,他一直感激在心。”

冬天在火堆旁烤火

“周正根同学在搬石头时,人小力不足,没有把翻起的石头稳住,被毛石挤压了一下,一根手指当场压断了,一声惨叫,引来了所有同学,大家手忙脚乱,人背肩扛把他抬上公路拦车求救,由于及时送治,算是把断指接上了。”

如果说建造教室时同学们充当的是搬运工和“下手”,那么建宿舍时,他们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张国平同学继续回忆说: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劳动,一幢六开间的简陋砖瓦房教室建成了,墙面还没来得及粉刷,窗户也没来得及装上玻璃,室内还是泥地,桌子是用砖块砌成的,凳子是用竹子绑定的,我们就急着搬进去上课。教室有了,但还没有宿舍,怎么办?自己动手建!师生一起打'泥板墙’,四边墙体垒好后就用木棍作立柱,竹竿搭制成人字樑和椽子,把油毛毡、稻草盖在上面就算成了。然而这样“冬凉夏暖”的宿舍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像我这样离家较近的就没能住校,每天要步行近两小时到达学校,雨天加倍。住校同学则一星期回家一次,步行需要三四小时。”

简陋的教室


艰苦的环境磨炼了同学的意志,增强了同学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攻坚克难的精神也表现在学习上。


当年的青年教师王东明回忆说:

“他们确实是一批优秀的学子,最难能可贵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上进心特别强。我们老师和学生共同劳动和生活,抹平了师生间的鸿沟。大量的劳动减少了白天课堂授课的时间,大家就在晚上下功夫,晚上值班老师用钢板刻蜡纸印材料,辅导学生,师生一起挤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学习、讨论,晚自修结束时,煤油灯的烟灰让大家都变成黑鼻孔、大花脸。”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学习

二年后,在政府的主持下,校址搬迁至西白漾的“分水墩”,校舍、课桌椅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公社农场的关心和支持下(当时农场书记张巧巧是学校革命领导小组组长),照明用电、道路这些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物质方面依然十分短缺,后几届同学接过首届学长的接力棒,继续践行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学习“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通过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努力生活自给。国际上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确实比较适合于当时的“穷国办大教育”。

毕业生在分水墩校址前合影

同学们在渐行渐重的学业压力下,坚持在课堂学习之余,耕种了学校的近三十亩“学农田”,努力为食堂补充蔬菜。除此之外,还开发了养猪、养兔、养鹅等副业,还外出到窑厂搬砖坯、外贸仓库搬铅锭、酱菜工场切萝卜……,难怪当时盛泽人把这所学校简称为“农高中”。



第二届毕业生吴建林回忆:

“同学们每星期轮换着到附近的镇砖窑厂搬坯,每人腰间系着个稻草绳作借力的支撑点,一手五块砖坯(每块坯在三斤左右),一次可搬十块,像潘阿根等力气大的,一次可搬14块之多。有一次班长任珠凤在搬坯时不小心把脚给扭了,只见她扎着二根又粗又长辫子的圆脸上汗珠直冒,班主任申乃刚老师劝她回校休息,可她不肯,硬是和同学们一起坚持到放学。”

砖窑厂搬坯

“1977年的春节期间,学校有一头母猪要生小猪了,除夕那天,女同学冒着寒冷忙了一天,准备了许多干稻草和饲料,做好保暖接产的准备,虽然大家都不会给母猪接生,但都很兴奋,留宿在学校,晚上一次次去猪圈查看,却是没见动静,年初一一大早再去猪舍,只见十几头白花花的小猪正拱在母猪身边吸奶,大家瞪大了眼睛,高兴极了,连蹦带跳地去汇报值班老师……”

看到母猪产下一窝猪宝宝


正是这样的劳动锻炼,使同学们学会了吃苦耐劳,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为他们后来各奔东西走上人生道路,打下了务实的基础。也让学校在教育实践中提炼出“爱国、文明、进取、勤奋”这八字校风,从政治思想上,行为习惯上、精神面貌上、工作态度上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导向。

1978年,校团支部全体合影

物质上的匮乏,阻挡不了精神上的富有。尽管盛泽一中在成长过程中很长的历史阶段里经受了校区分散、校舍不足、师资紧缺等等困境,但是一中师生传承了初创时期的那么一种劲,那么一种奋斗精神,才使它乘上祖国改革开放的东风,抓住地方经济腾飞的良机,一路上攻坚克难,与时俱进,走向兴旺。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能将四十五年办学史中的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三次搬迁校址、三次更改校名、三次更变生源等,以列表的方式简单地罗列,以示盛泽一中成长的足迹。

【附表】

1982年,学校迁至盛泽姚家坝西堍,开始有了大门和围墙

北王联中(诗人北塔曾经学习过的地方)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如今,当年艰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各届老学生,遍布家乡的各条战线,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一中校园里走出了数以百计的民营企业家,数以百计的财务人员和技术人才(学校附设职业高中十八年,毕业财会、丝织专业学生一千三百多名),还有一大批各级政府机构的管理人才,更有大批毕业生从军卫国(仅七八届二个毕业班中,就有三十人参过军)。他们都成为建设家乡的生力军,有力地推动着盛泽社会的发展。

1992年,学校拓展后的大门

2002年,学校的大门

下面列举几位在盛泽工作的具有代表性毕业生。


原艺龙集团老总:王掌大,七七届高中


现盛虹集团总经理:唐俊松,九七届初中


原盛泽镇分管教育副镇长:陈建英,于海荣,七八届高中


现盛泽镇农村事业局局长:陈建荣,八三届初中


现鼎盛丝绸公司董事长:吴建华,八二届初中


现黄家溪村党委书记:陈志明,八七届财会职高

由于笔者了解信息有限,无法一一枚举,难免挂一漏万。至于历届升学后通过高校学习、成为外地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更是难以统计。笔者仅举知晓的二位代表人物,他们是:


文科:徐伟峰,八四届初中,著名诗人,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1984届初中校友诗人徐伟锋(北塔)


理科:张为民,七七届高中,台湾成功大学核物理教授。

首届高中校友大学教授张为民

基础教育成果的缓显性,决定了教育评估的滞缓性。每当听到昔日学子如今生机勃勃,大展宏图,得到社会高评的时候,我们老教师舒心开怀,无比自豪!看到今天的盛泽一中取得了一个个荣誉:吴江区模范学校、吴江区文化特色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高考尖子生培养先进学校、教学质量进步学校、中考优秀生培养进步学校等等,我们也十分欣慰!

20世纪九十年代,学校财会职高班获得的技能比赛奖状

学校的荣誉墙

后之视今,如今之视昔。希望在职教师们不仅爱惜当下学校荣誉,还要以更长远的眼光,着眼未来。面对眼下因地域原因,新生中“'积分生’多、优秀生稀”的难题,笔者想起当年教育局王新生老局长的一句话:“教好基础好的学生不稀奇,教好基础差的才是本事。”在此衷心祝愿一中的师生们秉承校风,发扬传统,不忘教育之初心,砥砺排难中前行,相信长江后来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盛泽一中的未来必定更加辉煌!

当今学子的风采(蒋萍摄)

作者(右二)和老同事重阳节回访学校(蒋萍摄)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2020-12-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