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前进小学张胜金 2020-12-08

摘要: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近年

来,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

关注, 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也越来越为广大幼

儿教师所接受, 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幼儿园教育指导

纲要》 中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于:“能够从

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

重要和有趣。” 立足于数学的抽象性和现实性, 通过查

阅资料等方式, 对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大班;数学教育;建议

一、 问题提出

场景一: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 4 的组成和加减”,

教师问南南“2+2=4” 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南南除了回

答“2 和 2 合起来就是 4” 之外, 任凭老师如何提醒,

也不能举出一件能用这个算式表示的具体事情。

场景二: 教学活动中,教师请值日生将操作材料

发到每一个小组,幼儿高兴地朝着材料张望,当发现

这种材料是以前反复操作过的,幼儿马上发出了“还

是这个” 的抱怨。

以上两个场景是笔者亲自碰到的,给笔者带来了

很大的困惑。近年来,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为越来越

多的幼教工作者所关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似乎

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在工作期间,

就常常听到“会的孩子好像天生就会,不会的孩子怎

么教都不会”之类的感慨。那么,幼儿园大班数学教

育活动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幼儿怎样才能算是真正

掌握了数学?带着这些困惑,笔者查阅了一些关于数

学教育的资料。

二、研究结论

在查阅过程中, 笔者发现在很多人心目中,数学

就是计算。几乎每个人在成长历程中, 都经受过数数,

加减之类的“数学启蒙”。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在教学活

动中明显存在并值得研究的问题:

1.教学目标单一

大班开展的幼小衔接数学教学是通过丰富直观的

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由外部的

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 并用语言促进思维,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 对幼儿的发展起

着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的目标是: (1) 教幼儿掌握一

些粗浅的数学知识; (2) 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

力;(3)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4) 培养幼儿正确的

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力求在幼儿学习数学的

过程中,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

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

致,具有主动性、 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

儿勇于克服困难, 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

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但在一些幼儿园数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教师只为

传授知识而传授, 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

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如大班数学活动:

可以分成 1 和 4、 2 和 3、 3和 2、 4 和1;(2) 书写数

字“5”。 从中不难看出, 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

缺乏全面的认识, 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

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

等其他目标。

2.操作材料乏味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在学习

中,幼儿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

所吸引。因此, 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在有助于幼儿

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后,也应适当考虑新颖性或

实用性。然而, 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的认识不够

或怕麻烦等原因, 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

正如场景二中所展示的: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

儿马上产生了“怎么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

操作材料,极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

动的效果。

3.忽视幼儿之间的差异

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

为全班性的集体教育。这种形式, 教育目标整齐划一,

全班儿童按照一个目标进行学习, 却没有考虑各个儿

童的发展水平, 因此, 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

认知需要, 这往往造成一部分儿童“吃不饱”, 一部分

儿童“吃不了”, 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妨碍和影响了儿童的发展。

4.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

式时,一是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

这一特点为依据, 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 片面依

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 如几支铅笔、 几个苹果

的演示就成了一个活动。 二是忽视了幼儿的学习规律,

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 教学效果不理想。 如

教幼儿学习“6” 的加减法时, 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

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 即 1+5=6、 2+4=6、 3+3=6、

4+2=6、5+1=6, 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

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

即老师讲,幼儿听, 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

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

识, 死灌知识, 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不

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

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

等等。

三、提出建议

基于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应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

立足点,根据数学的科学性和生活化,提出了以下三

点组织策略:

1.在游戏中“玩数学”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

乐, 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

而幼儿每一次玩, 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

无形中就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 如: 积木游戏

可以使幼儿对平面和立体的图形有所认识; 玩水、 玩

沙游戏使幼儿对量和量的守恒有所感知和体验; 而购

物游戏使幼儿认识钱币和数的运算等。 此外, 各种体

育、音乐、语言和民间游戏中, 也都蕴含着向幼儿进

行数学教育的因素。 例如, 民间游戏:《上下前后拍手

歌》儿歌:

拼板,拼板, 拼拼板板。

上上,下下, 左左,右右,前前,后后。

轱辘轱辘一, 轱辘轱辘二,

轱辘轱辘三, 轱辘轱辘四,

轱辘轱辘五, 轱辘轱辘六,

轱辘轱辘七, 轱辘轱辘八,

轱辘轱辘九, 轱辘轱辘十。

由此可见, 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

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从而喜欢数学、 探究数学、学习数学。

2.在操作中“学数学”

皮亚杰认为, 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而表象思

维作为幼儿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为幼儿学习数学提

供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又造成了幼儿在建构抽象

知识时的困难, 因此,幼儿学习数学必须依赖于具体

的动作和形象。

此时,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

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再好不过

了。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

一个果汁店的情景, 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

水和蜂蜜或橙汁、 同样大小的纸杯 10 个、 彩色笔等。

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

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

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

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

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

半功倍的效果。

3.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孩

子们也能深切体会到数字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借助其

一日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现象。如,通过观察,

发现门窗是长方形的, 日光灯管是圆柱体; 通过交谈,

知道好朋友今年是 6 岁; 通过购物, 知道钱币的大小

来让幼儿学习数学, 运用数学。

四、研究反思

总之,日常生活及游戏为幼儿建构数概念提供了

机会,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合理运用这些机会, 将其转

化为自主和主动状态, 从而让幼儿真正能够“从生活

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

有趣”。 当然, 与之相关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探

讨和研究, 期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能深入、系统地论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