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长华:《神医喜来乐》的多重隐喻

 晨雨声工作室 2020-12-08

《神医喜来乐》的多重隐喻

王长华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在被人们即时欣赏的同时,还应给观众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因为每一位观众,在欣赏作品本身的同时,还会根据自己的阅历、知识和体验,重新诠释和解读作品。

《神医喜来乐》就是这样的一部电视剧。它在揶揄逗笑的喜剧情节中,透露出了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人们不得不跟着它的故事,继续深入思考下去。

御用的机构为何失灵?

《神医喜来乐》的故事情节,简单来说,就是民间乡野郎中喜来乐,和太医院的王太医和秦太医之间的“斗法”。而且,每次争斗,都以乡村“土郎中”的胜利而告终,这让官家豢养的御医们很没有面子。于是,由同行相煎,变成了必欲置喜来乐于死地而后快。

应该说,由皇家的银子堆砌起来的“太医院”,这座当时的“最高学府”,它的学术水平应该也是一流的。但是,不要说遇到疑难杂症,就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御医们也会束手无策?这是为何?难道太医们都是“南郭先生”?非也!其因乃在于太医们心中都有一根很要命的“弦”,这根“弦”不敢轻易拨动!说得透彻一点,就是太医们心中存有很大的“顾忌”。

比如,有病不能说有病,而要说“微恙”。照此类推,有了大病,更不能说了;即使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也要宽慰病人说妙手可以回天!这是因为,太医们的服务对象,可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而是太后老佛爷和当今圣上!最起码也是王公大臣!您也得替太医们想一想,借给他们十个胆子,谁敢说老佛爷和皇上“有病”?

而乡野郎中喜来乐就少了这份顾忌。他可不管这一套,谁有病,就把他看成是病人,照病抓药,三服两服下去,病情很快就有了好转!

由此,观众们自然会思考:这御用的医疗机构为何会失灵?不是太医们水平不高,而是真正的病人讳疾忌医,导致他们不敢说,不敢放开手脚去瞧病!

这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皇帝的新衣》这则故事。其实古今一理,东西同样。喜来乐就像那个喊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很容易使人产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联想。

再进一步延伸一下,在权力巨大的阴影下,御用的医疗机构失灵了,其他的学术机构还灵验否?

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部教授王海光说:“在当前行政主导的学术评价体系下,能成为教授、博导的,并非都是学者。反倒是在没有职称学衔的山野逸士中,还可见到一些真正的学问人。”“相对那些言不由衷的御用学者的黄腔走板,倒是网络上的一些民间逸民野老,还有些真才实学的言论,有些实实在在的治学功夫。(《战略与管理》2010年第1/2期合编本)

这句话简直就是对《神医喜来乐》一剧中太医们和土郎中的最好评价。

历史还没有走远,它就停留在现实之中。

应该说,王海光教授的学术地位,和《神医喜来乐》中的“王太医”颇为相似,但二者之间却判若云泥。王海光教授能够撕下当今体制豢养和行政主导两层厚皮包裹下的所谓“学者”的包皮,还原其本来面目,这是需要巨大的学术勇气和良心的!

但电视剧中的“王太医”,却至死都不肯吃喜来乐开出的药,以死亡为代价,总算也为自己挽回了一点“面子”!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神话,经过几千载的流传,成了一则佳话。而当代的“太医们”,为何就不能放下身段,向“土郎中”们“问道”呢?这恐怕不能拿面子来解释吧?

术失而求诸野?

“礼失而求诸野”,是相传为孔子所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如果礼制沦丧后,那就要到民间去访求。

那么,术失了,也可以求诸野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中医的施治之术和中草药的疗病之效,本来就草创于民间,适用于万民,并没有那么神秘莫测。而且,千千万万的民众,在日常的生活中,因为偶然的因素,或者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发明或者发现了不少治病的办法。只是,由于在古代文化知识还不是很普及的缘故,这些土方、验方并没有被医书所记载,但它确实很灵验,很有效,长期以来,成为广大民众治病疗疾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中医本来就是根植于民间的一种“草根”治病之术,一旦被官方所利用,就有被垄断或者神秘化的可能。一旦被垄断或者神秘化,也就有了被歪曲,甚至钻入死胡同的危险。

《神医喜来乐》中的王太医,饱读医书,并且伺候老佛爷和皇上多年,无论是理论功底还是实践经验,都应该算是“学术权威”了,但他治病的方子,却屡屡失灵,这是为何?

比如老佛爷养尊处优,长期处于深宫,闭目塞听,既不了解民情,对身体也是一种慢性损害。王太医运用惯常的方子,怎么也不起作用。而喜来乐开出的“方子”,是效仿民间妇女,用拾粪的方法去锻炼筋骨。这里面当然有揶揄讽刺的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心智的健康,不在于身份的尊贵与卑贱,而在于经常和大自然保持密切接触,经常进行体力劳动。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吃什么名贵的药,而是从最起码的劳动中,得到心智的补益。这一点,治国理政者,难道不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吗?

国家有病,施之何方?

如果仅仅把《神医喜来乐》看作是一部宣扬治病救人的医术高明与否的喜剧,那就太低估了它的价值。

良医治病,良相治国。

《神医喜来乐》中,喜来乐为权臣袁世凯瞧病的情节,颇为耐人寻味。

袁世凯手握重兵,身居要津,他的“人心”向着谁,背着谁,确实关系着大清王朝的安危。而袁世凯在政坛上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确实也印证了此人的能量。

剧中的袁世凯,并非真有病,而是以病为借口,静观时变。所以,袁氏患的是“政治病”。

为袁世凯瞧病,喜来乐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不得不屈从于“老佛爷”的懿旨,另一方面,要遵照光绪皇帝的旨意,而“陪”他去为袁世凯瞧病的大臣田魁,却是“老佛爷”的心腹。在这样的“夹缝”之中,去为一个敏感人物瞧病,简直就是“走钢丝”。田魁还在临行前给喜来乐交待:要把有病说成无病,无病说成有病;大病说成小病,小病说成大病……简直使喜来乐堕身于五里雾中。这就是政治的玄妙之处!

在剧中,一个国家的最高当政者,都有毛病,无论是“老佛爷”的处心积虑,擅权弄政,还是光绪帝的有心作为,无力回天;还有袁世凯的左右逢源,狡黠机变,以及田魁的揣摩上意,阴险奸诈,还有一众地方官员的昏庸颟顸,贪贿横行,甚至民间劣绅的欺强凌弱,巧取豪夺,都无不在证明一个事实:这个国家有病了!

人体的疾病,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其他疑难杂症,还算是有方药可吃,有办法可治,但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有病了,上至最高当局,中至地方官吏,下至地方士绅,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疾病。换句话说,整个国家机器都呈病态了,那么,这个国家之病,该如何治呢?

良医可以治病,喜来乐作为“神医”,也确实治好了最高统治者和普通黎民百姓的疑难杂症,但良相治国,面对的是讳疾忌医的病人,面对的是整个机体都已经染病,快要病入膏肓的“国体”,那么,“神医”有无回天之术?

这是电视剧留给观众的另一层思考。

医心病用何药?

《神医喜来乐》中,喜来乐为当朝重臣李鸿章瞧病的情节,更加值得玩味。

在剧中,李鸿章患的是“心病”。喜来乐没有给他开一剂方药,而是说此病无汤药可医,中堂大人“心”中放不下的是那几亿两白花花的银子,那可是大清国的命脉,黎民百姓的血汗啊!

晚清政局中的李鸿章,代表大清国,先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久,又接着签订了将大清国推入危险的深渊的《辛丑条约》……

据载,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这样说来,为李鸿章瞧病,也是情理中之事,只不过,电视剧将瞧病者嫁接在了喜来乐身上。

“身病”实由“心病”起,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而李鸿章的“心病”,却是由大清国的“身病”直接导致的。喜来乐可以一语道破李鸿章的“心病”,但却无力医治大清国的“身病”。

人体的疾病,大致可分为“身病”和“心病”。“身病”可用汤药针剂,“心病”可用“心方”,即精神开导的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中西医学有共通之理。那么,一个国家若有了“心病”,该如何治疗呢?

国家的“心病”,表现为治国理政的思想观念,明显地落伍于时代,不能合理地解释现实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不能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理论落伍于时代。

如何求得医治国家“心病”的良方?

还是再次听听中央党校王海光教授的诊断意见吧,这位“王太医”虽然说的是“治学之道”,但推而广之,也可以运用到“治国理政”之道方面来!

其实,王海光教授的意见,2000多年前,就由曹刿说出来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政者为何不察之呢?

这已经离《神医喜来乐》的主题太远了,就此打住!

作者王长华


                       编辑:程遥      微信号:gslxcys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启  事

本微信平台长期征集文学、书法、绘画、摄影原创作品,欢迎惠赐稿件。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往期精彩:

刘双隆:祖国在上//陆之行:我想把春天折叠起来(外一首)//李永胜:诗二首//王吉荣:又到一年放榜日//陆之行:寒风吹动的事物(外一首)//张世平:秋风红石寨//陈欲胜:鲜家湾//鲜梅:奶奶,你食言了//贾鸿伟:重阳,重阳//白玉:不知(外一首)//魏妍:诗词五首//鲜梅:梦的旅程//李占良:开满油菜花的天堂//陈欲胜:虎家屲二首//汪海峰:七律·咏陇西八首(今韵)//刘双隆:路过阳光普照的人间//王进禄:秋二首//周斌:故乡的秋//许仲文:节日感怀//陈欲胜:冬思//阿晨:诗歌与书法//张世平:夜晚不宜饮酒//李永胜:秋思//陇西,仲秋一场雪//汪海峰:吃凤爪的讲究//汪海峰:徜徉渭水上游//贾桂琴:谁能帮我叫列火车吗//王长华:陇西诗人祁荫杰的一段情感往事//陈欲胜:付家川//王贵文:风的味道//王兰芳:郎木寺游记//白玉:致伊人//田丰:相思若梦月如钩//陈欲胜:薇//王长华:陇西诗人祁荫杰的凄美爱情//王宝国:印宗秦汉,刀问明清//莫泰国:游击巷//赵军:下屲,下屲//王宝国书法小品欣赏//王长华:历史是现实的参照系//张世平:野蜂蜜//贾鸿伟:无雪的冬天//王贵文:柯寨,一个与战争无关的地方//陈欲胜柯寨,柯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