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人喜欢衰老,更没人喜欢死亡,但衰老和死亡却是件很有价值的事

 无上科学信仰 2020-12-08

人生在世,总有自己的好恶,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你的喜好可能恰恰是别人所厌恶的,而你所厌恶的又可能偏偏是别人所喜爱的,但是在所有的好恶之中,有一点,全人类都相同,那就是没有人喜欢衰老,更没有人喜欢死亡,衰老和死亡是人们所最为厌恶,也最为害怕的事情。

其实不仅是人类,只要是一个生命体,它就一定会畏惧衰老、抗拒死亡,当然,前提是这个生命体要拥有高度的自主意识,有很多低级的生命形式,它们并无法意识到生与死的含义,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生命形式也少去了很多的烦恼。既然衰老和死亡是所有生命形式所厌恶的,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衰老和死亡呢?为什么就不能长生不老呢?而事实上自然界也的确有着一些不会衰老的生物,我们为什么不能向它们看齐呢?

灯塔水母和龙虾是自然界中两种典型的不会衰老的动物。

当然,不会衰老并不意味着不会死亡,只不过它们并不是死于衰老罢了。灯塔水母可以使自身返老还童,变为水螅体,让细胞重回干细胞状态,然后重新形成新的组织器官;而龙虾则能够始终保持端粒酶的活性,所以细胞会不断分裂,让自己始终保持年轻的状态并永远处于生长之中,所以只要一只龙虾的年龄够大,那么它的身体就可以长得无限大。

无论是灯塔水母,还是龙虾,它们不会衰老的能力似乎是令人羡慕的,但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这些拥有不会衰老能力的生物基本上都是比较低级的生物,而相对高等的脊椎动物却从来不会拥有这种神奇的能力,这是为什么呢?生物为什么不能在进化的过程中将衰老与死亡去除掉呢?

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能力,会不断进化,但并不是所有的优势特征都能够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也不是所有的劣势特征都能够在进化的过程中被剔除出去。

生物特征的遗传是有一个分界线的,这个分界线就是生育期。在生育期之前出现的优势特征会被遗传下去,而劣势特征则会在遗传的过程中被剔除,可以一旦过了生育期,那么无论是优势特征,还是劣势特征,都无法通过遗传传递下去。比如人类的一些与基因有关的早期疾病会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减少,而像阿尔兹海默症这样的老年疾病则无法通过进化剔除,而衰老和死亡恰恰是发生在生物晚年的事情,所以是不可能通过进化而得到改变的。

生物无法通过进化而获得长生不老的能力,这可能只是衰老和死亡的表面原因,而当我们去深度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衰老和死亡对于高等生物而言是一件极具价值的事情,或者说正是因为有了衰老和死亡,我们才能有幸成为高等动物。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动物学家,他的名字叫做魏斯曼,他认为生物的衰老和死亡很可能是自然界的一个内在逻辑,或者说是一种设计好的程序,因为一种生物种族要想持续地良性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推陈出新,淘汰老朽的个体,而为新生的个体腾出生存空间。因为无论是在人类社会,还是在自然界之中,都存在着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年长的个体通常会占据着更为良好的生存空间与生存资源。

一个年老个体所占据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往往可以满足数个,甚至是数十个年轻个体的生存需求。

比如在人类社会之中,一个工作30年的个体可能和一个工作2年的个体创造的价值是相同的,但是前者所获得的报酬却是后者的几倍。人类社会如此,自然界也是如此,所以淘汰衰老个体,而维护年轻个体对于一个生物种族整体的良性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魏斯曼所提出的这个理论就被称之为死亡程序理论。

后来,在魏斯曼的理论基础上,一些科学家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推出了进化衰老理论。简单来讲,就是生物只有通过不断繁殖,优势基因才能够遗传下去,生物才能够变得更加强大,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要繁衍,就必须要有死亡。不论这些理论是否正确,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衰老和死亡其实是件很有价值的事情,至少从整体上而言是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