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衰老与死亡并非生命必须的选择,生物为何会死亡?应该与进化有关

 无上科学信仰 2020-12-08

生、老、病、死是一般人一生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同时也是大多数生命体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生命体的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也一向被视为一种必然,但在自然界之中,其实衰老和死亡并不是必须的选择。因为在自然界中,的确有生物跳出了这个循环。通常所知的永生生物就有两个,灯塔水母和龙虾。

灯塔水母从卵中诞生,之后会成长为幼虫,再化为水螅体,最终成长为通常所见的灯塔水母。然而如果环境发生巨变,灯塔水母就会重新变回水螅体,在环境恢复之后再重新成长为新的灯塔水母。这个过程如果发生在人类世界,我们会将其称为“返老还童”,而且灯塔水母的返老还童是没有次数限制的。

如果说灯塔水母的永生能力可以被描述为“返老还童”,那么龙虾就应该被称之为“长生不老”。

由于龙虾所有组织中都有端粒酶的存在,所以龙虾的细胞并没有分裂次数的限制,也就是说永远都会有新生的细胞来代替衰老的细胞,所以龙虾不仅长生,还能一直生长下去。既然在自然界中有生物能够实现永生,也就是说衰老和死亡并不是生命体必然的选择,那么大多数的生命为什么没有选择“永生”这条进化之路呢?为什么一定要衰老和死亡呢?

要知道,对于个体生命而言,生命的最大意义就是“活着”,这同样也是人类这种高等智慧生物所追求的梦想。连构造相对简单的灯塔水母和龙虾都能够实现永生,为什么更加高等的乳动物却未能进化出永生的能力呢?

其实,并不应该说“生命体没能进化出永生的能力”,事实上生命体会衰老和死亡恰恰可能与进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德国的动物学家魏斯曼曾经提出过一个“进化衰老理论”,该理论虽然属于猜想的范畴,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魏斯曼认为,基因的传承是任何物种的核心目的,而进化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种族的延续、基因的延续,而并不是为了某一个个体而服务的。

对于一个物种而言,衰老的个体是不能够为整个物种带来益处的,所以这样的个体对于整个物种而言是有害而无益的,所以就需要被淘汰掉。即使一个物种的个体不会衰老,不会丧失劳动能力,那么同样会存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年龄大的个体会占用更多的空间与资源。

无论是在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还是在动物种群之中,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所占有的资源会越来越多。

这对于整个种群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就需要通过进化来引入衰老和死亡的机制。根据魏斯曼的核心理论,后来的生物学家们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既然进化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物种的延续和基因的延续,那么在生命早期所产生的有害基因就会被淘汰掉,而在繁殖过后所产生的有害基因则不会被淘汰。

因为在生命体繁殖过后所产生的有害基因并不会影响到物种的延续和基因的传承。关于这一猜想能够找到很多证据。以人类为例,在生命早期因基因突变所产生的疾病会在进化过程中被逐渐淘汰,而晚期则不会。比如早衰症出现在生命早期,会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减少。而老年痴呆症发生在生命晚期,不会影响到物种的延续,所以不能够通过进化来自然淘汰。所以其发病率不会自然减少,反而有增加之势。

科学家还使用了一些动物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发现在延长了某个物种的繁殖年龄之后,物种的整体寿命都得到了提升。

“永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个体的美好期许,但物种的整体需求与个体需求是不相同的。比如拥有永生能力的灯塔水母,有观点认为它们在白垩纪中生代就已经出现了,在经过了上亿年的岁月之后,它们几乎毫无进步。

反观更为复杂的哺乳动物,它们虽然没有永生的能力,却在岁月中不断进化,不断使自己变得更强,甚至于进化出了人类这种高等智慧生命,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具有衰老和死亡的进化机制。我们总是抱怨生命短暂、抱怨死亡的存在,殊不知,如果没有衰老和死亡的存在,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出生。正是“死亡”赋予了“生存”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